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族節日風俗

  納西族是中國56個民族之一,絕大部分居住在滇西北的麗江市,其餘分佈在其他縣市和四川鹽源、鹽邊、木裡等縣,也有少數分佈在西藏芒康縣。那麼其節日風俗是怎樣的呢?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納西族歡樂的火把節

  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舉行。相傳為紀念曾拯救納西人的兩位天將。在火把節的三天期間,人們要在白天趕街,鬥牛、摔 跤並對唱民歌;入夜,家家戶戶都紮好大火把擺放在大門前,或將火把高高插在糧架頂上或樹上,火把上飾以花卉及果品,競相媲美;在院子中央則點燃許多小火 把,供小孩們玩耍與跳越。小孩子成群結隊,手執火把四處遊轉,青年男女則以跳蘆笙舞為樂。

  :納西族摩梭人的女神節

  雲南永寧納西族摩梭人把每年7月25日定為祭祀女神的節日。期間,成年男女,特別是青壯男女,一個個打扮得齊齊整整,到祭祀地點舉行隆重的儀式。人們供上蜂蜜、鮮花、酥油、奶渣等祭品、燒上一堆松毛火。祭祀女神後,大夥闔家而坐,吃著豐盛的野餐。青年男女則要繞山走一圈,載歌載舞。

  :三朵節

  又稱“北嶽神會”。每年農曆二月初八日舉行。是納西族祭祀本民族的保護神及戰神“阿溥三朵”的盛大節慶。玉龍山麓有座三朵神廟,因玉龍山在南詔時曾被封為:“北嶽”,故該廟又稱北嶽廟。根據納西族的民間傳說,古時有位獵人在玉龍山上發現了一塊奇異的雪石,便背起來往家中走,走到現今廟址時放下雪石休息,再想背起時就沉得再也背不動了。人們認定此石是神的化身,於是就地建一廟供奉之。此後,人們屢見一位身穿白甲、頭戴白盔、手執白矛、騎著白馬的天神,時常來民間顯聖,保護納西人征戰得勝,並免於疫病、水火以及兵禍等災難。這位天神被人們認為就是“阿溥三朵”,並當作本民族最大最具權威的神來拜祭。納西族木氏土司還大興土木,拓修三朵神廟,鑄大鼎和大鐘詳紀三朵種種聖蹟,並奏請中央王朝敕封其為“大聖雪石北嶽定國安邦景帝”。從此,每年的二月初八日和八月羊日,遠近的納西人云集玉龍山麓的三朵廟,用全羊作犧牲舉行稱為“三朵頌”的隆重祭拜儀式。人山人海,香菸繚繞,氣氛莊嚴肅穆。屆時各家各戶也要在家中烹製食品,燒香祭拜。在節日期間,青少年還可以相互邀約到野外或集會場所,進行野餐和郊遊等活動。1986年8月,麗江納西族自治縣人大常委會正式作出決定,將三朵節確定為納西族的傳統民族節日,這一決定很快得到了各地納西族同胞的響應。

  :七月騾馬交流會

  七月中旬的騾馬交流會,是納西族人的又一個重要節慶,一般在麗江壩中央的獅子山西坡上舉行。會期七至十日,以交易騾馬等大牲畜為主,雲南省各地以及外省區的農民紛紛前來,交易農副土特產品,購買著名的麗江馬和銅器等物品。在會期中上市以及成交的大牲畜往往達到一萬匹***頭***左右,是西南諸省區中交易量首屈一指的集市。現已在麗江城東建成了固定的交流會址。根據納西族民間傳說,納西人的始祖崇忍利恩和天女襯紅褒白成婚後遷居人間,順便將天上的易馬會也傳回到故鄉,這就是騾馬交流會的由來。據史籍記載,麗江自古便以養馬出名而素有“花馬國”之稱,很早即以騾馬與巴蜀等地客商交換鹽、鐵諸物。在東巴經書中,也有不少牧馬生活的精彩描繪。《木氏宦譜》中也記述了明朝洪武年間,麗江土知府木氏便以騾馬等物前去朝貢,此後的貢品中皆少不了騾馬。可見,麗江騾馬的飼養和交易早先就較為發達。辦起了騾馬交流會之後,飼養大牲畜出售成為納西族農民一項十分重要的收入來源,牽騾趕馬前來赴會者絡繹不絕,逐漸成為民間的一大盛會。會期中還組織賽馬、民歌對唱等活動,到處是一派熱鬧景象,青年男女的笙歌勁舞更是通宵達旦,令人陶醉。

