丁肇中的個人事蹟
丁肇中,美國實驗物理學家,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曾榮獲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丁肇中事蹟,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丁肇中人物簡介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出生於美國,3個月後隨父母回到中國。
1956年到美國密歇根大學,在物理系與數學系學習。
1960年獲碩士學位。
1962年獲博士學位,在瑞士歐洲核子中心工作一年。
1964年起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工作。
1976年因和里克特彼此獨立地發現一種稱為ψ/J的新粒子,與里克特分享了1976年度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金。
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 1936~***。實驗物理學家。祖籍山東日照。1936年1月27日生於美國密歇根州安阿伯,3個月後隨父母回中國,1936—1949年,丁肇中隨雙親到過中國許多地方。他童年沒有進校受過正規教育,但接觸了不同省份的文化、歷史和方言,也聆聽過許多常到他家訪問的學者的討論。1949年丁肇中進入臺灣建國中學,接受嚴格的教育,他的數學、物理和歷史學習成績優秀。1956年到美國密歇根大學,在物理系和數學系學習,1960年獲碩士學位,1962年獲物理學博士學位。1963年,他獲得福特基金會的獎學金,到瑞士日內瓦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工作。1964年起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工作。1965年成為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講師。1967年起任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系教授。他是美國科學院院士,研究方向是高能實驗粒子物理學,包括量子電動力學、電弱統一理論、量子色動力學的研究。他所領導的馬克·傑實驗組先後在幾個國際實驗中心工作。
由於丁肇中對物理學的貢獻,他在1976年被授予諾貝爾物理獎,並被美國政府授予洛侖茲獎,1988年被義大利政府授予特卡斯佩里科學獎。他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蘇聯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臺北中央研究院院士,巴基斯坦科學院院士。他曾被密歇根大學***1978***、香港中文大學***1987***、義大利波洛格那大學***1988***和哥倫比亞大學***1990***授予名譽博士學位。他是中國上海交通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的名譽教授。他曾獲得過許多獎章,如1977年獲美國工程科學學會的埃林金獎章,1988年獲義大利陶爾米納市的金豹優秀獎及義大利佈雷西亞市的科學金獎章。他也是《原子核物理B》***Nuclear Physics B***、《核儀器方法》***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和《數學模型》***Mathematical Modeling***等科學期刊的編委。
丁肇中主要從事高能實驗物理、基本粒子物理、量子電動力學、γ輻射與物質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他最傑出的貢獻是在1974年,與裡希特各自獨立地發現了J/ψ粒子。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72年夏,丁肇中實驗小組利用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質子加速器尋找質量在1.5×109eV~5.5×109eV之間的長壽命中性粒子。1974年,他們發現了一個質量約為質子質量3倍***能量為3.1×109eV***的長壽命中性粒子。在公開發表這個發現時,丁肇中把這個新粒子取名為J粒子,"J"和漢字"丁"字形相近,寓意是中國人發現的粒子。與此同時,美國人裡希特也發現了這種粒子,並取名為ψ粒子。後來人們就把這種粒子稱為J/ψ粒子。J/ψ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質,其壽命值比預料值大5000倍。這表明它有新的內部結構,不能用當時已知的3種味夸克來解釋,而需要引進第四種夸克即粲夸克來解釋。J/ψ粒子的發現大大推動了粒子物理學的發展。
此外,通過高能正負電子對撞的物理實驗,丁肇中在1979年夏發現了三噴注現象,為膠子的存在和量子色動力學提供了實驗依據。他進行的高能下電磁作用與弱作用干涉效應的實驗,為弱電統一理論提供了實驗依據。1981年起,他組織和領導了一個國際小組──包括中國在內的約13個國家近400名物理學家參加的L3組。在歐洲核子中心高能正負電子對撞機LEP上進行高能物理實驗,尋找新的基本粒子及其粒子物理的新現象。
丁肇中熱心培養中國高能物理學人才,經常選拔中國青年科學工作者去他所領導的小組工作。他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校的名譽教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
2005年世界物理年活動日前在歐洲啟動。他正領導著來自美、法、德、中等14個國家43所一流大學和科研院所的581名物理學家,在日內瓦建造的世界上能量最大的正負電子對撞機上,探索宇宙中的新物質、反物質。
丁肇中的主要成就
