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心理學論文

  音樂教育心理學已經成為音樂心理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格式塔心理學對音樂教育的啟發研究

  摘要

  摘 要: 格式塔這個術語起始於視覺領域的研究,但它又不限於視覺領域,甚至不限於整個感覺領域,其 應用範圍遠遠超過感覺 經驗的限度。格式塔 心理學是西方現代心 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根據其原意也稱為完形心理學,完形即整體的意思,格式塔是德文“整體”的譯音。格式塔心理學的整體論和頓悟理論經常被應用在音樂 教育上,對音樂教育有著很大的影響和啟發。

  內容

  關鍵詞: 格式塔心理學 音樂教育 整體論 頓悟理論

  格式塔心理學是西方現代心理學的主要流派之一,根據其原意也稱為完形心理學,完形即整體的意思,格式塔是德文“整體”的譯音。它於1912年在德國誕生,後來在美國得到進一步 發展,與原子心理學相對立。格式塔這個術語起始於視覺領域的研究,但它又不限於視覺領域,甚至不限於整個感覺領域,其應用範圍遠遠超過感覺經驗的限度。苛勒認為,形狀意義上的“格式塔”已不再是格式塔心理學家們的注意中心。根據這個概念的功能定義,它可以包括學習、回憶、志向、情緒、思維、運動等過程。廣義地說,格式塔心理學家們用格式塔這個術語研究心理學的整個領域。格式塔心理學採取了胡塞爾的現象學觀點,主張心理學研究現象的經驗,也就是非心非物的中心經驗。在觀察物件的經驗時要保持現象的本來面目,不能將它分析為感覺元素,並認為現象的經驗是整體的或完形的,所以稱為格式塔心理學。由於這個體系初期的主要研究是在柏林大學實驗室內完成的,故有時又成為柏林學派,主要代表人是維特海默、科勒和考夫卡。

  一、格式塔心理學的整體論對音樂教育的啟發

  “格式塔”意為“完形”、“整體”,這一學派否認對心理現象的認識等於對其分解的種種元素的認識,強調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研究興趣主要集中在直覺和問題解決方面。格式塔心理學認為:動物和人都是以相互關係來感知、學習的,事物相互間體積的大小、顏色的深淺、位置的上下左右、呈現時間的先後長短等關係才是感知、學習和記憶的關鍵。

  在音樂教學中, 聯絡格式塔心理學的整體理論,可以運用“先整體後區域性”的方法,弄清學科的結構,就能發現一系列個別事實和技巧之間的內在聯絡,有利於學生的記憶和知識遷移,以後的學習就會變得容易,這樣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必要的學科材料。例如,在合唱的教學中,傳統教學法是一個聲部一個聲部地教和學,每一個聲部在演唱的時候儘量不要互相交流,等到每一個聲部學會了,再合起來演唱,並在合唱時要求各聲部不要去聽其他聲部的演唱,以免受到干擾。而在格式塔心理學的整體論的指導下,則首先要求教師盡力幫助學生了解和把握所有聲部合起來的音響形象,並要求各聲部在演唱時隨時注意傾聽其他聲部的演唱,在瞭解其他聲部的基礎上達到配合一致。在器樂教學中,傳統教學法是一段一段地學習,再整體連起來演奏。而整體教學法則要求教師先講述這首樂曲的整體風格,然後分段講解,其中必須注意段與段之間的區別與聯絡,最後逐段講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己會注意段落之間的關係,並會在段落過渡時做相應的情感轉變的處理。如果依照傳統教學法,就割斷了樂曲段落之間的聯絡,在表現樂曲上缺乏完整性和對樂曲的巨集觀理解。聲樂 藝術中的“整體”概念是指:人的思想感情與演唱能量整體運作的整體展現。例如,字正腔圓、聲情並茂就是演唱方法與感情表達、聲音色彩、演唱風格等種種要求同時到位的效應。思想感情是指演唱者對歌曲情感的處理和藝術昇華。演唱能量是指演唱者的歌唱技巧,如歌唱的呼吸、咬字、共鳴、聲音的強弱、音色的明暗,等等。聲樂教學的整體概念指的不是一個單一的整體,我們將它歸納為一個由多個部分構成的整體,部分與整體之間既是獨立的又是層層制約、環環相扣的,並且整體教學取得的效果不僅僅是部分之和。整體與部分理論指導下的聲樂教學要求我們做到把聲樂學習中的每一個環節看成一個整體來對待,儘管教學過程中每一個層次的每個階段的學習都有步驟、有 計劃及側重點,但是卻不能把演唱者的聲音、 語言、情感分割開來單獨進行訓練,片面強調聲樂單方面某個表現,往往會阻礙聲樂訓練的進展,這是不可取的。

