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包豪斯的歷史

  包豪斯***Bauhaus,1919/4/1—1933/7***,是德國魏瑪市的 “公立包豪斯學校”***Staatliches Bauhaus***的簡稱,後改稱“設計學院”***Hochschule für Gestaltung***,習慣上仍沿稱“包豪斯”。她的成立標誌著現代設計的誕生,對世界現代設計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

  歷史背景

  歐洲工業革命之前的手工工藝生產體系,是以勞動力為基點的。而工業革命後的大工業生產方式則是以機器手段為基點。手工時代的產品,從構思、製作到銷售,全都出自藝人***工匠***之手,這些工匠以嫻熟的技藝取代或包含了設計,可以說這時沒有獨立意義上的設計師。工業革命以後,由於社會生產分工,於是,設計與製造相分離,製造與銷售相分離。設計因而獲得了獨立的地位。然而大工業產品的弊端是:粗製濫造,產品審美標準失落。究其原因在於:技術人員和工廠主一味沉醉於新技術、新材料的成功運用,他們只關注產品的生產流程、質量、銷路和利潤,並不顧及產品美學品味。而另一個重要的原因也在於藝術家不屑關注平民百姓使用的工業產品。因此,大工業中藝術與技術對峙的矛盾十分突出。19世紀上半葉,形形色色的復古風潮為歐洲社會和工業產品帶來了華而不實、繁瑣庸俗的矯飾之風,例如羅可可式的紡織機、哥特式蒸汽機、以及新埃及式水壓機。產品設計中如何將藝術與技術相統一,引發了一場設計領域的革命,以下三個運動作為標誌,也是在包豪斯產生之前歐洲藝術設計領域中具有重要意義的革命。

  19世紀後期英國人威廉·莫里斯發起的藝術與手工藝運動

  發起人威廉·莫里斯對當時出現的缺乏藝術性的機械化批量化產品深惡痛絕,他同時十分反對脫離實用和大眾的純藝術。1861年,莫里斯與友人合作成立了一家“繪畫、雕刻、傢俱和金屬製品美術工匠公司”,這在藝術設計史上具有重要意義:首先由美術家親自設計並組織生產的機構,但其背離了工業革命的必然趨勢,否定代表新生產力的大工業機器生產,使他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機器生產產品技術與藝術的矛盾。

  1900年前後以法國和比利時等國為中心的新藝術運動

  主張藝術與技術結合,提倡藝術家從事產品設計。主要成就體現在傢俱與室內設計方面,主要貢獻在於繼承了英國“藝術手工藝運動”主張的技術與藝術相結合,並使這種新的設計理論和觀念在歐洲各國得到了比較廣泛的傳播。其侷限在於否定了工業革命和機器生產的進步性,錯誤地認為工業產品必然是醜陋的。

  比利時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最為傑出的設計家與設計理論家,無疑應推凡·德·威爾德***Henry Vaan de Velde***,威爾德出身畫家,後來也當過建築師,1890年他為結婚選購傢俱時,感到市場的所有用品都"形態虛偽",從而開始自己動手設計大部分用品,這使他立志畢生從事設計活動和設計改革,在這一點上,他和威廉·莫里斯頗為相似。

  威爾德的設計思想在當時是相當先進的。早在十九世紀末,他就曾經指出"技術是產生新文化的重要因素","根據理性結構原理所創造出來的完全實用的設計,才是實現美的第一要素,同時也才能取得美的本質,他提出了技術第一性的原則,並在產品設計中對技術加以肯定。1902年至1903年間,威爾德廣泛地進行學術報告活動,並發表了一系列文章,從建築革命入手,涉及產品設計,傳播新的設計思想,主張藝術與技術的結合,反對純藝術。

  1906年他考慮到設計改革應從教育著手,於是前往德國魏瑪,被魏瑪大公任命為藝術顧問,在他的倡導下,終於在1908年把魏瑪市立美術學校改建成市立工藝學校,這個學校成為戰後包豪斯設計學院的直接前身。

