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學概論論文

  隨著改革開放以及社會公共管理制度的不斷調整,人們對於公共管理問題越來越關注。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公共管理基本模式探究

  摘要:公共管理是以政府部門為研究物件,合理整合社會各界的資源力量,實現公共福利和利益。研究公共管理的基本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政府的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務品質,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我國已經融入到全球發展化的程序中,這就要求我們政府採取有效的公共管理模式,進一步推行行政體制改革。本文通過分析我國國內公共管理模式的基本發展現狀,提出存在的問題,來尋求我國政府公共管理的發展新趨勢。

  關鍵詞:公共管理;基本模式;發展新趨勢

  公共管理是以公共行政理論和現代經濟學為理論基礎,其目的是為了提高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務質量和水平,公共管理從產生意義上講是公共組織的一種職能,包括以政府為主導的公共組織和以公共利益為指向的非政府組織***NGO***為實現公共利益,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活動。公共管理是以政府為核心的公共部門整合社會的各種力量,廣泛運用政治的、經濟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強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績效和公共服務品質,從而實現公共的福利與公共利益。公共管理作為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務廣大領域的一個組成部分,其重點在於將公共行政視為一門職業,將公共管理者視為這一職業的實踐者。

  一、公共管理基本模式的特徵

  1、公共管理注重效率與公平的相結合

  公共管理主張將行政規制通過法規和制度進行控制,放鬆嚴格的規章制度,反對輕視績效評估,過度重視法律法規。要想實現對績效目標的嚴格管控,就要根據績效目標對已經完成的情況進行評估,並根據效率、經濟和效果三個變數進行測量。

  2、對人力資源管理重視

  公共管理重視人力資源的管理,強調提高在職人員在錄用和工資待遇等方面的管理靈活性,擴大公共部門的規模,鼓勵以短期合同來代替常任制,並且提高員工的績效工資,鼓勵對一些公有部門進行私有化,鼓勵私營部門和公共部門的合作。

  3、實現公共行政內部向外部的轉變

  公共管理不僅注重結構、程式和過程,還加大了對專案、績效和結果的重視,使得公共管理的戰略管理、績效評估、公共責任制等成為公共管理學的核心主題。當代公共管理的基本模式中,更加強了對政府活動產出和結果的重視,重視組織的戰略目標和長期計劃,從而使組織更加適應公眾和外部環境的變化從而對組織產生的新需求。

  二、基於公共管理的基本模式

  1、小型化的分權模式

  20世紀80年代,開始出現了小型化的分權模式,這種公共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並且其地位正在日益加強。近年來,小型化的分權模式也出現了新的發展趨勢,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公共管理模式的發展。新的發展方向中包括組織的靈活追求、合同承包的規模變大、組織的分散化。

  2、公共服務取向模式

  這種模式相對於其他模式來說,發展得還不夠成熟。公共服務取向模式強調公共部門的公共服務使命,重視對公眾的服務質量和服務態度,應用的是質量管理的思想。公共服務取向管理模式的特點是:以實現公共服務使命為最終目的,強調公民權的理念,關心的是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公共服務的發展依據是服務使用者的反饋意見。在管理過程中反映的是使用者的需求,並且強調公民權的理念。公共服務取向模式保留了傳統公共服務模式的認同感和目標使命的合法性。強調對日常服務提供的全社會學習過程。在公共服務取向模式中,可以運用社會需要評估,對社群服務的發展進行鼓勵。它代表了一種將私人部門管理觀念和公共部門管理觀念的新融合,強調公共部門的公共服務使命,但又採用私人部門的“良好的實踐”中的質量管理思想。

  3、效率驅動模式

  效率驅動模式是當代西方政府改革運動中最早出現的模式,往往被稱為撒切爾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它在20世紀80年代初、中期居於支配地位,但目前受到了挑戰。這種模式代表了將私人部門管理***工商管理***的方法和技術引入公共部門管理的嘗試,強調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一樣要以提高效率為核心。效率驅動模式的基本內容及特徵有:強烈關注財政控制、成本核算、錢有所值和效率問題,關心資訊系統的完善:建立更強有力的管理中心,採用層級管理和“命令與控制”的上作方式,要求有明確的目標定和績效管理,權力向資深管理者轉移;強調對顧客負責,以市場為基礎和顧客為導向,讓非公共部門參與公共產品的提供;解除勞動力市場的規制,採用績效工作制以及短期聘用合同:僱員自我調節權力的減少,權力向管理者的轉移,吸收部分僱員參與管理過程,採用更透明的管理形式:增加更具有企業管理色彩而較少官僚色彩的授權,但更強調責任制:採用公司治理的新形式,權力向組織戰略頂層轉移等。

