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勺之戰魯國勝利的原因有哪些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戰爭頻繁,周天子也力不從心,實際上也是名存實亡。公元前684年,齊國與魯國在長勺交戰,最終魯國以一比十的兵力以少勝多。那麼魯國勝利有什麼原因嗎?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長勺之戰魯國勝利的原因

  曹劌論戰倒中提到,是因為“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意思就是我方士氣比對方高,所以我方勝利。

  戰爭結束後,魯莊公向曹劌詢問是役取勝的原委。曹劌回答說:“用兵打仗所憑恃的是勇氣。第一次擊鼓衝鋒時,士氣最為旺盛;第二次擊鼓衝鋒,士氣就衰退了;等到第三次擊鼓衝鋒,士氣便完全消失了。齊軍三通鼓罷,士氣已完全喪盡,而相反我軍士氣卻正十分旺盛,這時實施反擊,自然就能夠一舉打敗齊軍”。接著曹劌又說明未立即發起追擊的原因:齊國畢竟是實力強大的國家,不可等閒視之,而要謹防其佯敗設伏,以避免己方不應有的失利。後來看到他們的車轍紊亂,望見他們的旌旗歪斜,這才大膽地建議實施戰場追擊。一番話說得魯莊公心悅誠服,點頭稱是。

  從曹劌戰前決策、戰場指揮和戰後分析的諸多言行裡,可以看到魯軍取得長勺之戰的勝利乃有其必然性。魯國統治者在戰前進行了“取信於民”的政治準備,為展開軍事行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在作戰中,魯莊公又能虛心聽取曹劌的正確作戰指揮意見, 遵循後發制人、敵疲我打、持重相敵的積極防禦、適時反擊的方針,正確地選擇戰場, 正確地把握反攻和追擊的時機,從而牢牢地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贏得戰役的重大勝利。

  可見,長勺之戰的規模雖然不大,但它卻正確地反映了弱軍對強軍作戰的基本規律和原則。因此,一直為歷代兵家所稱道。長勺之戰是齊桓公爭霸鬥爭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也是魯齊長期鬥爭中魯國的一次罕見的勝利。它對齊桓公調整完善自己的爭霸戰略方針具有一定的影響。

  長勺之戰簡介

  長勺之戰發生於春秋時期周莊王十三年,齊桓公二年,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齊魯兩個諸侯國交戰於長勺,最後以齊國的失敗、魯國的勝利而告終。公元前684年,齊桓公派兵攻魯,當時齊強魯弱,兩軍在長勺***今山東萊蕪東北部***相遇。魯軍按兵不動,齊軍三次擊鼓發動進攻,均未奏效,士氣低落。之後魯軍一鼓作氣,打敗齊軍。後乘勝追擊,獲得了長勺之戰的勝利。

  長勺之戰起因

  齊僖公對侄子公孫無知與嫡子儲君諸兒同等待遇,引起諸兒的不滿。後諸兒繼位為齊襄公。他以公孫無知待遇過高為由,予以降低,“絀無知秩服”,引起公孫無知的不滿,陰謀乘機生事。大夫連稱、管至父因為出戍葵丘沒有得到及時更替,也懷恨在心,於是勾結公孫無知,殺害齊襄公,擁立無知為齊君。大夫管仲、鮑叔牙等人的不滿。他們感到“君使民慢,亂將作矣”,便分別擁戴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出奔魯國和莒國避難。

  周莊王十一年***公元前686年***,齊襄公到外地狩獵時受傷,公孫無知得知齊襄公受傷後,派人殺死了齊襄公。連稱、管至父擁立無知為國君,引起全國的反對。接著齊國大夫王子成父殺死公孫無知,宣佈迎接在魯國避難的公子糾為君,並和魯莊公會於蔇,商定由魯出兵護送公子糾返國。而奔往莒國的公子小白聞悉國內變亂,也在鮑叔牙和莒兵護送下急忙返國,爭奪政權。管仲聞訊後,於途次邀擊,射傷小白,但被鮑叔牙機智營救,搶先趕回國都臨淄,即位為君,即為齊桓公。公子糾和管仲見國君位置被小白搶先奪去,只好仍回魯國棲身,這使齊、魯兩國關係又趨緊張。

  新即位的齊桓公小白,因為魯國支援公子糾,對魯非常不滿。魯莊公卻以公子糾沒有當上齊國國君,對齊極為仇視,便親自率大軍強送公子糾返國,進入齊境干時地區,齊桓公即與鮑叔牙等商討對策,決定“以兵拒之”。雙方各以兵車500輛投入戰鬥。齊軍一舉擊破魯左右軍,繼而包圍魯莊公所統帥的中軍。魯莊公把大旗改插 在將領秦子車上,自己改乘軺車.化裝突圍,才免於被俘。魯軍慘敗後,魯莊公在齊軍壓力下,竟改變初衷,殺死公子糾,把管仲押送給齊國。乾時之戰後,魯莊公吸取失敗的教訓,加強軍隊訓練,趕製各種兵器,疏浚曲阜以北的洙水,以防齊軍進攻。與此同時,政治上也作了些取信於民的工作,所以當齊軍逼近魯境,魯國北部形勢緊張時,魯莊公決定動員全國力量對齊作戰。這時一位名不見經傳、但有政治遠見和軍事素養的人曹劌,懷著拯救祖國的決心,進見魯莊公,陳述了自己對戰勝齊國的策略,對莊公的戰爭指揮和魯軍的勝利起了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