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的飲食文化特點

  看過那麼多色香味俱全的美食,想必大家都有一種看得見吃不著的痛楚。話說小編也是一枚吃貨,總想嚐遍世間美食!所以,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見識下安徽的飲食文化,歡迎閱讀!

  安徽皖中皖南飲食習俗

  皖中、皖南兩個地區隔江相望,在地理環境上頗有相似之處:同有丘陵地帶,可大面積種植水稻;同有山區,可產林茶、雜糧等;同有河湖,多產水鮮。因而兩個地區人民的飲食習俗也大體相似。

  主食——皖中皖南人民多以大米為主食,山區人民還要兼吃一部分雜糧。徽州地區生產的稻花米,作飯香軟,出飯率高,已推廣到其他地區食用。宣州等地區的血紅糯米,被視為補品,已成為城市群眾爭購的糧食。因糯米性粘,平時不用來作飯,只是留做節日釀甜酒、制年糕,改善家庭飲食等。

  每日一日三餐,早餐城鎮居民多吃大米稀飯,輔之以各種早點,如大饃、油條、包子***肉包、糖包、豆沙包***,糯米粉做的餈糕、燒麥及烤山芋等。農村群眾早餐吃乾飯。中餐和晚餐城鎮居民大都吃乾飯,在農村農忙時期,一般都在早飯後帶上乾糧上工,還要順便帶些鹹菜和一瓶開水。中午就不回家吃飯。農村晚餐有幹有稀。夏天晚上,多在農家的禾場上吃飯。一張小桌,放上幾樣小菜,全家人圍桌而坐。到了冬天的晚上,堂屋的火塘裡燃著熊熊的炭人,火鍋內煮著兩三樣菜蔬,叫“一鍋熟”,火塘邊烤著玉米粑或米粉粑。全家圍火塘而坐,邊烤火,邊吃晚餐。城鄉群眾對晚餐都比較重視。

  食品多種多樣,除用純米做飯外,還有山芋飯、菜飯***將蘿蔔或芥菜、白菜等切碎在鍋邊蒸熟,放入油鹽,和飯而食***、豆飯***將豇豆等和飯煮食***,用玉米粉和大米煮飯,稱為“金玉良緣”。如有剩飯,可做水泡飯、炒飯***以雞蛋炒飯為多***。另外還有大米稀飯、菜稀飯、山芋稀飯、豆子稀飯、玉米稀飯、南瓜稀飯、糯米稀飯等。皖西太湖縣一帶,善於加工鍋巴。乾飯吃完之後,留下鍋巴,將米湯倒入鍋中煮之,叫“鍋巴粥”。還可將鍋巴焙黃,裝入瓷罐,用熱肉湯泡食。也可以把鍋巴用油炸一下,充作早點。安慶一帶的重油鍋巴,尤為一方風味名食。這種鍋巴香酥可口。老年人牙齒差、消化力弱,農村人便用小罐煨飯,飯中放入少量肉屑及油鹽,這是供給老年人的特殊飯食。此外,農村的某些手工業工人***如鐵匠***,也往往用吊鍋煨飯吃。

  皖中皖南地區除油條、燒餅等一般早點外,各地還有一些傳統點心,有的不只是做早點,也是宴客的佳點。如:大救駕、小紅頭、雙冬肉包、蟹黃湯包、廬陽湯包、冬瓜餃、油酥餅魚皮蟹黃餃、山粉圓子、小籠肉蒸飯、瓠子餅、三河米餃、香椿餜、黃豆肉餜、毛豆抓餅、油炸臭幹、乾絲等。除上述名點外,皖中、皖北各城鎮還有全椒的酥笏牌、鴨油燒麥、蠶蛹酥、脆炒麵、蝴蝶面、蟹鍋貼、深渡包袱、豆皮飯、混湯酒釀元宵、舒城籠糊、油堆、雞血糊、芋糯麻團、薺菜圓子、蓑衣圓子、綠豆火腿粽子、梅乾菜燒餅、柳葉包子、示燈粑粑、荸薺糕、赤豆豬油糕等。這些點心,其糧食原料主要是麵粉、糯米及其他雜糧,配料則就地取材。

