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解說範文

  茶樹原產我國西南地區,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的國家,中國是茶的發祥地,被譽為“茶的祖國”。茶,乃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1

  武夷山功夫茶藝解說詞

  "功夫茶"一詞最早源於廣東、福建一帶,以沖泡烏龍茶而著稱。功夫茶藝是目前中國最流行、最具民族特色的茶藝。它講究的是茶品的選擇、茶具的精巧以及沖泡者的從容有趣。它所詮釋的不再是簡單的說茶、論茶,而是上升到了一定的精神高度,以"品茶"為手段,達到強身健體、修身養性的目的。

  武夷山功夫茶藝是眾多茶藝中的一朵奇葩,它帶有厚重的文化色彩和濃郁的地方特色。下面是由茶文化專家林治先生編寫的《紅袍功夫茶茶藝》。

  [茶具選擇] 木製茶盤一個,宜興紫砂母子壺一對,龍鳳變色杯若干對,茶具組合一套,茶巾二條,開水壺一個,酒精爐一套,香爐一個,茶荷一個。

  [解說詞] 各位嘉賓,大家好!首先歡迎各位來欣賞紅袍功夫茶茶藝。

  風景秀甲的武夷山是烏龍茶的故鄉。宋代大文豪范仲淹曾寫詩讚美武夷巖茶:"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自古以來,武夷山人不但善於種茶、製茶,而且精於品茶。現在由茶藝小姐為各位嘉賓表演武夷山的功夫茶茶藝,請大家靜下心來,和其一起共享茶藝的溫馨與愉悅。功夫茶茶藝共有十八道程式,前九道由其操作表演,後九道請各位嘉賓和其密切配合,共同完成。

  武夷山功夫茶茶藝的基本程式如下:

  第一道:焚香靜氣、活煮甘泉。

  焚香靜氣,就是通過點燃這炷香,來營造祥和、肅穆、無比溫馨的氣氛。希望這沁人心脾的幽香,能使大家心曠神怡,也但願你的心會伴隨著這悠悠嫋嫋的香菸,昇華到高雅而神奇的境界。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是一個精通茶道的茶人,他總結泡茶的經驗說:"活水還須活火烹。"活煮甘泉,即用旺火來煮沸壺中的山泉水。

  第二道:孔雀開屏、葉嘉酬賓。

  孔雀開屏,是向同伴們展示自己美麗的羽毛,我們藉助孔雀開屏這道程式,向嘉賓們介紹今天泡茶所用的精美的功夫茶茶具。

  "葉嘉"是蘇東坡對茶葉的美稱。葉嘉酬賓,就是請大家鑑賞烏龍茶的外觀形狀。

  第三道:大彬沐淋、烏龍入宮。

  大彬是明代製作紫砂壺的一代宗師,他所製作的紫砂壺被後代茶人歎為觀止,視為至寶,所以後人都把名貴的紫砂壺稱為大彬壺。大彬沐淋,就是用開水澆燙茶壺,其目的是洗壺並提高壺溫。

  烏龍入宮,把茶葉放入壺中。

  第四道:高山流水、春風拂面。

  武夷茶藝講究"高沖水,低斟茶"。高山流水,即將開水壺提高,向紫砂壺內沖水,使壺內的茶葉隨水浪翻滾,起到用開水洗茶的作用。

  春風拂面,是用壺蓋輕輕地颳去茶湯表面泛起的白色泡沫,使壺內的茶湯更加清澈潔淨。

  第五道:烏龍入海、重洗仙顏。

  品飲武夷巖茶講究"頭泡湯,二泡茶,三泡、四泡是精華"。頭一泡衝出的茶湯我們一般不喝,直接注入茶海。因為茶湯呈琥珀色,從壺口流向茶海好像蛟龍入海,所以稱之為烏龍入海。

  重洗仙顏,原本是武夷九曲溪畔的一處摩崖石刻,在這裡意喻為第二次沖水。第二次沖水不僅要將開水注滿紫砂壺,而且在加蓋後還要用開水澆淋壺的外部,這樣內外加溫,有利於茶香的散發。

