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道德思想的核心是什麼

  孔子作為春秋時期的偉大思想家,開創了了影響後世王朝兩千年的儒家思想。那麼?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希望對你有幫助!

  孔子道德思想的核心

  孔子一生的道德思想主張主要體現在兩個核心觀點學說上,即“仁、禮”,行仁德遵禮教就是孔子完整的道德學說體系。孔子的道德學說主張“性善論”,也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在“陰陽之道,繼者善也,成者性也”的基礎上,在天道和地道之間,主張人道行中庸之道。

  孔子的“仁”主要是針對人道思想精神,孔子的“禮”主要是體現在禮制教義,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秩序和制度。人類社會是由千千萬萬個不同的個體組合而成,人道主義思想不管在什麼時代都不會過時,它是人類社會永恆的秩序;制度則是社會長久穩定的基礎,沒有一個適宜的制度社會就會處於無政府狀態,動態不安,這不符合社會中每一個個體的利益。孔子的“仁、禮”思想體現了古代思想家對人類社會政治制度的研究精華。

  孔子道德思想中的最高成就就是“大同”思想,所謂的“大同世界”。在孔子想象中的這個世界,人們不止愛自己,愛自己的妻子兒女,兄妹父母,家庭朋友。而且還愛世上的每一個人,關心所有的人。天下的每一個人,不管是身強體壯,還是老幼殘廢,都能得到同樣的關愛和幸福。社會上沒有罪惡,只有幸福美滿。人人友愛,天下為公。

  孔子登山的故事

  “孔子***名丘,春秋時期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儒家思想學派的創始人***登山”打一字謎:字謎解析,孔“丘”登上“山”之後,“山”被“丘”壓在下面,上“丘”下“山”,二者就組合成字“嶽”。

  “孔子登山”一詞來源於孟子的《孟子·盡心上》之<觀於海者難為水>,其原文和譯文如下: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不成章不達。”

  譯文:孟子說:“孔子登上了東山之後就覺得魯國縮小了,登上了泰山之後又覺得天下縮小了。因此,對於看過大海的人,對於一般的水都不會輕易產生興趣,在聖人指導下學習受益的人也很難對其它學說感興趣。觀賞水也是有講究的,必須觀賞那波濤洶湧的壯闊。太陽和月亮都有耀眼的光輝,哪怕再細小的縫隙也能照射到。流水在地面上流是有規律的,不注滿低窪之處就不往前流,君子立志行道,事物不達到一定的程度就不能通達。”

  這篇文言文深富哲理,啟示我們要樹立遠大的志向,要有博大的胸襟,同時也要注重紮實的基礎,任何事情都要循序漸進,逐步通達。文章和字“嶽”也喻指了孔子的強大,他的志向、胸襟、智慧、成就非常人能及,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智者登一座山,哪怕是一座不知名的山,依舊可以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更何況是孔子。他胸懷天下,“一覽眾山小”,所說的話都是富有哲理的語言,值得我們深思和學習。

  孔子讓路的故事

  孔子讓路這個典故出自於一段文言文,原名叫做《項橐難孔子》,這個故事還被收錄在課文中,被人們所爭相傳閱與學習。故事發生在春秋時期,這個故事展現了孔子虛心好學的品質,真正好學的人會把學習放在第一位置,只要是學有所成的人,不分老幼,都可以成為自己的老師,也可以看出孔子對於學習的態度。

  故事發生在河南修武縣五里堡村西頭,那裡現在還豎立著一塊石碑,石碑上面刻著孔子問禮碑這五個大字。在兩千多年前,孔子讓路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

  孔子帶著弟子周遊於列國,傳播他的思想與學說,一天駕車來到了鄭國。駕車過路時發現前方有一個小孩在路中央玩耍,用碎石亂瓦在細細堆砌著。這小孩在路中央擋住了孔子的去路,於是子路就下車對孩子說:孩子,你擋住我們的去路了,快給我們讓路。

  小孩子沒有理睬子路,還是專心的幹著自己的活。孔子下車後走過去和小孩子說道:我們要趕路,請給我們讓路可以嗎?孔子禮貌有加。但是小孩看了一眼孔子,問孔子道:你看我在建什麼?

  孔子看了一眼後發現是一座城池,用碎石爛瓦堆砌的城池。孔子看了一眼沒放在心上,依舊說道:這孩子怎麼如此不懂禮節,路是讓人同行的,你在路中央玩耍擋住了車的去路,還不讓路。

  孩子還是眨著大眼睛,反問孔子:我哪裡不懂禮節了?我看您老人家閱歷豐富,那麼你說是車給城讓路,還是城給車讓路呢?

  孔子一時不知如何接話,他細想到,孩子說的確實是實話,在大人看來這個城池是玩耍,但是在孩子看來這就是一個真的城池,怎麼看孩子都沒有錯。車可以隨意移動,但是城就不行了,它是死的,所以只能車為城繞道。孔子嘆道我一生倡導禮義,但是還不如一個小孩來的懂呢。

  孔子想通後和孩子興平氣和的聊天,原來這個孩子名叫項橐,今年七歲。孔子對其身邊的人讚歎道:三人行,必有我師。並誇讚項橐,雖然年齡小,但是他足以做我老師了。

  後來孔子就讓學生駕車繞城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