  二、格式塔心理學的頓悟理論對音樂教育的啟發

  頓悟理論是格式塔心理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它是以有名的“接竿問題”實驗得出來的結論。把飢餓的猩猩關在籠裡,食物放在籠外一定距離處,籠與食物之間猩猩伸手可及的地方則放了幾根木杆,每根都不能單獨夠著食物,但木杆之間有機關可連線。猩猩在幾次無效地嘗試之後,突然顯出明白的樣子,把兩根木杆接起來,達到了取食的目的。這就說明:這並非練習和經驗積累的結果,而是猩猩觀察、試探了整個情境,明瞭情境中各種條件之間的聯絡後,產生了頓悟。格式塔學者認為,頓悟是思維的基礎,只有對事物整體的思維才會真正理解問題,並領悟解決問題的原則,而這種原則的遷移就是“觸類旁通”,是創造性學習的重要環節。

  從音樂學習來看,對音樂語言的概念的理解、對音樂表現內容及風格特點的把握等,適合用頓悟的學習模式。而在技能技巧學習中,除了模仿、練習之外,有時也要用到頓悟學習模式。頓悟實際上是一種在感知、想象、聯想和情感等多種心理因素的基礎上滲透著理性色彩的直覺。音樂藝術作品最深層次的意蘊,往往是將無窮之意蘊在有盡的形式之中,具有多意性和模糊性。在很多時候,這種“弦外之音”,僅僅靠感性直覺、體驗或是單純的理解都難以把握,只有欣賞者將自己的心靈完全沉浸在藝術的境界裡,在一霎時獲得頓悟,才能把握住。

  心理學認為,頓悟可以通過一定的情境或情緒來激發。那麼,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定適當的情境,營造符合音樂情緒的某種特殊氛圍,來激發學生的情感,促進學生頓悟的形成。例如在欣賞鋼琴協奏曲《黃河》時,教師可以選擇一種配有電視畫面的VCD作為音響載體給學生欣賞。強勁有力的音樂伴隨著黃河之水奔騰跳躍的壯觀畫面,在課堂裡營造出雄壯豪邁的情境和氛圍,學生對音樂 藝術形象有了更為直觀的感受,進而對作品所蘊涵的情感內容有了更為深刻的體驗——結合關於作品創作的基本介紹,他們很容易就聯想到這雄偉豪邁的音樂所描繪的奔騰不息的黃河,不正象徵了抗日戰爭中中國人民前仆後繼、威武不屈,誓把日寇趕出家園的英雄形象嗎。就像這樣,頓悟在特定的情境裡促成發生,學生的審美感受得到理性的昇華。再例如頓悟理論在器樂教學中的運用。在教授器樂技法的時候,學生可能一下子領悟不到技法的要點,這時教師就不能一味地說教,而是可以運用格式塔心 理學裡關於頓悟的理論,去尋找一些學生所熟知的生活中經常能運用到的技巧去幫助學習理解其中的奧妙。在古箏學習中,快速觸弦的技巧,很多學生不能準確領會,而把快速觸弦的感覺與平時小朋友拍皮球時拍球瞬間的手感 聯絡起來,就比較好理解。很多學生從中頓悟了學習樂器的要領。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學聯絡實際,學會融會貫通,教學過程會變得簡單,學生也容易領會學習內容。在教學中,有些學生不能很快地領會學習內容的要點,這時候教師就更需要耐心和誠心,除了啟發和引導,還要給他一定的空間和時間,讓他自己領悟。但事物 發展總要有個過程的,學生在“漸悟”的過程中,必然會有這樣那樣的不利因素影響,這時候還沒達到“頓悟”的這一步,“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學生有可能在事後很久才能悟出其中的道理。“恨鐵不成鋼”的心情所有的教師都會有,但“欲速則不達”,只有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尋求真理,才能收穫真正的 教育效果。