  三、基於公共管理基本模式的行政改革對策

  1、根據市場經濟發展改革行政組織結構

  傳統的行政組織結構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所形成的,機構複雜,人員也過多,組織效率不夠靈活,這就需要根據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合理地規劃組織機構的結構,科學的設定行政組織部門,將人員安排在合適的位置上,以發揮最大的效率。

  2、節約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當前,我國法制不健全,完善規章制度是我國公共行政管理的主要發展重點,應該多加強行政規章制度的具體落實。因此,要重視提高工作效率,節約政府成本,堅決打擊權利尋租等交易行為。在行政手段實施的過程中要重視改革的成本核算,加強對財政運用的監督和管理,節約我國的政府行政成本。

  3、建設服務型政府

  要加強服務型政府的轉變,明確行政責任。創新行政改革的方式,改革行政深部的制度,建立高效的行政服務中心。提高權利執行的透明度,加強群眾的監督,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政府的行政辦事效率,加強政府官員的廉政建設,為建立服務型政府做出貢獻。

  四、結語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政府職能的定位要隨著市場經濟和公民意識的發展而重新改革,政府方面要轉變管理觀念,加強服務型政府的建設,公民也要加強公共管理的參與意識。這要求要打破傳統的公共管理模式,將自上而下的縱向管理轉變為現代社會的橫向管理,加強公眾的參與,減少政府權利部門對公眾權利的干預。在社會主要市場經濟發展和行政體制改革的最重要的時刻,要對當前的公共管理基本模式進行改革和創新,結合當前國情,借鑑國外的先進經驗,為我國公共管理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孫博盈,俞可平,何增科.當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紀的挑戰[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3,12***13***:14-16

  [2]朱麗豔,劉蘭華,張玉英,李玉榮.網路化治理及其政府治理工具創新[J].江西社會科學,2014,15***45***:45-50

  [3]張國慶,李玉華,王景強,李玉玉.1998年中國政府機構改革的若干理論問題———大背景、新特點、主要難點、前提條件[J].中國行政管理,1998,23***28***:65-72

  [4]周志仁,吳國玉,曾志波,張曉明.新公共管理當代西方政府改革的新模式[J].西安石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4***25***:56-60

  [5]張建谷,車海剛,魏開明,韓清華.新公共管理模式的成功演繹———廣東順德市政府職能轉變啟示錄[J].中國公務員。2014,56***34***:156-162

  範文二:基於藝術展覽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摘要:

  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文化生活”,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人民享有健康豐富文化生活的前提。藝術展覽在公共文化體系建設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立足於當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現狀,對基於藝術展覽的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進行簡要的探究。

  關鍵詞:藝術展覽;公共文化服務;分析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否完善,是一個國家文化發展的重要考量標準之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市民提供文化服務,是由基本設施、活動專案、機構、政策保障等組成的文化服務系統。在文化發展過程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一***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在現代社會,文化對於現實生活的影響逐漸增大,越來越多的文化元素開始出現在日常生活之中。改革開放以來,政治建設和經濟建設一直都是備受關注的話題,但在當前的社會發展條件下,文化軟實力也成為了綜合國力的衡量標準。所以,我們應該把文化建設放在和政治、經濟建設同等重要的地位。

  ***二***當今我國的文化發展現狀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但由於多方原因,我國對文化建設的重視程度不夠。雖然,我國文化豐富多彩,但在國際上,中華文化的影響力一直處於大而不強的尷尬境地。且當前社會功利主義張揚、人文弱化的現象突出,都在引導著社會風氣的不斷變化,造成國民文化素質下降。在這樣的文化環境裡,浮躁的社會風氣成為了引導社會輿論導向的推動力,公民的文化素質難以提高。除社會發展因素之外,社會中一些普遍因素也成為了我國公民文化素養的發展的阻礙。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家長引導孩子建立目標多偏向物質目標,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對名利更為重視,而忽略了對於文化素養的建設。錯誤的引導導致人們的價值觀不斷的變化,我國的文化發展也因此受到阻礙。進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我國文化建設的重點,藝術展覽以及博物館的開放可以使大部分普通群眾有機會進行學習,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

