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專科論文

  公共管理這門學科來源於西方國家,它主要目的是培養公共事務的管理人才。它的產生與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科學有一定的聯絡。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公共管理者道德素質研究

  1.公共管理者權力價值觀的迷失與公共管理中的道德

  1.1公共管理者應該以身作則,為社會樹立榜樣

  公共管理者的行為時刻受到公眾的關注,其言行對社會有著極大的影響,所以,管理者要從自身出發,時刻約束自己的行為,為公眾樹立一個具有崇高理想,遵守道德,自尊自愛,具備各種美德的榜樣。同時,管理者必須學習和掌握政策理論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提高自身的政治覺悟。

  1.2公共管理者應該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

  要想成為一個優秀的公共管理者就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地學習來充實自己的知識,掌握所從事職務的知識,技能。專業知識是公共管理者知識結構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只有懂專業的管理者才能在管理過程中有的放矢,靈活機動,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避免官僚主義。除了這些要求之外,公共管理者也需要一些個性修養,管理者的個性是影響管理工作成敗的一個重要因素,一個成功的管理者必須要謙虛,誠實,心胸開闊和具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在管理過程中,管理者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管理物件,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擅長之處,所以在工作過程中管理者應該謙虛的汲取各方面的意見,加強思想溝通,不能主觀臆斷。不僅如此,對待管理者也要實事求是,以誠相待,心胸開闊不斤斤計較,善於傾聽不同的意見。更重要的是管理者必須做到服務認真,態度端正工作熱情,在面對各種困難時都能夠冷靜自若,不急不躁。創新是管理的靈魂,一塵不變的管理會讓管理工作失去生機與活力,不管是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的管理中都需要創新,管理者的創新會讓管理工作更有效率的進行以及完成。

  2.公共管理者的身份衝突與公共管理中的道德風險

  公共管理者的身份衝突是要求公共管理者應該在其位而謀其政,不做越位的事。現實生活中,人們對公共管理者持有矛盾的觀點:首先,人們認識到公共管理者在國家管理中是必不可少的,他們的管理活動為社會提供了公共產品,體現了公共精神,對此,大家對公共管理者讚譽有加;而當意識形態發生變化,公共管理者的動機和作用卻失去了它本應該擁有的意義,官僚的腐敗,讓人們對公共管理者又存在有偏見。這就好像硬幣的兩面,這也就是公共管理者的身份衝突以及管理過程中的道德風險。公共管理者有著與其他職業不同的特殊性,他們的活動有其政治性,公開性和公共性,而且人們也對公共管理組織的公平,誠實,開放,和責任有著強烈的期望,他們希望公共管理者做的決策可以有利於每一個人,而這一點往往是公共管理者很難做得到的。公共管理者作為公共權利的行駛者,有著自己職業群體的合法既得利益,也存在著不為社會認同的“非合法性”既得利益,所以掌握好自身角色的承擔,理清每個角色的責任是作為一名合格的公共管理者的基本素質。每個管理者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場合有著不同的身份,承擔不同的角色,因此,處理好每個角色的轉換是每個管理者應該具備的硬功夫。如果公共管理者的角色處理不好,可能會導致管理中的失誤,導致對有關公共管理部門形象的損壞。而很多公共管理者在管理過程中,通常會出現的就是個人利益追求者角色和公共利益維護者角色的衝突和轉換。每個公共管理者都對高薪,升遷,榮譽等有所期待,但是基於對公共利益的需要,這些期望卻不太可能實現,所以當遇到這種抉擇時,從公共管理者的職業操守等角度來看,應以公共利益為大,快速實現這兩個角色的轉化,這也是公共管理的價值所在。在我們的社會中也不乏有很對大公無私的公共人的典型,焦裕祿,孔繁森這些鮮活的例子經常地出現在我們的社會中,但是,我們不應該否認公共管理者通過合法的途徑,利用合法的手段追求合理合法的個人利益。在現在的生活中由於各種利益的誘惑,公共權利的惡性膨脹,制度的缺失,以及收益成本的失衡,導致許多管理者利用自己的管理者身份取得了不合法的利益,所以應該採取一定的措施去約束管理者的行為。首先,應該規範自利的動機,樹立公共管理者的公共精神。其次,要完善相關的法律機制,使管理者的利益控制在一個合法的範圍之內。最後,應該規範權利的運用,提高違法的成本,只有當違法所需要的成本大於不合法獲取的利益時,那些獲取不合法利益的行為才會逐漸減少。

  3.總結

  通過以上的論述,可以發現,公共管理者既有與其他職業一樣需要遵守的職業道德,也有其特殊的兩面性。所以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公共管理者就必須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對這一角色有一個充分的認識。既要明白公共管理者應該具有的權利價值觀和職業道德,也要理解公共管理者的身份衝突和公共管理中所存在的道德風險。在平時的工作中,公共管理者應該做到富有遠見,體察民情民意,抓住事物的本質,駕馭公共組織的方向和把握公共管理的運作效率和效能,提高創新意識。並且在工作中保持一個自信的職業感覺,很好的處理情緒,保持一個堅定自己的信念,也要傾聽來自不同人的意見,做一個積極進取,具有使命感,進取心,誠實,忍耐,熱情,公平的公共管理者。同時,也要藉助外界的力量去制約公共管理者的行為。應當通過各種途徑合理規範公共管理者的自利動機,對其合理利益應大力倡導,對非法競逐的利益應加以懲戒。並且政府應該強化相應的行政執法監督機關職能,並且發動公眾監督,對公共管理者的行為進行有效監督。通過各種媒介的宣傳教育,在社會樹立謀取不正當利益者恥的良好社會風尚。其次,也需要建立和完善公共管理的收入分配製度,做到公私分明。通過採取這些措施,才能弱化公共管理者對既得利益的吸引力,從而規範了他們的行為。每一個公共管理者都有自己的追求,有著一顆以公共服務為準則的熱忱的心,通過道德的約束,公眾的監督,政府所採取的一系列有關政策,讓每一個公共管理者都可以在自己的崗位上實現自己的價值。誠然,十全十美的人是沒有的,同樣,“十八般武藝”洋洋具全的公共管理者也很難找到,但是一個管理者,應該瞭解自己應該具備哪些素質,這樣有利於明確自己的目標和方向,更好的為人民服務。