1.發現丁粒子,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65年起,丁肇中領導的實驗組在聯邦德國漢堡電子同步加速器***束流能量為7.5×109eV***上進行了關於量子電動力學和向量介子***ρ,ω,φ***的一系列出色的實驗工作,其中包括光生向量介子、向量介子衰變的研究、向量為主模型的實驗檢驗、ρ、ω、φ介子光生相位的測量和ρ、ω介子干涉引數的精密測量等,推進了對向量介子的認識***見介子***。還在實驗上證明了量子電動力學的正確性。
1972年夏,丁肇中實驗組利用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3.3×1010eV質子加速器尋找質量在***1.5~5.5***×109eV之間的長壽命中性粒子。
1974年,他們發現了一個質量約為質子質量3倍***質量為3.1×109eV***的長壽命中性粒子。在公開發表這個發現時,丁肇中把這個新粒子取名為J粒子,“J”和“丁”字形相近,寓意這是中國人發現的粒子。與此同時,美國人B.裡希特也發現了這種粒子,並取名為ψ粒子。後來***1975***人們就把這種粒子叫作J/ψ粒子。J/ψ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質,其壽命值比預料值大5000倍;這表明它有新的內部結構,不能用當時已知的3種味的夸克來解釋,而需要引進第四種夸克即粲夸克來解釋。J/ψ粒子的發現大大推動了粒子物理學的發展。為此丁肇中和裡希特共同獲得1976年諾貝爾物理獎。
2.丁肇中的研究工作以實驗粒子物理、量子電動力學及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為中心。
到目前為止,他在學術上的主要貢獻有:***1***反氘核的發現;***2***25年來進行了一系列檢驗量子電動力學的實驗,表明電子、μ子和τ子是半徑小於10-16釐米的點粒子;***3***精確研究向量介子的實驗;***4***研究光生向量介子,證實了光子與向量介子的相似性;***5***J粒子的發現;***6***μ子對產生的研究;***7***膠子噴注的發現;***8***膠子物理的系統研究;***9***μ子電荷不對稱性的精確測量,首次表明標準電弱模型的正確性;***10***在標準模型框架內,證實了宇宙中只存在三代中微子。
3.熱心培養高能物理人才
1981年起,丁肇中組織和領導了一個國際合作組——L3組,準備在歐洲核子中心預計在1988年建成的高能正負電子對撞機LEP上進行高能物理實驗,將在質心繫能量為1011eV能區中尋找新粒子,特別是電弱理論預言的黑格斯粒子***見黑格斯機制***,並研究Z0及其他粒子物理新現象。L3組目前共有包括中國在內的約13個國家近400名物理學家參加。
丁肇中熱心培養中國高能物理學人才,經常回國選拔年青科學工作者去他所領導的小組工作;並受聘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名譽教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
4.領導“阿拉法磁譜儀”實驗探索反物質
1998年6月2日,美東部時間凌晨6時零9分,發現號太空梭騰空而起,機內載中、美等國共同研製的“阿拉法磁譜儀”進行執行實驗,此舉揭開了人類第一次到太空尋找反物質和暗物質的序幕。
阿拉法磁譜儀實驗是一個大型國際合作科學實驗專案,實驗由丁肇中教授領導,包括美國、中國、義大利、瑞士、德國、芬蘭等國家和地區的37個研究機構的物理學家和工程師參加,僅中國參加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就不下200人,其目的是尋找太空中的反物質和暗物質。
這次在太空梭上執行的“阿拉法磁譜儀”傳回的資料,從接收到的1%資料判斷,它工作正常,並出現了預想的反質子,但由於數量太少,尚無法說已經發現了反物質。阿拉法磁譜儀將隨太空梭於12日後返回地面。下一次將在2002年再一次進入太空,並在太空逗留3—5年,將組建阿拉法太空站,第一批元件於1998年11月20日首次進入太空。
丁肇中獲得的榮譽
由於丁肇中對物理學的貢獻,他在1976年被授予諾貝爾物理獎,並被美國政府授予洛侖茲獎,1988年被義大利政府授予特卡斯佩里科學獎。
他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蘇聯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臺北中央研究院院士,巴基斯坦科學院院士。
他曾被密歇根大學***1978***、香港中文大學***1987***、義大利波洛格那大學***1988***和哥倫比亞大學***1990***授予名譽博士學位。
他是中國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的名譽教授,是曲阜師範大學、日照職業技術學院名譽校長。
1977年 獲美國工程科學學會的埃林金獎章。
1988年 獲義大利陶爾米納市的金豹優秀獎及義大利佈雷西亞市的科學金獎章。
2005年 世界物理年活動日前在歐洲啟動。他領導著來自美、法、德、中等14個國家43所一流大學和科研院所的581名物理學家,在日內瓦建造的世界上能量最大的正負質子對撞機上,探索宇宙中的新物質、反物質。
丁肇中的個人語錄
1.最浪費不起的是時間。
2.一個人首先要感激自己的父母。
3.自然科學的研究是具有競爭性的,只有第一名。第二名就是最後一名。
4.自然科學理論不能離開實驗的基礎,特別是物理學,它是從實驗開始的。
任何科學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對於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有沒有興趣,換句話說,也就是有沒有事業心,這不能有絲毫的強迫.許多人從事科學研究的時間並不長,而接連出成果,我認為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有事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