  第六道:母子相哺、再注甘露。

  沖泡武夷巖茶時要備有兩把壺,一把紫砂壺專門用於泡茶,稱為"泡壺"或"母壺";另一把容積相等的壺用於儲存泡好的茶湯,稱之為"海壺"或"子壺"。現代也有人用"公道杯"代替海壺來儲備茶水。把母壺中泡好的茶水注入子壺,稱之為"母子相哺"。母壺中的茶水倒乾淨後,趁著壺熱再衝開水,稱之為"再注甘露"。

  第七道:祥龍行雨、鳳凰點頭。

  將海壺中的茶湯快速而均勻地依次注入聞香杯,稱之為"祥龍行雨",取其"甘霖普降"的吉祥之意。

  當海壺中的茶湯所剩不多時,則應

  將巡迴快速斟茶改為點斟,這時茶藝小姐的手勢一高一低有節奏地點斟茶水,形象地稱之為"鳳凰點頭",象徵著向嘉賓們行禮致敬。

  過去有人將這道程式稱之為"關公巡城"、"韓信點兵",因這樣解說充滿刀光劍影,殺氣太重,有違茶道以"和"為貴的基本精神,所以我們予以揚棄。

  第八道:夫妻和合、鯉魚翻身。

  聞香杯中斟滿茶後,將描有龍的品茗杯倒扣過來,蓋在描有鳳的聞香杯上,稱之為夫妻和合,也可稱為"龍鳳呈祥"。

  把扣合的杯子翻轉過來,稱之為"鯉魚翻身"。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鯉魚翻躍過龍門可化龍昇天而去,我們藉助這道程式祝福在座的各位嘉賓家庭和睦、事業發達。

  第九道:捧杯敬茶、眾手傳盅。

  捧杯敬茶是茶藝小姐用雙手把龍鳳杯捧到齊眉高,然後恭恭敬敬地向右側第一位客人行注目點頭禮,並把茶傳給他。客人接到茶後不能獨自先品為快,應當也恭恭敬敬向茶藝小姐點頭致謝,並按照茶藝小姐的姿勢依次將茶傳給下一位客人,直到傳到坐得離茶藝小姐最遠的一位客人為止,然後再從左側同樣依次傳茶。通過捧杯敬茶眾傳盅,可使在座的賓主們心貼得更緊,感情更親近,氣氛更融洽。

  第十道:鑑賞雙色、喜聞高香。

  鑑賞雙色是指請客人用左手把描有龍鳳圖案的茶杯端穩,用右手將聞香杯慢慢地提起來,這時聞香杯中的熱茶全部注入品茗杯,隨著品茗杯溫度的升高,由熱敏陶瓷制的烏龍圖案會從黑色變成五彩。這時還要觀察杯中的茶湯是否呈清亮豔麗的琥珀色。

  喜聞高香是武夷巖茶三聞中的頭一聞,即請客人聞一聞杯底留香。第一聞主要聞茶香的純度,看是否香高辛銳無異味。

  第十一道:三龍護鼎、初品奇茗。

  三龍護鼎是請客人用拇指、食指托杯,用中指托住杯底。這樣拿杯既穩當又雅觀。三根手指頭喻為三龍,茶杯如鼎,故這樣的端杯姿勢稱為三龍護鼎。

  初品奇茗是武夷山品茶三品中的頭一品。茶湯***後不要馬上嚥下,而是吸氣,使茶湯在口腔中翻滾流動,使茶湯與舌根、舌尖、舌側的味蕾都充分接觸,以便能更精確地悟出奇妙的茶味。初品奇茗主要是品這泡茶的火功水平,看有沒有"老火"或"生青"。

  第十二道:再斟流霞、二探蘭芷。

  再斟流霞,是指為客人斟第二道茶。

  宋代范仲淹有詩云:"幹茶味兮輕醍醐,幹茶香兮薄蘭芷。"