  範文二:新公共 管理模式下職業技能改進探究

  1職業技能培訓將面臨的挑戰

  一不能單純的以傳統視角來看待學校和學生之間的關係

  在職業培訓教育的市場氛圍中,絕大多是是採取機構和學院簽訂合同形成委託代理關係。從新公共管理模式的角度思考,作為委託代理的這種合約形式,雙方應當在法律層面是權利義務責任對等。但是,現階段的傳統思維模式中,職業培訓機構和學生仍然處在從屬關係的層面,其消費者的個人屬性沒有得到有效的法律權利保護。職業培訓機構往往從傳統管理模式出發,主要通過授課式的管理方式開展教育活動,並不會考慮到學員是否學會,是否達到合同中所要求的水平。

  二教學的市場必然會在近年面對嚴重的“買方市場”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愈發提高,職業培訓機構的成果產出將被完全的市場化和商品化。而現在很多職業培訓學校並沒有從市場出發,其教育產品已經落後於時代,甚至學院學習的知識已經在網際網路大潮下被淘汰,長此已久教育產品的落後必然會衝擊培訓教育機構的活力與升級,職業培訓機構自然實力也會不斷減弱。我國人口最高峰的一代將會面對職業教育,全國各大職業培訓機構將會面對強大的“買方市場”,職業培訓機構的競爭將會從地區性的競爭向寡頭競爭逐漸發展。因此,職業培訓機構的負責人必須認識到市場的殘酷性,和自然選擇的優勝劣汰,認真對待新公共管理模式之下的“買方市場”。

  三二本、三本院校等優勢地位教育機構進入職業培訓市場

  隨著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到來,國家教育部將會在開辦職業培訓機構的准入門檻上再次進行嚴格限制。同時,根據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精神,國家必然會通過各種方式調整、開設職業培訓機構。而在近幾年,職業培訓機構必然會面對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於大批二本、三本院校的改革要求,屆時將會有大量處於優勢資源地位的本科院校進入職業技術培訓的領域。因此,在政府政策還沒有放開前,職業培訓機構必須要認真做好打一場硬仗的準備。

  2新公共管理模式下職業技能培訓的改進對策

  一增強職業教育行政的靈活性

  新公共管理模式下將政府治理與市場經濟互相融合,從市場角度將各種私人企業的先進管理模式引進到公共部門。現階段,很多職業培訓機構多為政府背景支援的傳統教育機構,其特性在於沿用的是體制化的教育模式,並沒有發揮出市場經濟下的充分靈活性和競爭力。因此,職業培訓機構應當數理新公共管理模式的“以人為本”思想,轉變傳統教育模式,將學員是否能夠獲得知識、是否將知識轉化成可操作性作為切入點,認真考評每一個學員在離開培訓機構的時候其所獲得的技能培訓是否能獲得市場的合理估價。

  二強化市場引導和消費者導向

  新公共管理是行政管理和經濟學的交叉學科,其主要前提質疑就是市場經濟。因此,政府應當引導職業培訓機構進入市場競爭,強化市場引導和消費者導向,利用市場的競爭與效率調整來逐步改善公共部門。未來,職業培訓機構的競爭力度將會快速增強,市場上也逐漸湧現全國性的大型職業培訓機構,隨著大型培訓機構的進一步擴充套件,必然會與各個地區的區域性培訓機構發生衝突,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政府不可能採取地區保護主義來限制巨頭的進入,因此很容易導致大量區域培訓機構的倒閉。因此,政府應當立足自己分管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引導職業培訓機構建立起以兼職、人才培養庫、多專業分類的管理模式,對地區緊缺型人才立即由職業培訓機構進行專業化培養,這樣才可以在市場經濟中與壟斷機構進行競爭,而不是因為市場經濟的影響而走向衰敗。

  三實施嚴格的績效控制

  新公共管理要求必須對績效控制應當高度控制。未來二本、三本進入職業培訓市場,除了其自身資源優勢地位以外,不得不承認其人才培養方案相對較好,並且每一個技術人員的培養週期所經過的時間也遠超過職業培訓機構的人才培養時間,兩個月培育下的技術工人的確會落後於經過思念培養出來的技術功能。因此,職業培訓機構必須樹立起嚴格的績效控制工作,保證每一個職業培訓成果都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否則在未來很容易被本科院校的技術人才給沖垮。因此必須借鑑新公共管理模式的觀點,實施嚴格的績效管理,將職業培訓機構的教育成果績效評估進行系統化安排,並未其績效考核提供具有操作性的管理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