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勺之戰魯國勝利的原因是什麼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戰爭頻繁,周天子也力不從心,實際上也是名存實亡。公元前684年,齊國與魯國在長勺交戰,最終魯國以一比十的兵力以少勝多。那麼魯國勝利有什麼原因嗎?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長勺之戰簡介

  長勺之戰發生於春秋時期周莊王十三年,齊桓公二年,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齊魯兩個諸侯國交戰於長勺,最後以齊國的失敗、魯國的勝利而告終。公元前684年,齊桓公派兵攻魯,當時齊強魯弱,兩軍在長勺***今山東萊蕪東北部***相遇。魯軍按兵不動,齊軍三次擊鼓發動進攻,均未奏效,士氣低落。之後魯軍一鼓作氣,打敗齊軍。後乘勝追擊,獲得了長勺之戰的勝利。

  長勺之戰魯國勝利的原因

  曹劌論戰倒中提到,是因為“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意思就是我方士氣比對方高,所以我方勝利。

  戰爭結束後,魯莊公向曹劌詢問是役取勝的原委。曹劌回答說:“用兵打仗所憑恃的是勇氣。第一次擊鼓衝鋒時,士氣最為旺盛;第二次擊鼓衝鋒,士氣就衰退了;等到第三次擊鼓衝鋒,士氣便完全消失了。齊軍三通鼓罷,士氣已完全喪盡,而相反我軍士氣卻正十分旺盛,這時實施反擊,自然就能夠一舉打敗齊軍”。接著曹劌又說明未立即發起追擊的原因:齊國畢竟是實力強大的國家,不可等閒視之,而要謹防其佯敗設伏,以避免己方不應有的失利。後來看到他們的車轍紊亂,望見他們的旌旗歪斜,這才大膽地建議實施戰場追擊。一番話說得魯莊公心悅誠服,點頭稱是。

  從曹劌戰前決策、戰場指揮和戰後分析的諸多言行裡,可以看到魯軍取得長勺之戰的勝利乃有其必然性。魯國統治者在戰前進行了“取信於民”的政治準備,為展開軍事行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在作戰中,魯莊公又能虛心聽取曹劌的正確作戰指揮意見, 遵循後發制人、敵疲我打、持重相敵的積極防禦、適時反擊的方針,正確地選擇戰場, 正確地把握反攻和追擊的時機,從而牢牢地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贏得戰役的重大勝利。

  可見,長勺之戰的規模雖然不大,但它卻正確地反映了弱軍對強軍作戰的基本規律和原則。因此,一直為歷代兵家所稱道。長勺之戰是齊桓公爭霸鬥爭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也是魯齊長期鬥爭中魯國的一次罕見的勝利。它對齊桓公調整完善自己的爭霸戰略方針具有一定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