  二、基於藝術展覽的公共文化體系建設

  ***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方向

  藝術館、博物館等和圖書館不同,沒有圖書館的莊嚴枯燥。參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自己的行動路線。同時,展覽多以圖片、物品加文字的方式進行,這種方式可以生動的表達文化,降低人們瞭解文化的難度。所謂公共文化,指的是普通人民可以參與、享有的文化。公共文化可以藉助網路更加廣泛的傳播,進而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以“寧夏文化館”為例,“寧夏文化館”吸引的是對於寧夏地區文化感興趣的觀眾,“寧夏文化館”的觀眾,彼此間在文化感受上有一種志同道合的感覺。公共文化建設可以藉助這種文化認同感,在網路上建立論壇,聯絡更多有相同愛好的人。參觀者在參觀的同時進行感受交流,從而使寧夏文化更好的傳播。

  ***二***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方向

  在公共文化場所之中,服務是一個重要因素。與圖書館中的服務不同,參觀者在文化館中參觀的時候,恰當的解說可以讓參觀者對該文化館的好感度提升。這種服務體現出了文化館和博物館“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藝術展覽的內涵是公共藝術以廣闊的群眾為基礎,展示藝術的批判性或者藝術性的藝術行為。這要求在藝術展覽在主題、空間、服務這些方面,實現當代或後現代的藝術展覽教育。在當代藝術展覽之中,主題設定是整個展覽的靈魂所在,例如古物展覽、漫畫展覽等。在主題的選取時,應選擇與社會緊密相聯的內容,通過這樣的展覽主題設定來讓更多人的關注社會中的文化。

  ***三***應以群眾目光為基礎

  因為社會發展,人們精神需求的不斷提升,藝術上的享受成了當前社會很多人的追求,所以藝術展覽有較為廣闊的發展前景。但是社會對於文化藝術瞭解的程度不足,因此公共藝術展覽應該以群眾所關注的內容作為選題方向,最大程度的保證群眾在觀賞時可以清晰的瞭解這次展覽的中心文化。營造良好的展覽觀賞氛圍,這樣才能吸引人們的注意力,激發人們的興趣。如寧夏文化館這類官方文化館,是面對群眾,面對社會的,群眾是文化教育的物件,所以應當對如何吸引群眾目光起到足夠的重視。群眾對文化的認知層次是非常豐富的,在進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時候應該考慮到不同人群對不同事物的看法和態度,從而開發可以符合不同審美需求的群眾的展覽會。在置辦展覽會的時候應該考慮到群眾在這次展覽會中可以學到什麼,瞭解到什麼。清楚的瞭解不同地區不同職業的人對不同藝術展覽的要求,所以初期設定對於藝術展覽是否能夠到達展覽的目的十分重要。

  ***四***抓住群眾在藝術展覽中的心理活動

  參加藝術展覽的群眾每個人的目的都是不一樣的。在舉辦藝術展覽活動時另外一個較為重要要求,就是抓住這些參觀者的心理活動,展覽會上的服務人員要具備這樣的能力。在每一次的展覽講解之中,應該選取對本次展覽會內容有足夠了解的解評員,或者對參加這一藝術展覽的群眾有足夠了解的策劃人員、對本次展覽的主題有明確理解的主辦人員等。例如展覽會中需要展示的是寧夏地區文化,解評員就需要選擇對寧夏有著深刻了解的人員,這樣才能讓群眾在參觀的過程中對文化了解更深,間接的使參觀者意識到藝術展覽教育的重要性。藝術展覽作為承載公眾文化服務體系教育的重要載體,在進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各個階段都應該重視藝術展覽的作用。在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中應當充分的發揮藝術展覽的優勢,提升藝術展覽在社會中的影響力,推動公眾文化的服務體系建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孫丹.基於藝術展覽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J].探索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05.

  [2]蘇霞.以全新理念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