  副食品——菜餚一般分魚、肉、蛋及家禽為原料製做的葷菜和以蔬菜、豆製品等為原料的素菜。皖中人一般不吃狗肉,有“狗肉不上拜”的諺語。皖南人喜歡吃蛇肉、鹿肉、野豬肉等。皖中、皖南群眾還喜歡吃醃製的菜品,還喜歡製做醬菜。除此之外,安慶人還喜歡用泡菜壇放入白菜、蘿蔔、黃瓜、扁豆之類青菜製做泡菜。乾菜也是這一地區人民所喜食的。另外他們還喜歡把花生米、芝麻、紅辣椒等晒乾研末,或再加入鹽水製成各種醬,既可直接食用又可做調味品。

  當地群眾還喜歡醃製魚、肉、蛋類。農村每到臘月大都家家要殺豬,少部分春節食用,大部分醃成火腿和鹹肉。到春天把鹹肉穿在竹竿上,放太陽下晒,然後掛家中陰涼處慢慢吃。在城市裡,大多數家庭這個季節也要醃一些鹹肉和草魚。到端午節前後還要醃些鴨蛋,做些皮蛋。

  豆製品是皖中、皖南人民喜愛的食品。製品有豆腐、白乾、醬幹、臭幹、千張、豆腐果、油炸泡、素雞***用醬油、千張包紮成卷***、豆腐皮、豆腐腦等。其中八公山的豆腐、豆腐腦,馬鞍山的採石茶幹,和縣、屯溪的醬油幹馳名省內外。蕪湖市的煮乾絲,合肥的油炸臭乾子是著名風味小吃。另外豆製品也可同魚、肉一起製做成可口的葷菜,如:魚頭燒豆腐、銀魚煮乾絲、乾子炒肉絲***片***、豆腐***乾子***燒肉等,既是家常菜,又可侍客。

  日常飲料——這一帶群眾都有飲茶的習慣,城市居民一般用茶杯泡茶,農村中一般用茶壺泡茶。過去農村茶壺有兩種,一種是瓦壺,泡茶後放在鍋臺的熱水罐中,或置入灶中,利用熱水或灰燼保暖;另一種是錫壺,放入木製的“暖壺套”內。皖中、皖南一帶是安徽的茶葉產地,許多農民的菜園中也要種上幾株茶樹。另外皖中、皖南還有用各種糖水招待客人的習慣。夏季也喜飲用紅糖水解暑。酒也基本上屬於群眾的日常飲料。喝的是用糯米或大麥釀製的燒酒。農民多請酒匠到家中釀製。富裕家庭長年備有糯米釀製的封缸甜酒***亦稱“套酒”***。

  安徽皖北飲食習俗

  皖北地區是指淮河以北的宿縣、阜陽兩地區和淮北市一帶。這一地區的飲食習俗與皖中、皖南迥然不同,但沿淮一帶如蚌埠、淮南等地又與其有相似之處。

  主食——皖北是以生產小麥、玉米、高粱、山芋、豆類等雜糧為主的地區,因此這一地區的群眾以麵食、雜糧為日常主食,一般是收啥吃啥,隨季節而異。在麥收季節皖北俗語有所謂“滾子響,鏊子熱”,群眾日常吃的主要是麥面製品,有饃饃、烙餅、煎餅、油餅等。烙餅更是群眾喜愛的食品,製法吃法多種多樣。在收雜糧的季節,多吃雜糧製品。現在皖北群眾的日常飲食結構發生變化,農村雜糧和米飯兼吃,這是群眾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現。

  餐次為一日三餐。一般農村是兩稀一干,如:早餐是紅芋湯或雜麵糊、稀粥,午餐吃幹饃、豆雜麵條湯,晚餐吃山芋疙瘩湯。也有吃兩餐的,幹稀搭配,如:利辛縣一帶早上吃饃或卷子粑粑、大餅,喝稀粥***紅芋粥、麵條、疙瘩湯等***,中午吃麵條或饃,晚上天黑就人睡,不再吃東西。近年來皖北地區的農業收成有了發展,民間俗語說:“夏收一湖麥,秋收一湖棉,吃的精白麵,花的副業錢。”表明了這個地區農民生活的改善。現在大部分山芋等雜糧已成為飼料或制酒原料了。

