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精神的核心內涵是什麼
各個茶人的心中對茶道自有不同的感受,那茶道精神有什麼內容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茶道精神的核心,一起來看看。
茶道精神的核心
中國古人曾認為茶有十德:以茶散鬱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唐朝盧仝的《七碗茶歌》也對茶做了非常形象的描述:“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中國人視道為體系完整的思想學說,是宇宙、人生的法則、規律,所以,中國人不輕易言道,不像日本茶有茶道,花有花道,香有香道,劍有劍道,鏈摔跤搏擊也有柔道、跆拳道。在中國飲食、玩樂諸活動中能昇華為“道”的只有茶道。
“清”
“清潔”、“清廉”、“清靜”及“清寂”之清。“茶藝”的真諦,不僅求事物外表之清潔,更須求心境之清寂、寧靜、明廉、知恥在靜寂的境界中,飲水清見底之純潔茶湯,方能體味『飲茶』之奧妙。
“敬”
敬者萬物之本,無敵之道也。敬乃對人尊敬,對己謹慎,朱子說:“主一無適”,即言敬之態度應專誠一意,其顯現於形表者為誠懇之儀態,無輕藐虛偽之意,敬與和相輔,勿論賓主,一舉一動,均佁有『能敬能和』之心情,不流凡俗,一切煩思雜慮,由之盡滌,茶味所生,賓主之心歸於一體。
“怡”
據說文解字注“怡者和也、悅也、槳也。”可見“怡”字含意廣博。調和之意味,在於形式與方法,悅槳之意味,在於精神與情感,飲茶啜苦咽甘,啟發生活情趣,培養寬闊胸襟與遠大眼光。使人我之間的紛爭,消弭於形,怡悅的精神,在於不矯飾自負,處身於溫和之中,養成謙恭之行為。
“真”
真理之真,真知之真,至善即是真理與真知結合的總體。至善的境界,是存天性,去物慾,不為利害所誘,格物致知,精益求精,換言之,用科學方法,求得一切事物的至誠,飲茶的真諦,在於啟發智慧與良知,使人人在日常生活中淡泊明志,儉德行事,臻於真、善、美的境界。
中國茶道的精神
中國茶道以和、靜、怡、真為“四諦”。“和”是中國茶道的核心靈魂,“靜”是中國茶道修習的不二法門,“怡”是中國茶道修習實踐中的心靈感受,“真”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
堅實的思想核心一一和
中國茶道中的“和”是由《周易》中“保合大和”的觀點演化而來的。“保合大和”指世間一切事物都 是由陰、陽兩種要素構成的,陰陽調和、保全大河之元氣才是善利萬物的人間真道。歷代茶人都把“和”作 為一種襟懷、一 境界,在茶藝實踐中不斷修習、體悟.按照“和”的真諦不斷追尋自我、超越自我。
必經的修習之道一一靜
中國茶道是修身養性、追尋自我之道,而靜則是中國茶道修習的必由之徑。
茶人的心虛靜至極,所以,能像鏡子一樣真實地反映出天地萬物。道家的“虛靜觀復法”,是茶人明心 見性、洞察自然、反觀自我、體道悟道的無上妙法:中國的茶道正是通過茶事來營造一種平和寧靜的氛圍 和空靈虛靜的心境的。宋徽宗趙佶在 《大觀茶論》中說,“茶之為物,……
沖淡閒適,韻高致靜”,這是平和寧 靜氛圍的最好解釋。清朝書畫家鄭板 橋認為,“不風不雨正晴和,翠竹亭 亭好節柯。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 茗泡松蘿”,這是空靈虛靜心境的最 好範例。
從古至今,不論是文人雅士,還 是隱者高僧,莫不將“靜”作為品茗 修心的大道。當濃郁的茶香彌散開 來,充盈了身和心,飲茶者的心靈似 乎變得更加空明澄澈,精神也得到淨 化和昇華,融入了天地中,漸入“天 人合一”的意境。
愉悅的心靈享受一一怡
中國茶道的“怡”分為三個境界:
怡目樂口的直觀感受。茶人修習茶道,參與茶事活動,首 先是對美的直觀感受。幽美的茶事環境、精美的茶具器皿、醉 人的茶香、甘爽的茶味、悠揚悅耳的音樂,或許還伴有動人的 解說,這一切都會讓人的審美器官產生愉悅之感。
