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三大徵歷史介紹_萬曆三大徵指的是哪三次戰役

  萬曆三大徵是明神宗萬曆二十年至廿八年間先後展開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萬曆三大徵對明朝有哪些影響?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萬曆三大徵歷史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萬曆三大徵歷史介紹

  萬曆三大徵指明神宗萬曆帝***1573年~1620年***年間,先後在明王朝西北、西南邊疆和朝鮮展開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分別為李如鬆***李成樑長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李如鬆,麻貴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朝鮮之役;以及李化龍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這三場大戰鞏固了中華疆土,維護了明朝在東亞的主導地位。

  寧夏之役自1592年***萬曆二十年***二月十八日延至九月十八日。朝鮮之役第一回衝突自1592延至1593年***萬曆二十至廿一年***;第二回衝突自1597延至1598年***萬曆廿五至廿六年***。播州之役自1599延至1600年***萬曆廿七年至廿八年***。

  有學者認為三大徵明軍雖均獲勝,但軍費消耗甚巨,對晚明的財政造成重大負擔。但實際上明代晚期僅對後金的戰事,耗費就高達六千餘萬兩,遠超三大徵。而三大徵實際軍費則由內帑和太倉庫銀足額撥發,三大徵結束後,內帑和太倉庫仍有存銀,遠未達到傷筋動骨的地步。應該說,三大徵都是不得不打之戰,如若不打甚至打敗了,明朝都有亡國之危。

  而實際上萬歷時期的大規模軍事行動還包括萬曆十一年***1583年***至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的明緬戰爭,以及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兩次最終都是明朝失敗告終。

  萬曆三大徵歷史過程

  中國明代萬曆年間平息叛亂的寧夏之役、播州之役和支援朝鮮抗擊日本侵略的朝鮮之役的統稱。

  ①寧夏之役。即鎮壓哱拜之亂。哱拜原為蒙古族人,嘉靖年間降明,積功升都指揮。萬曆初為遊擊,統標兵家丁千餘,專制寧夏,多蓄亡命。哱拜於二十年二月十八日,糾合其子哱承恩、義子哱雲及土文秀等,嗾使軍鋒劉東暘叛亂,此後東暘自稱總兵,以拜為謀主。明廷特調副麻貴馳援,四月 ,又調李如鬆為寧夏總兵,以浙江道御史梅國楨監軍,統遼東、宣、大、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進行圍剿。將寧夏城團團包圍,並決水灌城。叛軍失去外援,城內彈盡糧絕,同時內部發生火併,哱拜之亂全部平息。

  ②播州之役。播州位於四川、貴州、湖北間,山川險要,廣袤千里。自唐楊端之後,楊氏世代統治此地,接受中央皇朝任命。明初,楊鏗內附,明任命其為播州宣慰司使。萬曆初為播州宣慰司使,驕橫跋扈,作惡多端,並於萬曆十七年公開作亂 。明廷起用前都御史李化龍兼兵部侍郎,節制川、湖、貴3省兵事,並調劉綎及麻貴、陳璘、董一元等南征。二十八年,徵兵大集,二月,在總督李化龍指揮下,明軍分兵八路進發。六月,明軍入城,播州平。後分其地為遵義、平越二府,分屬四川、貴州。

  ③朝鮮之役。即援朝逐倭***日本***之戰。萬曆二十年,掌握日本大權的豐臣秀吉命加藤清正、小西行長率軍從對馬攻佔朝鮮釜山,又渡臨津江,進逼王京***今漢城***。朝鮮國王李昖沉湎酒色、弛於武備,軍隊望風而潰。朝鮮八道幾乎全部淪陷。在這種形勢下,明廷應朝鮮之請,出兵援朝。十一月,戰爭基本結束。3次戰役雖取得勝利,但也使明王朝的人力物力遭受巨大損失,成為導致明代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萬曆三大徵總結反思

  “三大徵”曠日持久,歷時近十年,到萬曆二十八年六月結束。“三大徵”雖都以勝利而告終,但每場戰爭都是一波三折,驚心動魄,勝利的同時也付了出了慘重的代價。以至於每讀段歷史,一股寒意油然而生。

  但是,“三大徵”同樣維護了中國西南、東北、蒙古地區的利益,避免了國家分裂,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大明王朝的統治,踐行了明太祖堅決抵抗外侮的祖訓,可以說這三場大仗是不得不打之戰,是維護華夏之戰。《明史》中對”三大徵“的評價,有清人自我維護之嫌,亦不能盡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