  :春節大祭天

  納西語叫“由奔吉鋥”,意為正月過年,也稱為“庫式”。春節從農曆的冬月宰殺年豬、臘月置年貨開始,到正月十四 日祭天才告結束。除夕有“燉豬頭”和宰雞的風俗,要備辦各種菜餚和果品,拜祭“灶君”,迎接祖先“回家”過年。晚餐時,如家中有人外出未歸,也要在飯桌上 擺付碗筷,留下油炸甜食,象徵全家團圓。同時,要用米飯和肉喂狗,觀察狗先吃什麼,以預測來年肉和糧食的豐歉貴賤。餐畢,老人在火塘邊給子孫講述民族的歷 史故事,然後吃夜宵。有些地方有守夜的習慣。大年初一凌晨,照例由一個男子先起床,洗漱後,首先是燒火;火要一點就著,表示新年火紅吉利。接著,點三柱 香,拎著水桶,帶上水瓢,到河邊去“買水”,要一邊順流汲水三次,一邊口誦“新年大吉,風調雨順”。買水回來後,其他人即起床,分頭準備祭天和祭祖的供 品。婦女炸糯糕、乳扇和粉皮,男子們在院中擺供桌和祭品,遂由家長主持除穢、燒天香,鳴放大小鞭炮,先向東,後向北祭拜天地,祈求保佑賜福,萬事順昌。然 後,把祭品撤到屋裡祭祖先。納西族的傳統節日,納西族的風俗習慣這一切須在天亮時分做完,否則會被村鄰譏笑為不勤快。當日早晨吃炸糕、米酒、湯元等素食,禁吃葷。飯後,由一男青年拎一壺酒, 到叔伯或近鄰家相互拜年。之後,可以帶著香燭等到附近的寺廟中燒香拜佛、祈禱一切平安。初一當天,多數不串門,有些地方到同姓宗親家拜年。從大年初二開始 到非宗姓親屬和友鄰之間相互拜年,輪流請客吃飯的習俗。

  祭天的一切器物,都要求專用和潔淨。如祭臺上左右各栽一棵慄樹***代表天父天母或天 與地***、中間一棵柏樹***代表人皇***,還有前排的兩棵小慄樹***代表崇忍利恩夫婦***,都是派專人到高山岩頭去砍伐的,都要放在固定的地方;祭天用的米叫“神 米”,要挑白淨顆粒整齊的,需經過多次洗晒;量祭天米的小升和裝米的竹簍,平時要掛在高處,使用前後都需洗刷乾淨;祭天用的“神豬”,一般為兩頭,由兩家 輪流餵養,要保證大豬一百二、三十斤,小豬八、九十斤。再如,粗如茶杯、長丈餘的大香、須在秋天就準備好料,使用前專門搓制,並分節貼上彩色紙花穗,使其 燃燒一晝夜不熄。其他用具,如大甑子、鍋、秤、刀、鉤、叉、盆、案板等等,屬祭天群所有,平時由有關戶保管,不得隨便使用。

  納西族通過春節祭天大大加強了群體的內聚力,並調整了人際關係,達到了求得寧靜心靈的重要目的。

  :白沙農具交流會

  正月二十日,是麗江納西族的傳統節日,納西語叫“白沙當美空捧”,意為“白沙大寶積宮 開門。”這是從明代延續下來的白沙“大寶積宮”***又叫護法堂***、“琉璃殿”和“大定閣”等廟殿一年一度開門,讓人們燒香拜佛的廟會。後來演變為以農具交流 為主的節日,故改稱為“白沙農具交流會”。它標誌著春節活動的結束和春耕生產的開始。屆時,百十里外的各族農民及城鎮居民,納西族的傳統節日,納西族的風俗習慣雲集白沙街,鄰近村寨的群眾幾 乎是全家盛裝前來參加。白沙街上,寺廟前的廣場和道路旁,都擺滿了各式各樣的鐵、木、竹農具。特別是黃慄木的各種農具把柄,還有花樣繁多的吹、打、搖、耍 等的小孩玩具、加上數不清的小吃和日用品的鋪攤,熙熙攘攘,異常擁擠熱鬧。交流會上,不僅農具種類齊全,小孩玩具和日雜品之多,也是一年中僅有的一次,所 以人們常說,這個會上除了雞轡頭之外,什麼都能買到。

  :中元節“燒包”祭祖

  農曆七月的中元節“燒包”祭祖,納西語叫做“三美波祭”,一般是在七月十三、十四日兩天舉行。第一天在家中迎接祖先來探家,準備好幾個印有經符圖案框邊、內裝草紙和疊好的金銀箔的白紙包,寫上祖先姓名並用托盤盛好,再帶上香、茶、酒等祭品,到家門前以唱名的方式迎接祖先回家。然後,將上述物品置於正房堂屋內的供桌上,並加上些乾鮮果品、糕點花卉等,於晚餐前拜祭。第二天傍黑時分,再把那些白紙包帶到河邊焚燒,並將灰燼和一些供品扔進河水中,意味著送祖先回到他們現在居住的陰間去。這兩日剛近黃昏便家家關門閉戶,路上難見行人,因想象到處皆有各家祖先的鬼魂在活動而顯得一派悚然。

  :東巴會

  每年農曆3月5日,納西族聚居地的東巴雲集中部東巴聖地--麗江玉水寨,在這裡舉行一年一度的東巴會,場面盛大。 這天,東巴們早早來到玉水寨東巴什羅廟。點燃香爐,燒大香,祭拜神靈和祖先,祭拜東巴始祖東巴什羅,並且誦經,做法事。東巴會也是各地東巴"比武",展示各自才華、技藝的機會。各地的東巴一個接一個按自已的風格誦東巴經,跳東巴舞。爾後,相互交流經驗,切磋學習。他們都熱愛自已的民族,熱愛民族文化。民族凝聚力、民族責任感使他們走到一起,為傳承古老的納西文化,併發揚廣大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