  頓悟是靈感孕育成熟的標誌,頓悟思維又稱靈感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音樂創作和欣賞過程中,欣賞者運用習慣性思維,有時候會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這時就要動用創造性思維,暫時繞開常規,拓展思維空間,運用想象、聯想、直覺等思維活動對問題進行多層次、多角度、多方面、多因素、多變數的考察,尋求多種可能解決問題的方法,最終靈機一動,獲得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實際上就是頓悟的過程。因此,要促進學生在音樂欣賞過程中獲得頓悟,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相當重要。那就要求教師在欣賞教學中不能以自己或權威對音樂作品的理解禁錮學生的思維,留給他們充分的想象和聯想的空間。

  教育需要教師的愛,需要教師用愛去感化學生;教師的愛是一門藝術,需要教師潛心鑽研,努力創造;教師的愛是睿智的愛,需要教師用科學的方法、理智的頭腦去引導學生。教師要走進學生的心靈,理解學生,用一顆寬容的心設定一定的空間等待,假以時日,當學生自己領悟了其中的道理,心靈產生了改進自己的願望,即產生了“頓悟”,這時候的教育離成功的教育就不遠了。

  文獻

  [1]庫爾特.考夫卡.黎煒譯.格式塔心理學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2]大橋正夫.鍾啟泉譯.發展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

  [4]趙宋光.音樂教育心理學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4.

  [5]姚姚.淺談格式塔學習理論在聲樂教學中的運用[J].湖南第一師範學報,2007.6.

  [6]孫紅.格式塔心理學在藝術 實踐中的 應用[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0.3.

  篇二

  音樂教育心理學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

  內容

  隨著時代發展的需要,自上個世紀中葉開始,音樂教育心理學成為音樂教育中一個新興的交叉學科,開始引起教育者的關注,得到很多人的重視。對這一領域的研究,是人類自身發展的需要,是民族發展的需要,更是音樂教育學科建設的需要,對小學音樂教學具有很重要的推動作用。

  那麼,什麼是音樂教育心理學呢·音樂教育心理學是研究和分析音樂教育過程中教和學的心理活動的學科。它是一門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研究人類對教音樂與學音樂的心理和大腦反應的學科。其對受教育者的品質形成的影響和作用做出了心理分析,為音樂教育教學的方法和原則提供了理論依據。正如趙送光老師在主編的《音樂教育心理學概論》中所說:“它是音樂教育學和音樂心理學發展到一定階段,相互滲透的產物。它既汲取了與音樂學相關的諸學科的豐碩研究成果,又受到教育學與心理學深入發展的影響,並在學科的構建中確立了自己的研究物件、範圍和目的。使之既具有一定的整合性,又有相應的獨立品格。”

  隨著我國音樂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小學音樂教師不僅僅要有專業的技能和淵博的知識,還應該有音樂教育心理學知識,把握瞭解學生在心理上的規律和發展,結合小學生的心理進行教學活動,從而既對教師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起到很大的作用,又有助於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

  小學階段正是兒童創造能力和思維能力得到發展的重要階段。新的課程改革提出音樂教育應以審美髮展為核心,以學生為主體。怎樣在小學音樂教學中不斷貫穿這一理念和思想,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前提是知道學生學習心理髮展的特徵,瞭解學生心理髮展的規律,在教學過程中運用音樂教育心理的方法作為指導,這樣教師才能以相應的教學方法和有效的教學設計更好地開展教學活動,使課堂教學更加精彩。下面我談談幾種以音樂教育心理學為理論指導的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一、體態律動教學法

