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生平簡介是什麼

  孔子是中國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希望對你有幫助!

  孔子的生平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農曆八月廿七~農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漢族,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南辛鎮***人,先祖為宋國***今河南商丘市夏邑縣***貴族。

  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遠的影響。全中國各地都有孔廟祭祀孔子,當代作家華軒居士在多篇作品中頌揚孔丘。

  孔子被世人尊稱為“孔聖人”,是春秋戰國時代的人物。他是儒家學說的創始人,開創了一個思想核心為“仁”和“禮”的思想學派。孔子不僅是個偉大的思想家,他還是一個頗有成就的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以子為姓,出生於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孔子從小就刻苦好學,從他在已經是家喻戶曉的老師時卻還是認為自己的學問不夠,選擇不遠千里地前往洛陽拜老子為師這件事中就可以看出他對追求學問的熱衷。孔子曾帶領他的一些弟子周遊列國十餘年,以增加自己的學識和見聞。晚年時期迴歸後,孔子仍舊繼續他講學事業,培養學生,同時他還對六經等古籍進行整理和修訂。而世人皆知的《論語》不是孔子自己所著,是由他弟子以及再傳弟子所記錄整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成的,書中有不少可供人學習的孔子典故或孔子的言行。

  孔子是哲學思想上的大家,他崇尚仁義、禮樂,提倡德治。在推崇人道精神的同時,孔子還注重建立制度以維持社會秩序。孔子還提出了利與義之間要更為重視道義的義利觀念,以及重視民生,先富後教的經濟思想。除了在道德和經濟方面,孔子在其他領域比如旅遊方面、藝術方面等都有一定的思想成就。而這些使孔子成為偉大思想家的同時,也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孔子生平事蹟

  孔子,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學派的創始者。關於他的祖先,曾是宋國的貴族,那時由於遭到遭難,遷居到魯國。在他三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十七歲時,母親也離他而去。他一生的教育全靠自己自讀自修,好學的他還拜了好多個師傅,所以不論是禮儀還是音樂、射箭,他都是樣樣精通。

  他的一生在政治上沒有較多的貢獻,年輕的他做過微不足道的芝麻小官,直到五十多歲的時候才當上了魯國的宰相一職。可惜光景不長,由於政治上意見不統一,於是一氣之下就離開了魯國,開始了他的周遊列國之行。近十年的時間才回到魯國,埋頭於講學和正立古書籍。

  他的思想核心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同時提倡“愛人”,要求統治者相親相愛,愛惜民力。其次,還主張嚴格遵守“禮”的規定。之後周朝就利用這“禮”的原則來區分君臣上下、父子尊卑的等級的典章制度。自漢以後,成為兩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

  孔子在教育這方面,打破了“學在官府”的舊傳統,推出私人講學的風氣。還提出“有教無類的口號”,因此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對今天的教育意義是極其大的。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身為教育家的名聲與作為思想家的名聲一樣大,他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為教育事業付出一生精力的人,他所提出的教育思想對後世的教育行為的影響是極為深遠的。

  孔子是歷史上最早提出因材施教這個概念,他認為每個人的個性和能力都會有所差異,在對每個人的教育方面不能“一視同仁”,應該要根據每個人個人的特點以及能力來施行教育,對不同的物件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同時他還提倡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受教育的物件沒有富貴貧賤之分。孔子還強調在教育學生時要重視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孔子還重視啟蒙教育,認為學習應該從小時候就開始。他還強調作為學生就應該保持認真努力的學習態度,虛心向學,在學習新的知識的同時還要經常複習早已學過的知識,畢竟溫故而知新。孔子認為學生要學會自我思考,而不是僅靠老師的教導,老師也不能只把注重知識灌輸給學生,要讓學生自己思考,並加以恰到好處的引導。

  孔子不僅提出了不少優秀的教育思想,他本身還是個教育家。他廣收學生,據說門下弟子有三千。他通過跟學生聊天以及仔細觀察學生的言行的方式來判斷學生的具體情況,然後根據學生的情況來施行教育。孔子在作為老師時,還以身作則,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榜樣,供學生學習。也正因為孔子正確合適的教育方法,使他培養出眾多有才又有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