  菜蔬——由於皖北地區群眾的日常主食水餃、菜盒子等食品都包有新鮮肉餡、菜餡,用餐時不需要用其他菜佐食,就是麵條、疙瘩湯等流食,也多以青菜、油、鹽等調味,不另做菜也可以飽餐。大饃、煎餅、卷子、粉餜、大餅等較為粗糙的食品,在製做時,也要放入鹽、姜、五香粉、麻抽等多種作料,又經過油煎、油炸或火炕,多香酥可口,有辣醬、俺蒜、大蔥等佐餐即可。近些年來群眾的溫飽問題解決了,日常菜餚也得到了相應的改善,農村的許多群眾在地裡種下了常見的四季蔬菜,這樣群眾日常的餐桌上也有了多樣的菜餚,不再滿足於只吃糧食了。而城鎮人民的餐桌上也比較講究了,不但有蔬菜,還要有豬牛羊肉及禽蛋菜餚。白牛肉、炸牛肉、肚三洋、牛蹄花、焦炸羊肉、苔幹羊肉絲、羊肉湯、紅扒羊蹄等,都是具有獨特風味的傳統名菜。淮北名菜中,有的是從外地傳入的,保留了外地風味,再經過本地的加工,也具有不同的特色。如宿縣符離集燒雞,源於山東德州的五香脫骨扒雞,改用十三味香料,先經高溫滷煮,後用小火回酥。成品肉爛而絲連,嚼骨有餘香。

  皖北地區群眾,平時吃麵食還有喜歡用湯的特點。這種湯往往是把幾樣菜燴成一鍋,調味品放得極少,放入少量的澱粉勾熒,既當菜吃,又是麵食,且量大,往往用瓢舀到碗裡,一碗一碗地喝,群眾稱之為“喝湯”。甚至有些家庭以喝湯代替吃飯。人們相互見面時常常問道:“喝過湯沒有?”一些較富裕的家庭,對喝湯也很講究,同樣是一鍋雜燴湯,裡面卻放入雞肉、木耳、金針菜、雞蛋等,質量很高。

  當地群眾還善於根據不同的季節加工醃製蔬菜。如:清明前醃鴨蛋,立夏醃春臘菜,梅雨季節做豆醬、豆腐乳,白露後做泡菜和麻辣醬,立冬時醃冬臘菜,冬至時臘制種種臘味***肉、魚、雞、鴨、鵝等***。其中有些副食品,如太和的火腿豆腐乳、潁上的腐竹等,還能供應省內外市場的需求。在蔬菜旺季,農民們喜歡製作各種乾菜,以當地特產苔菜製做的苔乾菜,馳名於省內外。

  小吃點心——點心種類繁多,既有製作精細、風味獨特的名點,也有營養豐富、製作比較簡易的大眾化點心。有:蒙城油酥餅、狗肉包子、雞絲卷、重油麻花、盤香餅、水晶豆沙餅、小酥、佛手酥、綠豆煎餅、穿心餜、酥面餜、玉米餜、高莊饃、牛肉饃、獅子頭等。除上述傳統名點外,還流行一些日常小吃,如鴛鴦餃、四喜餃,海棠花捲、紅曲卷、夾沙蝴蝶饃、春捲、作貓耳朵、三丁酥盒、面泡、菊花酥、燕子酥、荷花酥、菱角酥、核桃酥、松果酥、螺絲酥、石榴酥、羊肉鍋貼、五香小油餅、三層如意卷、粉子饃等。這些小吃主要以麵粉為原料,以牛羊肉及豬板油等為配料,口味偏重油膩。

  飲料——過去皖北農村一般人家不喝茶而喝開水或生水。只有富裕人家才招待客人喝茶。城鎮居民喝茶的人多一些。酒不能算日常飲料,但在節日或宴席上則是招待客人的必備品。有些地方飲酒成風,“無酒不成席”,這是與阜陽、宿縣一帶盛產酒分不開的。

下一頁更多有關“安徽的特色美食”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