  在小學階段,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音樂學習的能力也會隨之提高。通常根據年齡分為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三個階段。教師要對每個階段的學生在認知、心理特徵等方面有所瞭解,掌握施教的分寸,以使教學活動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低年級學生,特別是一二年級的學生,好奇、好動、好玩是他們的主要特點,這就要在教學過程中增強學習的情趣,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吸引注意力,以音樂起伏的旋律、鮮明的節奏,激起學生形體動作的反應,在肢體律動中感受音樂的流動,這也是表現人的內心情感活動,從身心兩方面同時入手訓練學生。世界上著名的音樂教育體系,都把律動教學放在相當重要的位置,比如世界著名的音樂教育家達爾克羅茲提倡的體態律動的教學法,他認為音樂的本質在於對情感的反映。人類通過身體將內心的情緒轉譯為音樂,這就是音樂的起源。體態的律動把內心聽覺和肌肉感覺記憶結合在一起,體態律動是一個審美的過程,必須使用新鮮的、有趣的和審美上令人滿足的音樂,教師要指導鼓勵學生動起來,體驗音樂流動的美。

  二、情感的體驗,內在的樂感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抓住體驗是關鍵。學生心靈的陶冶和審美觀的確立,必須以審美體驗為基礎,以豐富的審美經驗積累為前提。音樂是聲音的藝術,是通過聽覺來感受的,聽覺是學生探索音樂的手段。比如在音樂欣賞課上,抓住“聽”這個重點,學會傾聽,親身體驗,使教育者的審美情感不斷深化。這也是著名的音樂教育家柯達伊強調的培養學生內在的樂感。例如:我在一年級的音樂課上,讓學生們欣賞舒伯特的《搖籃曲》。在欣賞前我引導學生輕輕地閉上眼睛,體驗音樂帶來的感受。有一個小朋友聽了一會兒就躺在了地上,對此我並沒有立刻叫起他。音樂結束後,他站起來說:“聽這段音樂我好像快要睡著了。”我並沒有批評他剛才的舉動,他真實地表現了自己的感受,對於一年級的小學生,感受體驗最重要,我表揚了他。這就是一年級學生的特點,他們更多的是大膽地用具體的動作把感受表現出來。傳統的音樂教學忽視了學生的感覺,更多的是枯燥的機械的技能訓練,結果是學生的音樂鑑賞能力和審美能力並未得到真正的提高,慢慢地學習興趣漸漸消失殆盡。小學生心理髮展的特徵是沿著由具體形象思維佔優勢逐漸向抽象邏輯思維佔優勢的趨勢發展。正是因為音樂不具象性,使得我們更加註意培養學生具有音樂感的耳朵,這對學生全方位的發展和音樂的學習有重要的作用。

  三、探究創造教學法

  新課標提出:音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最主要的就是要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在課堂上要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興趣是人跨進藝術殿堂的敲門磚。比如,課堂上教師要創設良好的和諧的學習氛圍,一些特別的情境,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徵,設計一些遊戲,讓學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環境下不知不覺地開始學習。有了興趣,就能在探究中發掘創造力,發掘創造力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一個發掘者,要引導學生自由探索、發現、掌握和創造性地運用知識,使學生的創造力不斷髮展。要擺脫以教知識技能為主的傳統教育,轉入以培養學習能力和發展新知識為主的現代教育。比如,課堂上,我們讓學生在探究聲音的過程中總結,老師更多的是引導補充,多給學生鼓勵,重視創作的過程,培養學生的音樂性創造思維,使學生充分沉浸在音樂體驗中,得到美的享受。當然除了以上幾種教學方法,還有很多方法值得教師去思考,去研究,以便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我們研究、學習音樂教育心理學的目的在於應用這門學科,提高教學質量,這也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正如達爾克羅茲所強調的音樂課最重要的是喚醒兒童的音樂意識,這不僅僅是音樂學習的需要,更是兒童本能的需要。相信有了音樂教育心理學作為理論指導,結合學生的心理髮展特點,運用靈活、創新的教學方法,音樂教學會更加生動、活潑,音樂課堂一定會碩果累累、百花齊放。

  文獻

  [1]曹理,何工.音樂學習與教學心理.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4.

  [2]馬淑慧.音樂教育心理學教程.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1.7.

  [3]趙宋光.音樂教育心理學概論.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4.

有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