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醫四季養生知識

  人類生活在大自然中,自然界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條件,自然條件***氣候、地理、植被、氣溫等***的變化,必然引起人體的反應。如果自然條件的變化超出了人體正常生理調節所能耐受的限度,人與自然的統一關係就遭到破壞,因而發生某些病痛。因此順應天地之變化,善養自身之體魄也變得很重要了。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中醫四季養生知識,希望對你有用!

  中醫四季養生

  一、春季養生

  春天氣機升發,植物都長出了嫩芽,此時人也一樣,氣血經肝氣的疏調漸走於外,對於體質較差的人,特別是老人和小孩,因肝血外行而使肝血不足,因而容易出現春困,春天可服一些補養肝血、疏調氣機的中藥,如生地、白芍、當歸、枸杞、柴胡、麥芽等中藥組成的方劑。

  另一方面,由於春天氣溫漸熱,肝當歸、枸杞、柴胡、麥芽等中藥組成的方劑氣升發,肝開竅天目又主藏血,所以春天還易患一此一與肝氣有關的疾病,如:俗稱“紅眼病”的急性卡他性結膜炎等,由於血熱所致的溼疹、牛皮癬在這個時候也常常發作加重。

  二、夏季養生

  夏天陽熱已盛,萬物繁茂。中醫醫認為夏天內應於心,心主血脈,其液為汗。夏天我們的氣血都走到了體表,毛孔開張,因而汗出較多,以利暑熱的排出,若所愛在外。這時千萬不可過於貪圖涼快,使毛孔閉塞,汗液不暢,暑熱內閉不能外洩,輕則感冒不適,重則暑熱內迫心包,致神昏譫語。

  夏天開空調溫度最好保持在26-28度為好,以不熱為度,並且不要長時間呆在空調房中。要保持情結的平穩,不要使情志過激,以保持心神的飽滿。如果暑熱過盛,汗出過多,容易損傷心氣,導致胸悶,心慌等心氣不足症狀。可服用生脈飲,方用人蔘、麥冬、五味子。人蔘補養心氣、麥冬清心養陰、可服用生脈飲,五味子固攝心氣,以益氣養心,生津止渴。亦可用黃芪、生石膏為方,黃芪補氣昇陽,氣昇陽,生石膏清熱解暑生津。以補氣清暑。夏天一定要多喝水,及時補充鹽分,特別是老年人一定要做到這點。

  三、秋季養生

  秋天,五行屬金,對應的人體器官是肺,應該多吃”水果等酸性食物。水果等酸性食物。秋天,自然界景象因萬物成熟而平定收斂。此時,天高風急,地氣清肅,宜「早睡早起」,收斂陽氣,以使意志安寧清淨,收神氣斂,同時秋季主收,要收斂自己的神氣,藉以緩和秋天肅殺之氣對人體的不利影響。秋高氣爽,溼氣減少,氣候變燥。樹木因此枯黃落葉,保持津液養護自身。此時適宜吃些養陰潤燥、滋陰潤肺的食物。

  老年人津液不足,容易出現肺燥傷津、口鼻乾燥、面板乾燥等表現,應在飲食方面進行調節,多食用滋潤的食物,多喝粥,如百合粥、杏仁粥、貝母粥等。吃點秋梨膏,秋梨貝母粥等。梨可生津止渴,梨得秋氣最重,入肺經有,潤肺、止咳的作用,它可以有助於你氣血從外面向裡面走。

  四、冬季養生

  冬季草木凋零,水寒成冰,大地龜裂,樹木已成枯枝,許多動物也已入穴冬眠,不見陽光。人地此時也順應天地閉藏之勢,早睡晚起,待日出而活動。在精神上,安靜自若。中醫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在冬季這個藏的季節,我們可順勢而為,適當地補養腎精,女性可服用一些補腎養血之品,如阿膠、當歸、枸杞、核桃仁等等,特別是到了更年期的婦女,在冬季更要重視補養腎精。男性腎氣弱者,冬季可服鹿茸、枸杞、核桃仁、龜板等,也可服用一些成藥,常見的有桂附地黃六味地黃丸等。

  冬天也可以多吃點羊肉,本草綱目記載,羊肉有益精氣、療丸、六味地黃丸等虛勞、補肺腎氣、養心肺、解熱毒、潤面板之效。唐人虛詵所著的《本草食療》中,更記載著「凡味與羊肉同煮,皆可補也。」羊肉富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及鈣、鐵、磷等多種營養物質,是營養價值很高的食材,對於患肺結核、咳嗽、氣管炎、哮喘、貧血的人,特別具有益處。向大家推薦羊肉羅卜湯,其中羊肉溫補,蘿蔔健脾理氣,合用則補而不膩、補而不滯。但同時提醒大家,補養腎精的藥雖好、羊肉雖然好吃,但也不是百無禁忌,如:感冒、扁桃腺發炎或內有宿熱者忌服。此外.羊肉性偏溫熱,因此火熱亢盛,如:牙痛、咽痛、便祕、痰黃、尿痛;或溼熱內蘊,如:腹瀉黏稠腥臭、痢疾、小便不暢等諸症均忌用。

