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和中國茶道的核心

  日本茶道源自中國,但是日本茶道和中國茶道都有它的核心。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日本茶道的核心

  茶道對禪進行了一次宗教改革,它把禪從寺院的伽藍中解放出來,回覆到露地草菴;把遠隔世俗的禪僧脫化為在家的茶人。茶道使禪與庶民的生活相結合,創造了新的禪文化。

  茶道包含兩個意思:一個是以點茶吃茶為機緣的深化、高揚心境之路;另一個是以被深化、高揚了的心境為出發點的點茶吃茶之路。

  茶道是茶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倉尺行洋在《藝道哲學》說:“茶道是宗教的一種存在方式”。

  要真正地瞭解茶道最好先了解茶道的歷史。

  茶是由中國傳入日本的。

  在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是由日常飲料上升為藝術品茶的。儘管一些文人雅士大肆鼓吹茶是“仙漿靈草”,但並沒能去掉人們頭腦中的茶只不過是一種日常飲料的概念。一旦社會發生動盪,日常生活失去了閒情逸致,藝術品茶的風氣也便衰退了。

  但茶在傳入日本的時候,卻是作為一種先進文化,一種藝術的。自從品茶之風傳入日本後,一切都不一樣了。

  茶一開始在日本人的頭腦中就留下了高階品的印象,導致了日本茶道藝術的產生。

  平安時代,高僧空海、最澄將唐代的餅茶煮飲法介紹到了日本,這種最初的飲茶之法並未引起巨大的震動。但飲茶作為一種高雅、時髦的唐文化為天皇、貴族、高僧們所效仿。

  對茶道成立產生重大影響的是榮西的一本茶書,這也是日本的第一部茶書-----《吃茶養生記》。

  書共分為兩卷,上卷記茶,下卷記桑。全部用漢文寫成。

  榮西在這本書裡主要敘述了茶的醫藥作用,力圖用茶拯救末法時代日本人的肉體與精神。至於吃茶的禮法,茶的精神世界,並沒有提到。雖然沒有提倡飲茶的文化藝術價值,但榮西首先介紹了中國宋代的末茶衝飲法,為後來茶道的品茶藝術開了先河。

  由於此書的普及,一度衰退的飲茶之風又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復活了,日本的飲茶文化也不斷地普及擴大,導致了三百年後日本茶道的成立。所以,榮西以及他的《吃茶養生記》成為日本茶道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榮西的學說影響了同是鎌倉時代的大乘佛僧,他們紛紛以茶救世救民。禪僧以茶驅走睡魔,日本的飲茶文化也就順理成章地以佛寺為中心發展起來。

  到了室町時代,飲茶被當成一種娛樂活動,在新興的武士階層、官員、有錢人中間流行起來。這裡有深刻的文化背景-------與儒家的君子文化風格不同的是,日本文化追求的是人與自然的協調,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它具有鮮明的結座性,喜歡大家湊在一起做點什麼。在座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有了平等的前提,才產生了遊藝,因而日本文化具有遊藝性的特點。

  此時,茶文化開始從實用的範圍走向藝術,能阿彌首創了書院茶。

  書院式建築的出現使進口的唐宋藝術品終於與日本式房間融合在一起,並且,使用站立式的禪院茶禮。

  書院茶將外來大陸文化與固有的日本文化結合在一起,在日本茶道史上佔有重要的位置。

  書院茶是在書院式建築裡進行的。主客都跪坐端正。主人在客人面前莊重地為客人點茶,沒有品茶比賽的內容,也沒有獎品。茶室裡絕對肅靜,主客問答簡明扼要,一掃室町時代鬥茶的雜亂、拜物的風氣。

  書院茶對鬥茶刪繁就簡,加入了茶禮,為珠光的出現做了準備。

  珠光,即村田珠光,他是日本茶道文化的開山者。

  珠光通過禪的思想,把茶道由一種飲食娛樂的形式提高為一種藝術,一種哲學,一種宗教。

  珠光說:草屋前系名馬,陋室裡設名器,別有一番風趣。

  在飲茶文化大眾化的過程中,有云腳茶會,最著名的是奈良的淋汗茶會。淋汗茶的茶室建築採用了草菴的風格,這種古樸的鄉村建築風格,成為後來日本茶室的風格。

  在四張半榻榻米的小茶室裡,面對著茶道界最高的寶物-------圓悟的墨跡,以本來無一物的心境點茶飲茶,形成了珠光自己獨特的草菴茶風。

  珠光將佛教中禪的思想匯入了茶道,為茶道找到了理論依據。他融藝術、道德、宗教為一體,清除了唐物至上的觀念,提倡本民族的自然美。

  珠光的審美觀不僅僅表現了外形的感覺的美,而且體現了宗教的還原式的內省美。他將追求華麗的外國進口鬥茶和書院茶風,一改為尊崇自然,尊崇鄉間茶具的草菴茶風。

  他的成功也是以庶民為主體的鄉土文化戰勝以東山殿為代表的貴族文化的成功。最能代表珠光茶道思想的是珠光給大弟子古市播磨澄胤的一封簡訊,人稱《心之文》:

  古市播磨法師:

  此道最忌自高自大、固執己見。嫉妒能手,蔑視新手,最最違道。須請教於上者,提攜於下者。此道一大要事為兼和漢之體,最最重要。目下,人言遒勁枯高,初學者爭索備前、信樂之物,真可謂荒唐之極。要得遒勁枯高,應先欣賞唐物之美,理解其中之妙,其後遒勁從心底裡發出,而後達到枯高。即使沒有好道具也不要為此而憂慮,如何養成欣賞藝術品的眼力最為重要。說最忌自高自大,固執己見。又不要失去主見和創意。

  成為心之師,莫以心為師。

  此非古人之言。

  在珠光之後,一個更為重要的人物對茶道的形成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他就是武野紹鷗。

  武野紹鷗將日本古典歌道的理論匯入了茶道,認為茶道的極致與歌道的極致應是同一的,他啟用了許多民間日物為茶道具,大大推進了草菴茶的民族化程序。

  終於,茶道的發展迎來了它最尊貴的主人-------千利休。

  千利休是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他創造了茶道作為日本美的完整的藝術體系,他的茶道可稱為一種新的宗教,有人稱之為“自然教”,“美的宗教”。他對當時終於成熟了的日本民族藝術意識進行了綜合,歸納,從日本的民家、漁村、山谷裡去尋找、發現藝術。他不僅創立了日本茶道的完整的藝術形式,而且,為從那以後直至今天的日本民族藝術樹立了規範。由於利休的貢獻,茶道上升到了日本文化藝術代表的地位。

  千利休完全消除了茶道的娛樂性。

  他使草菴茶更深化了一步,使茶道的精神世界一舉擺脫了物質因素的束縛,清算了拜物主義風氣,將日本中世紀茶道歸結在禪宗“本來無一物”的美學觀念裡。

  利休在他最聞名的著作《南方錄》裡說:“草菴茶的第一要事為:以佛法修行得道。追求豪華住宅,美味珍饈是俗世之舉。家以不漏雨,飯以不餓為足,此佛之教誨,茶道之本意。

  須知茶道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

  夏天如何使茶室涼爽,冬天如何使茶室暖和,炭要放的利於燒水,茶要點得可口,這就是茶道的祕訣。”

  茶道中“本來無一物”,“無一物中無盡藏”的哲學思想,不對稱,簡樸,素淡,枯高的美學思想,以及平等、互敬、恬淡的道德觀念,獨坐觀念的自省精神,不僅代表了日本文化的特點,對當今世界來說,也具有相當的普遍性。

  中國茶道的核心

  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也就是說,人類改造自然和社會過程中所創造的一切,都屬於文化的範疇。

  狹義的文化,是指社會的意識形態,即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等,同時也包括社會制度和組織機構。

  因此,茶文化應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茶文化是指整個茶葉發展歷程中有關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茶文化則是專指其“精神財富”部分。王玲教授在《中國茶文化》一書中是主張狹義說的,她強調指出:“研究茶文化,不是研究茶的生長、培植、製作、化學成份、藥學原理、衛生保健作用等自然現象,這是自然科學家的工作。也不是簡單地把茶葉學加上茶葉考古和茶的發展史。我們的任務,是研究茶在被應用過程中所產生的文化和社會現象。”

  按照文化學的研究,文化可分為技術和價值兩個體系。技術體系是指人類加工自然造成的技術的、器物的、非人格的、客觀的東西;價值體系是指人類在加工自然、塑造自我的過程中形成的規範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觀的東西。這兩個體系經由語言和社會結構組成統一體,也就是廣義的文化。因而,文化的價值體系狹義文化。

  文化的內部結構包括下列幾個層次: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心態文化。

  物態文化層是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是可觸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事物。

  制度文化層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組建的各種社會行為規範。

  行為文化層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以禮俗、民俗、風俗等形態表現出來的行為模式。

  心態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意識活動中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相當於通常所說的精神文化、社會意識等概念。這是文化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