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保衛戰勝利的原因有什麼
1941年9月30日-1942年1月7日的莫斯科保衛戰,蘇聯最終守住莫斯科,取得戰役的勝利,而此戰也宣告德軍閃電戰的失敗。那麼莫斯科保衛戰勝利的原因是什麼?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莫斯科保衛戰勝利的原因,希望你喜歡。
莫斯科保衛戰勝利的原因
蘇聯紅軍在莫斯科城下進行的防禦,完全是背水一戰,可以說佔劣勢。德軍進攻的是俄羅斯族生活了幾百年的核心地區,抵抗強敵,為國盡忠的決心和報復侵略者的力量支撐著蘇聯紅軍。在這裡引用朱可夫元帥的一句話:“不是雨和雪在莫斯科附近阻止了法西斯軍隊,而是受到蘇聯人民、首都和祖國支撐的蘇聯紅軍的不屈不饒、堅忍不拔的精神和英雄主義打敗了德軍百萬以上的精銳部隊。”這樣一來問題就來了。他們的戰鬥相當英勇,這不可否認。而這種士氣的力量是在首都城下聚集起來的, 精神力量使蘇聯紅軍士兵們對德軍拼死一擊。另一個方面,德軍仇視蘇聯人的事實也令莫斯科人倍感懼怕。政府許諾的獎賞和己方強大的後備力量則讓他們安心。兩個因素疊加起來,鑄造了對德軍視死如歸的蘇聯人。
但蘇聯紅軍在士氣上不佔太大優勢,那麼在實際軍事實力上呢?據俄羅斯公佈資料,蘇聯紅軍自9月30日到12月5日的戰役防禦階段,共戰死和失蹤514338人,負傷143941人。戰役反攻期間的12月5日到1月7日蘇聯紅軍共戰死和失蹤139586人,負傷231369人。戰役中總共損失約103萬人。與此同時,德軍在整場戰爭中兵員損失還未滿100萬人。
蘇聯紅軍大反攻前夕,雙方在莫斯科附近兵力情況:德軍比蘇聯紅軍多60萬人,6000門火炮,500輛坦克。只有飛機方面,蘇聯紅軍略勝300餘架。況且當時的蘇聯紅軍武器,在技術和質量上都遜於德軍。可見蘇聯紅軍對德大規模進攻確實有些實力不足。蘇聯紅軍部隊的人員素質也相形見絀,直到1944年,蘇聯紅軍還要以犧牲6個人為代價消滅1名德兵。
援軍方面,蘇聯紅軍固然可以從遠東調兵譴將,但德軍更可以從北方、南方兩集團軍群、西線的大量守備軍、國內駐防軍和法西斯盟邦處蒐集大量實力。***莫斯科戰役末期,德軍從西線調來的12個師又2個旅對抵擋反攻起了不少作用。當時希特勒還曾下令將因汽車報廢而無所事事的司機們編成戰鬥部隊、裁減後方機關並由戰俘替換德國工人。1942年中期,德國又從其盟邦處蒐集了52個師的炮灰***
從巨集觀的全域性上看,德國人在莫斯科戰役後仍擁有佔蘇聯總人口45%,工業總產量33%和耕地面積的47%的廣大土地。當時蘇聯的牲畜頭數也減少了一半。蘇聯的軍工生產更是在1942年才恢復戰前水平。親德的日本人***1942年前期,他們一直壓著美國打***和土耳其人牽制著不少蘇聯紅軍部隊。隆美爾從南面攻過來的危險也不得不讓蘇聯人防備。***1942年他曾創造過這種情況***
而德國方面,當時英國的威脅可以忽略不記***這一點丘吉爾曾多次承認***,美國人剛剛參戰,而且歐洲最富饒的地區幾乎都在希特勒掌握之下,在1941和1942年,論國土和人口蘇聯也不佔上風。反之,1942年,希特勒的土地卻達到了巔峰。所以,從戰爭全域性上看,德國仍佔上風***雖然失敗的種子已在成長,但還沒有長成大樹***交戰雙方至少是勢均力敵。
回到指揮藝術層面。朱可夫在10月接任蘇聯紅軍西面方軍司令之後,蘇聯紅軍防禦戰術大為轉變。不斷完善縱深梯次配置的防禦體系,加強對空和對坦克防禦,重視戰略預備隊的組建和適時集中使用,組織炮兵進攻,及各軍兵種和游擊隊的協同. 坦克作為火力支援,佈置在縱深防禦體系裡,不再進行反突擊。於是,德軍指揮官的老一套自然失靈,造成失利。但這畢竟是朱可夫尚未成型的思想,而且身經百戰的德軍軍官也決非等閒之輩。在戰役末期,德軍可說已有了一些適應之法。
莫斯科保衛戰德軍失敗的原因
