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濮之戰楚國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城濮之戰發生在公元前632年,春秋時期,由於晉文公與楚成王為爭奪中原霸權而引發的一場大規模的戰役。以楚國的戰敗告終,那麼這是因為什麼原因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城濮之戰楚國失敗的原因,希望大家喜歡!

  城濮之戰楚國失敗的原因

  在瞭解城濮之戰之前,我們要先了解一個退避三舍這個成語的典故。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城濮之戰正是晉文公重耳兌現了他退避三舍承諾的一場戰役,但是儘管如此,楚成王還是輸了,不由讓人對這場戰役產生好奇。為什麼晉國退避三舍,楚國卻還是在城濮之戰中戰敗了呢?

  城濮之戰在《孫子兵法》中有提到過,並且被認為是春秋時期的重要戰役之一,為什麼這場戰役這麼重要呢,因為這場戰役決定了晉文公的霸權地位。

  公元前632年四月初四,楚軍與晉軍在城濮交戰,這場戰役發生在宋楚泓水之戰以後。如果說宋襄公是因為“仁義”而沒有攔住楚軍的攻勢,那麼晉文公卻用自己的守信遏制了楚國的北進勢頭,穩定了中原局勢,奠定了晉國的霸主地位,是春秋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一場戰爭。

  泓水之戰時究其原由,我們可以發現楚國其實勢力強大、兵強馬壯,突破宋國的攔截之後一路北上,勢如破竹。原本宋國出手攔截楚國的北上也是因為晉秦兩國內亂,但是重耳回國之後整頓內務,發展經濟,提高軍隊實力,政權坐穩了之後便開始著手對外了。晉國聯絡齊、秦以抗楚。晉楚都想爭奪霸權地位,爭鋒相對在所難免。

  在這裡就可以看出楚成王此人的性格了。城濮之戰之前,楚成王角色雙方實力對比出現一些變故,而且楚軍根據地太遠,戰線被拉長,恐後方遭秦國偷襲。但是楚軍將領子玉不聽王命,堅決不撤。按說將領不聽王命,楚成王不說大怒也會對試圖阻止將領吧。

  但是楚成王沒有,非但沒有,反而抱著僥倖取勝的心理,給子玉補充了兵力。但是要說楚成王有要一戰的想法卻也不盡然,他給將領補充的兵力十分少。

  不管楚成王是怎麼想的,子玉這頭已經為了要與晉決戰而找藉口了。子玉提出提出晉要曹、衛復國才解宋圍的要求,晉文公便將計就計,私下答應了,但是要求曹、衛兩國必須與楚斷交,同時扣留了楚國使者,以此激怒了子玉。

  子玉果然中計,放棄圍宋直指晉軍。這時候晉文公下令全軍退避三舍,聲稱兌現當年流亡楚國時所作的承諾。這一舉動,非但可以避開楚軍的鋒芒,還以十分光風霽月的形象拉攏了齊、秦的軍隊。晉軍這一退,子玉為人剛愎自用,自大的認為晉軍是畏懼他們了,率軍直上追到了城濮。楚軍孤軍深入,遭到晉軍猛攻,楚軍右翼被擊潰,子玉還不知後撤,晉軍誘敵深入,楚軍左翼被砍斷,楚軍大勢已去,子玉這才慌忙收兵回楚。

  這一戰打得十分慘烈,楚軍大敗。而戰後,晉文公則一躍成為中原霸主。城濮之戰,晉軍直接打退楚國,要知道當時連齊宋都城都被楚軍勢力入侵,魯、衛、鄭、陳、蔡等小國都已投降了楚人。城濮一戰,楚軍直接退出了中原。中原各地迴歸到晉國的領導之中,之後晉國又會盟諸侯,成為由周天子承認的霸權之國。

  城濮之戰原文及翻譯介紹

  城濮之戰的原文是出自於《左傳—城濮之戰》,描寫了城濮之戰交戰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內容詳盡、手法簡練,非常客觀地記錄了這一場戰爭。

  首先,交代了事情的起因,楚國實力不斷膨脹,與陳、蔡、鄭、許等國進行會合,自稱為王,但是晉、宋等國不贊同楚國的做法,拒絕與眾國進行會合。於是,楚國召集其他國家準備對宋國進行討伐。

  其次,寫了事情的經過,宋國被眾多楚軍和其他諸侯國的兵隊所圍攻,宋國選擇向晉國請求幫助。晉國認為這是一個稱霸中原的好機會,於是答應援救宋國。在援救的過程中,晉國先是通過攻打楚國的附庸國來誘導楚國來進行相救,但是這個辦法行不通。晉國又想出了一個讓楚國與同盟國秦、齊產生矛盾的計策,順勢讓秦、齊與晉國進行結盟來增強晉國的實力。這個計策非常奏效,楚國不得已將軍隊撤出了宋國的都城。但其中楚國的主將子玉非常不服氣,請求楚成王答應他出兵消滅晉軍,楚成王答應了他的請求。子玉先與晉國進行談判,但是晉國沒有按照他的要求去做,還把楚國的使者進行關押,導致子玉憤怒之極。子玉追晉軍到達城濮之地,派人前去向晉國發起挑戰。晉文公接受了子玉的請求,在城濮進行了一場聲勢巨集大的戰役。晉軍針對楚軍的弱點進行進攻,導致楚國失去了左右兵力,最終楚軍選擇了撤兵逃跑。

  最後,介紹了事情的結果,結果就是以晉軍的勝利而宣告戰爭的結束。晉文公還被周襄王命為侯伯,實現了稱霸中原的目標。

  晉、楚兩國的城濮之戰性質是什麼

  城濮之戰是戰國時期,奴隸制國家之間的爭霸戰爭,最終以晉國勝利而告終,晉文公從此當上了中原地區的霸主,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俗話說“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在軍事上也有“先發制人”的策略,意思都是主張要掌握戰爭的主動權。但是,事實上並不是所有的戰爭都是要運用“先發制人”這種戰術的,歷史上也有“後發制人”的軍事策略,這種策略主要是積極進行防禦,在掌握敵方的基本情況後以反攻為主要的作戰策略,它常常運用在較弱的一方對抗較強的敵方時來制勝的法寶。春秋時期的城濮之戰就是典型的例子之一。

  城濮之戰中晉國本來是處於弱勢的一方,晉軍的實力完全不能跟楚國的大軍相比,但是晉文王認真聽取大臣們的意見,在救援宋國的時候採取了先佔領楚國附庸國的策略,讓楚國有所動搖。再後來,利用計謀讓齊、秦與楚國產生矛盾,選擇跟晉國進行結盟,來增加晉國的實力。這樣一來,晉國的軍事力量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楚國也會因此有所顧慮。

  之後,在與楚國主將子玉對戰的時候,主動“退避三舍”,避開楚軍的鋒芒,選擇在城濮進行交戰,那時候齊、秦、宋的軍隊也陸續到達了城濮與晉軍進行了會合。在作戰的過程中,晉軍針對楚軍的軍隊佈局的情況,伺機而動,右採用“示形動敵”的作戰方式誘敵出擊,結果使得楚軍完全陷入重圍,失去了反抗的機會。最終以晉軍獲得決定性勝利而宣佈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