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表演步驟

  茶藝表演通過各種茶葉沖泡技藝的形象演示,科學地、藝術地、生活化地展示茶葉的泡飲過程,使人們在精心營造的優雅環境氛圍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操的薰陶。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高山流水

  茶藝講究“高沖水,低斟茶”。高山流水有知音,這傾瀉而下的熱水,如瀑布在鳴奏著大自然的樂章。請大家靜心聆聽,希望這高山流水能激發您心中的共鳴。

  春風拂面

  即用壺蓋輕輕颳去茶湯表面的白色泡沫,以便茶湯更加清澈亮麗。

  烏龍入海

  我們品茶講究“頭泡湯,二泡茶,三泡四泡是精華”。我們把頭一泡的茶湯用於湯杯或直接注入茶盤,稱之為“烏龍入海”。

  一簾幽夢

  第二次衝入開水後,茶與水在壺中相依偎,相融合。這時,還要繼續在壺的外部澆淋開水,以便讓茶在滾燙的壺中,孕育出香,孕育出妙不可言的巖韻。這種神祕的感覺恰似一簾幽夢。

  玉液移壺

  要準備兩把壺,一把用於泡茶,稱為母壺;一把用於儲存茶湯,稱為子壺,把泡好的茶倒入子壺稱之為“玉液移壺”。

  祥龍行雨

  將壺中的茶湯快速而均勻地注入聞香杯稱之為“祥龍行雨”,取其“甘霖普降”的吉祥之意。

  鳳凰點頭

  當改為點斟的手法時稱為鳳凰點頭,象徵著向各位嘉賓行禮致敬。

  夫妻和合

  把品茗杯扣合在聞香杯上稱為夫妻和合,也稱龍鳳呈祥,祝福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祝所有的家庭幸福美滿。

  鯉魚翻身

  把扣合好的杯子翻轉過來稱為鯉魚翻身,祝在座的各位嘉賓事業發達,前程輝煌。

  敬獻香茗

  即把沖泡好的茶敬獻給各位嘉賓。

  細聞天香

  茶香銳則濃長,清則悠遠,如梅之清逸,如蘭之高雅,如熟果之甜潤,如乳香之溫馨。來請大家細聞這妙不可言的天香。

  三龍護鼎

  這是持杯的手勢,三個手指喻為“三龍”,茶杯如鼎故名“三龍護鼎”,這樣持杯即穩當又雅觀。

  鑑賞雙色

  茶湯清澈豔麗,呈深橙黃色,在觀賞時要注意欣賞茶水的顏色以及茶水在杯沿,杯中和杯底會呈現出明亮的金色光圈,所以稱為鑑賞雙色

  初品奇茗

  即品頭道茶,品茶時我們啜入一小口茶湯不要急於嚥下,而是用口吸氣讓茶湯在口腔中流動並衝擊舌面,以便精確的品出這一泡茶的火功水平。

  感受心香

  茶道表演歷史發展

  中國古老的茶文化可以上溯到“神農嘗百草”、炎帝時期,茶文化的形成、發展及完善與茶藝是分不開的。從中國最早的茶道萌芽時期晉代開始,至茶道盛行的唐代,尚無茶藝表演的專職。但唐代因陸羽善於烹茗被太守請去試茗;另據封氏聞見記記載,唐代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時,曾請常伯熊表演煮茶,表演時,常氏手裡拿著茶壺,口中述說著茶名,逐一詳細說明,大家佩服異常。兩者與現在的茶藝表演有著相似之處。陸羽在茶經中對茶藝過程也有過深刻的描述,對選茗、蓄水、置具、烹煮、品茗各個環節非常講究,並制定了一整套茶藝程式,這已明顯帶有濃厚的藝術形式和豐富的內涵,推進了茶的技藝演化過程。宋代,人們興起鬥茶,賣茶水的人也相互間試論高低,被時人成為“茶百戲”,既能稱‘戲”自然是一種表演內容了。無論是“試茗”還是“茶百戲”,但至少說明茶藝表演在中國古代的茶文化樣式中已漸呈現表演的意識。

  茶藝表演成為一種需要是近20年的事情。儘管茶文化源於中國,但將茶文化精神發揮到極致的卻是日本。隨著兩國茶事交流活動的增多,精湛的茶藝表演成了瞭解各自茶藝精髓,方便兩國進行學習與交流的重要樣式。加之人們在改革開放和物質生活日益滿足的條件下,開始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生活質量的提高,欲從滿足生理需要的大眾飲品中,重新品出古人早以傳承但在近百年的民眾生活中漸以消失的中國茶文化的內質。而林林總總的茶藝館中推出的茶藝表演,無疑成了普及茶文化精神、引導人們如何領悟中國茶道的最佳載體。因而,茶藝表演的出現由中國古代的雛形漸趨成為普及茶文化必不可缺的茶藝樣式,從可能性的存在變為一種實際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