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思想的核心

  我國的茶道,是在純真自然、樸素謙和的民族特性的土壤上開出的美麗花朵,它同中國的書法、繪畫一樣,追求精神的昇華。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和”是道、儒、佛三教共通的哲學思想理念。茶道所迫求的“和”源於《周易》中的“保合太和”。“保合太和”的意思是指世間萬物皆由陰陽兩要素構成,陰陽協調,保全太和之元氣以普利萬物才是人間正道。以哲學範疇的“和”為基礎,儒、佛、道三家對茶道中的和,各有自已的理解與詮釋。

  儒家從“太和”的哲學理念中推衍出“中庸之道”的思想。其對“和”的詮釋在茶事活動的全過程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如在泡茶時表現為“酸甜苦澀調太和,掌握遲速量適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時表現為“春茶為禮尊長者,備茶濃意表濃情”的明倫之禮;在飲茶的過程中表現為“飲罷佳茗方知深,讚歎此乃草中英”的謙和之儀;在品茗的環境與心境方面表現為“樸實古雅去浮華,寧靜致遠隱沉毅”的儉德之行。一個“和”字是茶事活動的宗旨,“此所謂賞天地自然之和氣,移山川石木爐邊,五行具備也,沒有天地之流,品風味於口,可謂大矣,以天地之和氣為樂,乃茶道之道也”***澤庵《茶亭之記》***。

  道家從“和”這一哲學範疇引申出“天人合一”、“知和日常”等理念,認為天地萬物都包含陰陽兩個因素,生是陰陽之和,道是陰陽之變。還認為人與自然界萬物同是陰陽兩氣相和而生,人與自然萬物本為一體,應具有親和之感。知道了“和”的內涵,就是知道“道”的根本。在處世方面道家提倡“和其光,同其塵”***《老子》第四章***,即認為好壞均可相安相處,為人不露鋒芒,處世與世無爭。在茶道中,道家對和的理解表現於特別注重親和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境界以及“致清導和”的養生理念。

  佛家提倡人們修習“中道妙理”。***雜阿含經•卷九***中引用佛陀的話說:“汝當平等修習攝受,莫著,莫放逸。”這是中和的哲學理念。在《無量經》中佛陀說:“父子兄弟夫婦,家室內外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這是和誠處世的倫理。在茶道中,佛教的“和”最突出的表現是“茶禪一味”,這實際上是外來的佛教文化與中原本土文化的“和會”。

  日本茶道的中心

  不過,對亞洲的人生樣貌來說,道家的主要貢獻是在美學領域。中國的歷史學家總是稱道家為“處世之術”,因為它所關注的是當下——也就是我們自身。是在自身之中,才融合了“神聖”與“自然”,才隔開了過去與未來。

  有別於儒家與佛家,道家對於塵世的一切,會如其所是地接受,在其中的憂煩苦痛中,試圖找出美之所在。宋代流傳一則有關於三位嘗醋者的寓言,巧妙地表現出三家之言的特色為何:話說,釋迦牟尼、孔子,與老子,同立於醋缸——象徵著人生——之前,三人各自用手指沾嘗一口。實事求是的孔子說醋是酸的,佛陀則謂其苦,老子卻稱其甜。

  道家主張,若是人人都能夠保持物我的和諧,生命定能更加喜樂。此世的人生大戲若要搬演成功,祕訣就在於如何維持萬物之間應有的關係,以及如何在一任他人自在的同時,亦能不失自己的立場。想要扮演好個人的角色,必得對整齣戲碼有著通盤的瞭解才行;在考慮自我的同時,切勿失卻了整體的關懷。

  現在,若將我們的注意力轉向禪宗,當可發現它是多麼強調道家的教誨。換言之,致力於禪定,能幫助我們證入自我無上的智慧。禪宗思想常常與正統佛門戒律產生衝突,這點甚至就像道家會與儒家有所扞格。

  對於禪宗的超凡洞見而言,文字只不過是對思考的拖累;佛家經典再怎麼權威,終究是一篇篇作者個人想法的記錄而已。禪門子弟追求的,是與事物內在的本質,做最直接的融合;是故外在的點點滴滴,對確切感知真理來說,只會是種妨礙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