  蘭花之香是世人公認的王者之香。二探蘭芷,是請客人第二次聞香,請客人細細地對比,看看這清幽、淡雅、甜潤、悠遠、捉摸不定的茶香是否比單純的蘭花之香更勝一籌。

  第十三道:二品雲腴、喉底留甘。

  "雲腴"是宋代書法家黃庭堅對茶葉的美稱。"二品雲腴"即請客人品第二道茶。二品主要品茶湯的滋味,看茶湯過喉是否鮮爽、甘醇,還是生澀、平淡。

  第十四道:三斟石乳、蕩氣迴腸。

  "石乳"是元代武夷山貢茶中的珍品,後人常用來代替武夷茶。三斟石乳,即斟第三道茶。蕩氣迴腸,是第三次聞香。品啜武夷巖茶,聞香講究"三口氣",即不僅用鼻子聞,而且可用口大口地吸入茶香,然後從鼻腔撥出,連續三次,這樣可全身心感受茶香,更細膩地辨別茶葉的香型特徵。茶人們稱這種聞香的方法為"蕩氣迴腸"。第三次聞香還在於鑑定茶香的永續性。

  第十五道:含英咀華、領悟巖韻。

  含英咀華,是品第三道茶。清代大才子袁枚在品飲武夷巖茶時說"品茶應含英咀華並徐徐咀嚼而體貼之。"其中的英和華都是花的意思。含英咀華即在品茶時像是在嘴裡含著一朵小蘭花一樣,慢慢地咀嚼,細細地玩味,只有這樣才能領悟到武夷山岩茶特有的"香、清、甘、活"無比美妙的韻味。

  第十六道:君子之交、水清味美。

  古人講"君子之交淡如水",而那淡中

  之味恰似在品了三道濃茶之後,再喝一口白開水。喝這口白開水千萬不可急急地嚥下去,應當像含英咀華一樣細細玩味,直到含不住時再吞下去。嚥下白開水後,再張口吸一口氣,這時您一定會感到滿口生津,回味甘甜,無比舒暢。多數人都會有"此時無茶勝有茶"的感覺。這道程式反應了人生的一個哲理:平平淡淡總是真。

  第十七道:名茶探趣、游龍戲水。

  好的武夷巖茶七泡有餘香,九泡仍不失茶真味。名茶探趣,是請客人自己動手泡茶。看一看壺中的茶泡到第幾泡還能保持茶的色、香、味。

  游龍戲水,是把泡後的茶葉放到清水杯中,讓客人觀賞泡後的茶葉,行話稱為"看葉底"。武夷巖茶是半發酵茶,葉底三分紅、七分綠。葉片的周邊呈暗紅色,葉片的內部呈綠色,稱之為"綠葉紅鑲邊"。在茶藝表演時,由於烏龍茶的葉片在清水中晃動很像龍在玩水,故名"游龍戲水"。

  第十八道:賓主起立、盡杯謝茶。

  孫中山先生曾倡導以茶為國飲。魯迅先生曾說:"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飲茶之樂,其樂無窮。"自古以來,人們視茶為健身的良藥、生活的享受、修身的途徑、友誼的紐帶,在茶藝表演結束時,請賓主起立,同乾了杯中的茶,以相互祝福來結束這次茶會

  2

  大眾化的茶道解說詞

  各位嘉賓,大家好,首先歡迎你們來到這裡品茗賞藝.

  花茶是融花香、茶味於一體的茶類,花茶的品飲雖重於香氣,但高檔毛峰花茶其形狀仍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品飲高檔名優花茶,通常選用透明的玻璃杯沖泡。茶葉用量與水之比為1:50***即1克茶葉用水50毫升***。宜用85℃左右的沸水沖泡,時間3分鐘~5分鐘。沖泡次數以2次~3次為宜。可透過玻璃杯欣賞茶胚精美別緻的造型,如沖泡的是特級茉莉毛峰花茶,可欣賞到毛峰芽葉在杯中徐徐展開,朵朵直立,上下沉浮,栩栩如生的景象,別有情趣。

  下面我就來具體操作一下***以蓋碗不例***:

  一,溫杯潔具.其目的是為了增加碗的溫度,提高茶香發揮的速度,再有可以再一次清潔杯具.