閃電戰顧名思義就是集中火力快速打擊的戰術,其實是忽略掉了後方物資補給和持久力的,它對各項條件的要求都是很苛刻的。在波蘭法國等氣候條件良好的地方,出其不意搞一次火力充沛的突襲,成功的機率自然是很大的。可蘇聯不一樣。正處於冰雪極惡天氣中的莫斯科,道路狀況惡劣,偏偏又面積廣戰線長,後勤保障中的嚴重缺陷暴露無遺,甚至連坦克需要的零部件都運輸不到位。士兵們食物和彈藥的補給都不能保障,還談什麼作戰呢?在這樣極端惡劣的環境裡,處於防禦地位的蘇軍優勢反而愈加明顯。德軍在前幾次成功中獲取的自負終於被擊潰了。
撇開這些外在環境的影響不談,德軍作為侵略軍本身就代表著不正義的一方,而一場戰爭的正義性與否同軍隊的士氣是有很大關聯的。蘇聯的士兵和民眾,對侵略者的情感是相當激憤的。莫斯科保衛戰幾乎是一場全民戰爭,普通人民都被動員參與到軍事防禦線的建築中。這樣一場既沒有地域優勢又沒有立場優勢的戰爭,莫斯科保衛戰德軍失敗原因也就顯而易見了。
莫斯科保衛戰的戰爭背景
整體情況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與其盟友入侵蘇聯,使蘇聯及蘇聯紅軍領導層大吃一驚。德軍以閃電戰戰術快速深入蘇聯領土。裝甲部隊以鉗形方式推進,先孤立然後徹底摧毀蘇聯紅軍。德軍北方集團軍群向列寧格勒推進,南方集團軍群則征服烏克蘭和高加索高地,而中央集團軍群則向莫斯科進發。蘇聯紅軍的防線很快便崩潰,死傷枕藉。1941年8月上旬,德軍攻佔斯摩稜斯克,是通往莫斯科路上一個重要據點,但斯摩稜斯克的戰鬥阻礙了德軍的攻勢直到9月中旬,有效地瓦解了閃電戰的戰術。其後,古德里安的裝甲部隊到達莫斯科外圍,但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命令他轉向南方去支援龍德施泰特指揮的南方集團軍群對烏克蘭首府基輔的攻擊。
德軍方面
9月,德軍在攻佔白俄羅斯的首府斯摩稜斯克和烏克蘭的基輔後,集中兵力向蘇聯首都莫斯科發動進攻。
首先,把北方,南方集團軍群的部分兵力集中到中央集團軍群。***北方集團軍群在列寧格勒的攻勢被遏制,始終無法突破蘇軍在列寧格勒接近地的防禦,故將集團軍群配屬的大部分裝甲師和摩托化師調往莫斯科方向。***
“颱風”作戰的計劃,主要由德軍最高統帥部和包克的中央集團軍群協商制定,各項計劃都由希特勒審定批准。德國情報機關對於莫斯科正前方部署的蘇聯紅軍部隊的判斷,準確性很高,但仍有不完善之處。它認為蘇聯紅軍的戰鬥序列是:在前方部署的是鐵木辛哥的西方方面軍的七個集團軍,在它的南面是葉廖緬科的布良斯克方面軍的兩個集團軍。對後方的蘇聯紅軍部隊情況則一無所知。西方方面軍的兵力估計為七十到一百個師,結果證明與實際兵力相差無幾。首都莫斯科方向上匆忙建立起來的防線從空中是很容易查明的。
博克的任務是,在攻打莫斯科之前首先殲滅當面蘇聯軍隊。德軍計劃的基本內容是,以斯摩稜斯克-莫斯科這條線在中央做為基準線兵分兩路進行鉗形包圍,兩軍將在蘇聯紅軍後方約八十英里的維亞茲馬會合。
蘇軍方面
自7月起,蘇聯政府徵用民工在莫斯科以西兩道防線上急如星火地構築工事。民工中有四分之三以上是婦女。前一道防線稱做維亞茲馬防線。它的最北端在奧斯塔什科夫以東約三十英里處,據瓦爾代山不遠,中間穿過維亞茲馬以西地區,最南端在基洛夫以南,全長二百餘英里。後一道防線叫莫日艾斯克防線,在莫斯科以西約八十英里,自沃洛科拉姆斯克至提赫文,長約一百六十英里。此外,在莫斯科以西還有四道弧形防線。
同時,蘇聯從中亞,遠東抽調兵力保衛莫斯科。***由於確切情報得知日本在遠東地區認定的主要對手是美國而不是蘇聯,所以蘇聯方面朱可夫元帥從遠東地區調集大量部隊鞏固首都莫斯科的防禦***
另外,蘇聯還使用坦克伏擊戰,這是由卡圖科夫首次提出的,主要在姆岑斯克附近進行的。實時證明坦克伏擊戰還是很有用的,卡圖科夫為鞏固圖拉防線贏得了時間,並削弱了古德里安對莫斯科南部的攻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