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孟子的生平和主要經歷
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學派的集大成者。那麼關於孔子和孟子生平都有哪些經歷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希望對你有幫助!
孟子生平主要經歷
孟子,名軻,字子輿,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是孔子儒家學派的繼承和發揚者,被後世人稱為“亞聖”。他的著作《孟子》是由孟子其本人和他的弟子萬章、公孫丑等彙編而成。
《孟子》一書約創作於公元前250年至150年,與《大學》、《中庸》、《論語》合稱為“四書”。據稱,《孟子》一書是“四書五經”中部頭最大的一部,約有三萬五千多字,共計286章。根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孟子》原著有十一篇,現僅存七篇十四卷。
孟子主要受業於孔子之孫子思,學成後,他像孔子一樣,遊說當時的列國,他主要到過樑、齊、宋、魯等國。在遊說中,他試圖推行儒家的政治思想,實現他的“仁政”的政治理論。他在齊國當了一段時間的齊宣王的客卿,但他的政治意圖,卻沒有被齊宣王採用。孟子回到家鄉,聚眾講學,成書立說。
一開始,《孟子》一書並沒有被列入“經書”的行列。直到五代時期,後蜀的孟昶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孟子》也在其中,這是《孟子》最早被列入經書的開始。宋朝時期,宋太宗又翻刻了十一經。到了南宋孝宗皇帝時,當時的大儒朱熹把《孟子》正式編入“四書”的行列,從此,《孟子》有了一個新的高度。明清時期,《孟子》已經是科舉考試的必考內容了,相當於現在的教科書。
孔子生平主要經歷
孔子***公元前551年,即魯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479年,即魯哀公十六年***,名孔丘,字仲尼。庚戌年戊子月庚子日甲申時,孔子出生於春秋末期的魯國陬邑,也就是當今的山東省曲阜市。他是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集大成者,是儒家學派思想的始祖。孔子是從宋國逃出來的殷遺貴族的後裔,宋國夏邑是其祖籍,位於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市。
孔子自小過著清貧的生活。三歲時,父親就離開人世。母親顏氏就帶著他離開出生地尼山,來到闕里。生活拮据的他,做過許多工作來補貼家用。雖然經濟上困難,但也抵擋不了孔子對求學的熱情。孔子聰明早慧,對知識非常的渴求,經常去拜訪各位名師,請他們指教,向他們學習。
17歲時,孔子的母親顏氏離開人世。孔子多方打聽才將父母親合葬在一起。19歲時,給貴族擔任職事,管理東西。不久,迎娶了亓官氏,後一年便有了第一個兒子孔鯉。23歲,孔子開始招收徒弟,在民間進行講學,開設了私人講學之風,提出了因材施教等教育方法。還到各國去周遊講學,推廣“仁”“禮”的思想,傳播教育文化,開創了儒家思想。除此之外,曾擔任國家官職,與權貴鬥爭;雖然多次遭遇艱險,但還是有幸的存活下來。
晚年被接回魯國,雖未得到重用,但在期間,他專心編著了《春秋》等書籍。73歲逝世,死後葬在了泗水。他多姿多彩的傳奇一生給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
孔子與孟子介紹
縱觀幾千年的浩瀚如煙的的歷史,我們從中可以發現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一直的深深影響著我們。兩個人都是我國古代上偉大的思想家,以及哲學家。他們的言行和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其中對於“仁”的看法,對我們今天有著重要意義。
孔子對於“仁”,正是以往關於“仁”的思想的總結和發展。首先他將“愛親”作為是“仁”的源泉。但是,在另一方面又將“仁”定為“愛人”。孔子對於“仁”的倫理道德不僅僅指的是個人還指的是政治上的“仁”,儘管孔子對管仲在禮儀上的行為頗為不滿,但是還是站在政治的立場對管仲進行批評。這就說明孔子早就從自身做起將個人意義上的“小仁”上升到國家政治層面的“大仁”。其次還追求“仁、智”統一的思想人格,他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就是與“禮”統一的“仁”德,他認為作為一種完善的理想人格,除了“仁”還要具備“智”和“勇”。
而孟子“仁”的理論是以“仁義”為理論核心,並以仁政“得民心”作為道德作用論。他在繼承孔子“貴仁”的基礎上提出以“仁義”為主體的仁、義、禮、智四德統一的道德規範體系。其次,孟子還主張“施仁政於民”希望能夠給人民切以實際的利益。從這一方面就體現了孟子注重人民的物質需求,相比於孔子,有一定的進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