  二,投茶.把茶葉置入碗中,水溫掌握在85到90度為宜,注入碗的1/3,拿起碗,搖一搖,讓茶充分吸收水分.

  三,再一次把水注滿.蓋上蓋.3分鐘後,開啟蓋碗.

  四,品茗.端起蓋碗,碗蓋呈45度角,把茶葉刮向一邊,聞香,喝茶.

  我的表演結束了,謝謝大家的光臨.

  茶道解說詞

  “洞庭無處不飛翠,碧螺春香萬里醉。”煙波浩淼的太湖包孕吳越,太湖洞庭山所產的碧螺春集吳越山水的靈氣和精華於一身,是我國曆史上的貢茶。新中國成立之後,被評為我國的十大名茶之一,現在就請各位嘉賓來品啜這難得的茶‘戶瑰寶,並欣賞碧螺春茶茶藝。這套茶藝共十二道程式。

  一.焚香通靈:

  我國茶人認為“茶須靜品,香能通靈。”在品茶之前,首先點燃這支香,讓我們的心平靜下來,以便以空明虛靜之心,去體悟這碧螺春中所蘊含的大自然的資訊。

  二.仙子沐浴:

  今天我們選用玻璃杯來泡茶。晶瑩剔透的杯廣好比是冰清玉潔的仙子,“仙子沐浴”即再清洗一次茶杯,以表示我對各位的崇敬之心。

  三.玉壺含煙:

  沖泡碧螺春只能用80℃左右的開水,在燙洗了茶杯之後,我們不用蓋上壺蓋,而是敞著壺,讓壺中的開水隨著水汽的蒸發而自然降溫。請看這壺口蒸汽氤氳,所以這道程式稱之為“玉壺含煙”。

  四.碧螺亮相:

  “碧螺亮相”即請大家傳著鑑賞幹茶。碧螺春有“四絕”——“形美、色豔、香濃、味醇”,賞茶是欣賞它的第一絕:“形美”。生產一斤特級碧螺春約需採摘七萬個嫩芽,你看它條索纖細、捲曲成螺、滿身披毫、銀白隱翠,多像民間故事中嬌巧可愛且羞答答的田螺姑娘。

  五.雨漲秋池:

  唐代李商隱的名句“巴山夜雨漲秋池”是個很美的意境,“雨漲秋池”向玻璃杯中注水,水只宜注到七分滿,留下三分裝情。

  六.飛雪沉江:

  即用茶導將茶荷裡的碧螺春依次撥到已衝了水的玻璃杯中去。滿身披毫、銀白隱翠的碧螺春如雪花紛紛揚揚飄落到杯中,吸收水分後即向下沉,瞬時間白雲翻滾,雪花翻飛,煞是好看。

  七.春染碧水:

  碧螺春沉入水中後,杯中的熱水溶解了茶裡的營養物質,逐漸變為綠色,整個茶杯好像盛滿了春天的氣息。

  八.綠雲飄香:

  碧綠的茶芽,碧綠的茶水,在杯中如綠雲翻滾,氤氳的蒸汽使得茶香四溢,清香襲人。這道程式是聞香。

  九.初嘗玉液:

  晶飲碧螺春應趁熱連續細品。頭一口如嘗玄玉之膏,雲華之液,感到色淡、香幽、湯味鮮雅。

  十.再啜瓊漿:

  這是品第二口茶。二啜感到茶湯更綠、茶香更濃、滋味更醇,並開始感到了舌本回甘,滿口生津。

  十一.三品醍醐:

  醍醐直釋是乳酪。在佛教典籍中用醍醐來形容最玄妙的“法味”。品第三口茶時,我們所品到的已不再是茶,而是在品太湖春天的氣息,在品洞庭山盎然的生機,在品人生的百味。

  十二.神遊三山:

  古人講茶要靜品、茶要慢品、茶要細品,唐代詩人盧仝在品了七道茶之後寫下了傳頌千古的《茶歌》,他說:“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在品了三口茶之後,請各位嘉賓繼續慢慢地自斟細品,靜心去體會七碗茶之後:“清風生兩腋,飄然幾欲仙。神遊三山去,何似在人間”的絕妙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