  四季養生之“春”養生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春三月”是從立春日起至立夏前一日期間,三個月共九十天,其中包括兩個節,六個氣。“發陳”的意思是春季陽氣生髮,萬物復甦,植物萌生的大自然景象。“發陳”包含兩層意思,一是養精蓄銳後的好東西到春天發出來,所謂“冬季進補,開春打虎”;另外一層意思是指多年的舊病到春天也會復發,因此春天是很多疾病暴發的季節。“冬不藏精,春必病溫”,春天很容易出現溫熱性的感冒,而非“傷寒”,主要的症狀是咳嗽、咽喉紅腫熱痛,甚至出血,心率加快,最後高熱、昏迷、抽搐。此種“發陳”,也稱為“伏氣溫病”。“披髮緩形”指披散開頭髮,解開衣帶,舒緩形體。“以使志生”指在春天,應該順應天地的變化,鼓勵自己多做計劃。也可以解釋為使自己的情志舒暢調達。“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是指調攝人的精神情志,猶如保護萬物的生機,不可濫行殺伐,要多施與,少斂奪,多獎勵,少懲罰,向大自然施以愛心。“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這就是養生髮之氣的應當遵循的規律,如果違反此規律,“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春對應木,木對應肝,因此在春天做了違背自然之道的事情,就會傷害到肝;木生火,火生土,意即在春天如果陽氣升發不足,到了夏天陽氣不足,身體提供在這個季節生長的能量和氣血就不夠。

  春季要如何養生呢?一是春季養生應從肝入,因為春季對應的是肝。《黃帝內經》雲: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肝主疏洩,肝氣喜疏洩調達,勿抑壓其疏達,故而應疏肝調肝。很多肝火、肝氣過旺的人,到春天,就會出現莫名的煩躁、易怒,這是舊病發作的症狀,臨床上,可以通過清洩肝火來改善症狀。肝主情志,肝異常會影響人的情緒;反之,心情的好壞也會影響到肝。所以,保持良好情緒是養肝的好方法。二是春季養生應養陽,《內經》中提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一順應四時養生的重要原則。陽氣不足是亞健康狀態的原因之一,故扶陽理論常用於亞健康狀態的調攝,其順時養生的觀點為中醫時間醫學之典範,體現了“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扶陽理論認為,陽主陰從,陽氣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如果春季失於調攝,生長之氣不足就會在夏季發生寒性病變。

  那麼作為現代人,我們應如何構建春季養生框架呢?一是養成生活好習慣,即“夜臥早起”。現代人習慣加班熬夜,人為增加了光照時間,所以很多人都是發散太過而收斂不足,所以對於這類病人在春季可以飲用烏梅湯,以收斂陽氣。除了藥物治療,最重要的是要平時要早睡早起,應在23時之前睡,因為肝的解毒功能是在23時到凌晨3時運作。二是我們應該科學飲食。春夏秋冬,輪番更替。隨著季節的變化,人們的飲食也應進行相應調整,只有科學飲食,才能身體健康,益壽延年。元代宮廷御醫忽思慧對此作了進一步的科學發揮,他在《飲膳正要》中,專設“四時所宜”一節,對什麼季節宜食何物、宜禁何物作了明確的論述,如“春氣溫,宜食麥以涼之……夏氣熱,宜食菽以寒之……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其中一些觀點至今還被人們所採用。這裡的講的“春氣溫,宜食麥以涼之”是針對春季易出現溫熱性的感冒提出的,並不是說要吃的特別寒涼。反而應吃些辛散升發的食物,例如韭菜、薺菜、竹筍等。肝五化主生,五色主青,養肝最宜食用具有生髮特性的青色食品,例如黃豆芽、綠豆芽、香菜、萵筍、香椿等。肝木克脾土,唐代醫家孫思邈說:“春日宜省酸***酸入肝***,增甘***甘入脾***,以養脾氣”。故而應該吃些酸甜的水果,例如獼猴桃、蘋果、木瓜等。肝臟怕肥胖,因為肝臟脂肪多了易發生肝纖維化,繼而發展為肝硬化等疾病,所以要避免多吃油膩的食物。三是適當地運動。晨起提倡伸懶腰。之所以提倡晨起宜伸懶腰,是因為經過一夜睡眠後,人體鬆軟懈怠,氣血周流緩慢,故方醒之時,總覺懶散而無力,此時若四肢舒展,伸腰展腹,則有吐故納新、行氣活血、通暢經絡關節、振奮精神的作用,可以解乏、醒神。春季屬肝木,主升發,伸懶腰剛好適用。祖國醫學認為:“人臥血歸於肝”“人動則血流於諸經”,伸懶腰可以加快血液迴圈和醒神。早晨太陽剛剛出來,陽氣始生,此屬少陽,主動,傳統醫學重視天人一體觀,故早晨運動恰逢其時。春季運動需要多做戶外運動,例如爬山踏青、跑步等。

  綜上所述,春季養生應從養肝和扶陽入手,首先應養成好的生活習慣,其次應科學飲食,最後再適當地運動。春季是一年之首,所以做好春季養生很重要,春季人們應舒緩心情,放飛自我。《黃帝內經》認為,無論宇宙自然還是人體活動的變化都有相同的規律,掌握了這個源於自然的變化規律,便可趨利避害,防病養生。所以做好四時養生對預防疾病和強身健體至關重要,人們應當順應四季的變化做好養生調護,始終把握四季休養生息的法度,來達到頤養天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