悅心悅意的審美領悟。茶的色、香、味以及茶事活動中 的美妙情境必然會撩動茶人的情感,加深茶人對茶道之美的領 悟,使茶人體驗到全身心的舒暢和怡悅。
怡神悅志的精神昇華。怡神‘悅志是中國茶道使人怡悅的最 高層次,也是眾多茶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怡神悅志是指茶人在 參與茶事活動時,在審美的過程中,通過感知、理解、想象等 多種心理活動品出茶的物外高意,悟出茶道的玄機妙理,從而 使茶人的精神得到了淨化和昇華。這種昇華可表現為“明心見 性”後的暢適,也可表現為“物我兩忘”後的“天樂”。
茶道的終極追求——真
中國茶道所追求的“真”有四重含義:物之真、情之真、性之真、道之真。
在以藝示道時,茶最好是真茶、真香、真味,環境最好是真山真水,器皿最好是真竹、真木、真石、真 陶、真瓷,字畫最好是名家真跡,插花最好是新採的真花。此乃追求物之真。
待客要真心實意,通過品茗增加茶友間的真摯情誼,並由此體味到品茶的真趣。此乃追求情之真。 在品茗過程中,真正放鬆自己的心情,在無我的境界中放飛自己的心靈,釋放自己的天性,就可達到 “全性葆真”的境界。此乃追求性之真。
在茶事活動中,茶人們以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品味茶的物外高意, 將自己的感情和生命都融入大自然之中,去追求對“道”的真切體悟,使自己的心能契合大道。此乃追求道之真。
茶文化的社會功能
當我們文化的各個層次及其核心部分之後,我們就可以明白茶文化與一般的飲食文化有著很大的區別,即它除了滿足人們的生理需要之外,更重要的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茶道精神是在茶藝操作過程中體現的,是人們在品茗活動中一種高品位的精神追求。人們走進現代的茶藝館,並不是為了解渴,也不僅僅是為了保健的需要,更多是的一種文化上滿足,是高品位的文化休閒,可以說是一種高檔次的文化消費。經營茶藝館都,當然講究經濟效益,但同時也非常重視茶文化知識的普及和推廣,經常舉行茶藝表演,開辦茶藝知識講座和培訓,積極參與茶文化活動,顯示出自覺的文化積極性,這是其他餐飲業所不能比擬的。對在茶藝館從事茶藝工作的人員,在文化素質上的要求也要比餐廳服務員更高一些,她們除了服務顧客之外,還肩負著普及茶藝知識、推廣茶文化的高尚任務,應該具有一種使命感和榮譽感。
那麼,茶文化到底具有哪些社會功能呢?前述的眾多有關茶道、茶德的論述,已包括這方面內容,也就是說,那些茶德所要求做到的,就是茶文化的社會功能,就是茶文化對社會的貢獻。
唐代劉貞亮在《茶十德》中曾將飲茶的功德歸納為十項:以茶散悶氣,以茶驅腥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癘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其中“利禮仁”、“表敬意”、“可雅心”、“可行道”等就是屬於茶道範圍。因此,除了增進人們健康、促進茶業經濟發展、弘揚傳統文化之外,還可以將茶文化的社會功能簡化歸納為下列三個方面:
1. 以茶雅心——陶冶個人情操。茶道中的“清”、“寂”、“廉”、“美”、“靜”、“儉”、“潔”、“性”等,側重個人的修身養性,通過茶藝活動來提高個人道德品質和文化修養。
2. 以茶敬客——協調人際關係。茶道中的“和”、“敬”、“融”、“理”、“倫”等,側重於人際關係的調整,要求和誠處世,敬人愛民,化解矛盾,增進團結,有利於社會秩序的穩定。
3. 以茶行道——淨化社會風氣。在當今的現實生活中,商品大潮洶湧,物慾膨脹,生活節奏加快,競爭激烈,人心浮躁,心理易於失衡,人際關係趨於緊張。而茶文化是各雅靜、健康的文化,它能使人們繃緊的心靈之弦得以鬆弛,傾斜的心理得以平衡。以“和”為核心的茶道精神,提倡和誠處世,以禮待人,對人多奉獻一點愛心,一份理解,建立和睦相處、相互尊重、互相關心的新型人際關係。因此,必然有利於社會風氣的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