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孟子_孔子和孟子簡介
孔子孟子都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被稱為聖人,而孟子則為亞聖。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孔子和孟子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聖人孔子簡介
孔子是儒家的創始人,原名孔丘,仲尼是他的字,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有弟子三千,比較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主張為政以德,就是說要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而在教育方面,孔子施行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就是說根據不同的學生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任何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孔子的思想對中國的發展乃至整個世界都有非常深遠的影響,孔子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的首位。
孔子出身貴族,是商湯的後裔,商亡後,微子啟建立了宋國,死後傳位給弟弟微仲,其後世得孔姓。孔父叔梁紇六十六歲娶得顏氏之女顏徵在,彼時顏徵在還不滿二十歲,年齡相差有點大,這在當時於理不合,所以兩人住在尼山,後得孔子。孔子三歲時父親病逝,被父親的正妻趕出家門,孔子長大後深知努力學習的意義,志在學問,後踏入仕途。魯國內亂時,孔子逃到齊國,齊國大夫欲加害於他,後又逃回魯國,經過這麼多年磨練,已小有成就。與季氏出現矛盾後離開魯國,開始了周遊列國旅途,先後到過衛國、陳國、蔡國、葉國等國,均未得到重用。最終回到了魯國開創私塾,專心教學。公元前479年,孔子七十三歲時病逝,很多弟子為他守墓三年,只有子貢一人守了六年。孔子修訂了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他和他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被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整理編成了《論語》。
亞聖孟子簡介
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名軻,字子輿,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與孔子並稱“孔孟”,後人稱其為“亞聖”。
孟子是孔子的孫子孔伋的再傳弟子,他繼承了孔子的思想,並在此基礎上加入了自己的見解。孟子主張仁政,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主張,認為君主應以民為本。孟子還效仿孔子游歷各國,希望自己的政治主張能得到推行,但最後並沒有成功。孟子的生平遭遇與孔子比較相似,一生都在求學、教學和周遊列國中度過,最後都沒能得到君主認可,大展巨集圖。孟子有很多著名的作品,如《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等被收入了初中的語文教科書中,而《寡人之於國也》也被收到高中的語文教科書中。
相傳孟子小時候父親早逝,母親沒有改嫁,為了孟子能成才,孟母對他的教育非常重視。最初,母子二人住在墓地邊上,孟子就跟鄰居的孩子一起學辦喪事,跪拜、大哭。孟母很是不滿,於是將家搬到了市集,孟子學起了商人做生意吆喝。孟母只好帶著孟子換了一個地方,那裡邊上有人殺豬宰羊,孟子學起了買賣屠宰豬羊。於是孟母又一次帶著孟子搬家,這次搬到了學堂附近,從此孟子學習禮儀知識,孟母這才滿意地留下,這便是孟母三遷的故事。
孔子孟子的關係
孔子和孟子兩人在思想上的成就都極大,與此同時,他們兩人還都是極為有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和孟子兩人都以仁為主張,不同的是,孔子是春秋時期人,孟子是戰國時期人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者,被世人尊稱為聖人,他所提倡的儒家思想不論是對我國還是對世界都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孔子主張“仁”和“禮”,推崇德治和禮治,提出天下大同的理想概念;提倡義高於利的利義觀,以及先富後教的經濟思想;開辦私學,廣收學生,提倡學生沒有等級之分,提出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自身能力施展教育;主張要根據事實來探究歷史;提倡感悟山水的自然遊,並主張旅遊要健康適度;孔子還提倡積極樂觀、為人向善的人生觀。
孟子與孔子同出儒家學派,他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他還被世人尊稱為亞聖,與孔子一起被稱為孔孟。在政治上,孟子提出把先王的道德規範作為道德標準,主張實行仁政,從這點可以看出,孔子對孟子的影響以及孟子對孔子的推崇;孟子還提出了民貴君輕這個概念,點出了國家中百姓的重要性;孟子還提出了人的本性一開始都是善良的哲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