  威爾德到魏瑪之後,思想有進一步的發展,他認為,如果機械能運用適當,可以引發設計與建築的革命。應該做到"產品設計結構合理,材料運用嚴格準確,工作程式明確清楚",以這三點作為設計的最高準則,達到"工藝與藝術的結合"。在這一點上,他已經突破了新藝術運動只追求產品形式的改變,不管產品的功能性的侷限,推進了現代設計理論的發展。

  二十世紀初的德國工業同盟或德國製造同盟

  這是一個半官方機構,旨在促進工業產品設計。這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由政府支援的促進產品藝術設計的中心,在德國現代藝術設計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中心人物為海爾曼·穆特修斯。他洞察到英國藝術設計運動的致命弱點在於對於工業化的否定,因而確立了“藝術、工業、手工藝合作水平,明確指出機械與手工藝的矛盾可以通過藝術設計來解決。英國手工藝運動認為手藝比機械生產優越,而工業同盟提倡認識兩者之間的差別;穆特修斯從設計目的熱情地為標準化和機械的價值爭辯,他認為簡單和精確既是機械製造的功能要求,也是20世紀工業效率和力量的象徵。工業同盟的努力想要把藝術家和手藝人與工業融化為整體,去提高大量生產的功能和美觀質量,尤其對低成本的消費產品。

  包豪斯的創始人格羅皮烏斯在其青年時代就致力於德意志製造同盟。他區別於同代人的是,以極其認真的態度致力於美術和工業化社會之間的調和。格羅皮烏斯力圖探索藝術與技術的新統一,並要求設計師“向死的機械產品注入靈魂”。他認為,只有最卓越的想法才能證明工業的倍增是正當的。格羅皮烏斯關注的並不只侷限於建築,他的視野面向所有美術的各個領域。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無論達芬奇或米開朗基羅,他們都是全能的造型藝術家,集畫家、雕刻家甚至是設計師於一身,而不同於現代社會中分工具體化了的美術家,包豪斯對建築師們的要求,也就是希望他們是這樣“全能造型藝術家“。包豪斯的理想,就是要把美術家從遊離於社會的狀態中拯救出來。因此在包豪斯的教學中謀求所有造型藝術間的交流,他把建築、設計、手工藝、繪畫、雕刻等一切都納入了包豪斯的教育之中,包豪斯是一所綜合性的設計學院,其設計課程包括新產品設計、平面設計、展覽設計、舞臺設計、傢俱設計、室內設計和建築設計等,甚至連話劇、音樂等專業都在包豪斯中設定。而這一教育思想緣自德國的繆司運動。

  發展階段

  包豪斯前後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1919—1925年***,魏瑪時期。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任校長,提出“藝術與技術新統一”的崇高理想,肩負起訓練20世紀設計家和建築師的神聖使命。他廣招賢能,聘任藝術家與手工匠師授課,形成藝術教育與手工製作相結合的新型教育制度;

  第二階段***1925—1932年***,德紹時期。包豪斯在德國德紹重建,並進行課程改革,實行了設計與製作教學一體化的教學方法,取得了優異成果。1928年格羅皮烏斯辭去包豪斯校長職務,由建築系主任漢內斯·梅耶***HANNS MEYER***繼任。這位共產黨人出身的建築師,將包豪斯的藝術激進擴大到政治激進,從而使包豪斯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政治壓力。最後梅耶本人也不得不於1930年辭職離任,由L·密斯·凡·德·羅***L MIES VAN DE ROHE***繼任。接任的密斯面對來自納粹勢力的壓力,竭盡全力維持著學校的運轉,終於在1932年10月納粹黨佔據德紹後,被迫關閉包豪斯;

  第三階段***1932—1933年***,柏林時期。L·密斯·凡·德·羅將學校遷至柏林的一座廢棄的辦公樓中,試圖重整旗鼓,由於包豪斯精神為德國納粹所不容,面對剛剛上臺的納粹政府,密斯終於迴天無力,於該年8月宣佈包豪斯永久關閉。1933年11月包豪斯被封閉,不得不結束其14年的發展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