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詩人艾略特

  托馬斯·斯特爾那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年9月26日-1965年1月4日***原籍美國,後加入英國國籍。是後期象徵主義文學最大的代表,也是西方現代主義文學最有影響的詩人和評論家。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

  人物出身

  艾略特1888年9月26日出生於密蘇里州的聖路易斯,他的家境十分優越,父親是公司總裁,母親原是教師,後成為一名志願者積極參與社會工作。艾略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母親與五個姐姐的過分照顧並沒有使艾略特的童年擁有雙份快樂,實際情況正好相反。十六歲之前,艾略特在聖路易斯的史密斯學院學習。

  求學經歷

  托馬斯·斯特爾那斯·艾略特1905年的秋天,艾略特進入哈佛大學,他的新生生涯過得非常舒適,所加入的幾個社團當中有一個是文學方面的“書章”***the literary signet***。受一些教授的影響,艾略特開始關注起歐文***Irving Babbitt***的醒世格言及桑塔亞納***George Santayana***的懷疑論,對他影響最深的是塞門茲***Arthur Symons***的書《文學中的象徵主義運動》。由於艾略特起初所擇課程過於分散而使自己變得手忙腳亂,但最後憑其毅力終於獲得了比較文學的學士學位以及英國文學的碩士學位。

  1910年,艾略特離開美國,前往巴黎的梭爾邦大學***the Sorbonne***,在那裡,各種藝術領域的前衛思想、學術圍繞著他,在法蘭西學院聆聽了伯格森***Henri Bergson***的哲學課後,艾略特一下子就被迷住了,這使得他重歸被當時譽為哲學的黃金時代的哈佛修讀哲學博士學位。1914年,艾略特前往歐洲旅行,那個時候,他在哈佛的大部分哲學老師已經將他視作一個未來的同事。艾略特打算於同年秋進入牛津大學的默頓學院學習,同行的有布拉利德***F.H.Bradley***的同事及後續者約阿欣***Harold Joachim***。由於戰爭迫近,艾略特提前了去英國的旅程,於同年的8月到達倫敦,同行的美國詩人艾肯***Aiken***將艾略特的詩稿送給著名詩人龐德***Ezra Pound***,9月,艾略特與龐德初次見面,從此,兩人在新古典主義詩歌的創作活動中緊緊的聯絡在一起。在龐德的幫助下,許多雜誌刊登了艾略特的詩作,其中最顯著的一首是於1915年發表的《J.阿爾弗雷德·普魯弗洛克的情歌》。這首詩模仿了法國象徵派詩人儒爾·拉夫格的風格,具有很濃的諷刺意味,刻畫了當時社會背景下的人對於愛情對於生活的複雜心理。

  成立家庭

  托馬斯·斯特爾那斯·艾略特1915年初,在一個同學的介紹下,艾略特認識了舞蹈家薇薇安***Vivien Haigh-Wood***,他迅速的被迷住了,兩人於當年的六月結婚。艾略特的父母對此感到震驚,當他們知道了薇薇安的一長串感情史及精神病史後更是深深的擔憂,這場婚姻使整個家庭瀕於破裂,但也無可置疑的開創了艾略特的英國生活。

  婚後的生活並非一帆風順,為了要應付開支,艾略特承受著繁重的工作量,他在一所學校擔任講師,又擔任一本先鋒雜誌《自我主義者》***the Egoist***的助理編輯。1916年4月,艾略特完成博士論文,但由於他拒絕回國而失去了學位。1917年春天,一位朋友為艾略特提供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在羅易德銀行***Lloyd`s Bank***擔任評估員。這份工作使艾略特有時間和精力繼續他的詩歌創作,這一年,他第一本書《普魯弗洛克及其他》的出版給了他很大的動力。這本書由《自我主義者》雜誌印行,由龐德夫婦匿名出資。這本書為艾略特奠定了他詩人的地位,接著,1922年《荒原》出版,這部作品被評論界看作是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一部詩作,而艾略特本人的名氣也高漲的近似神話,這部作品被認為是英美現代詩歌的里程碑。

  1927年,艾略特加入了英籍。1930年以後的三十年裡,艾略特成為了英國文壇上最卓越的詩人及評論家。由於與妻子的性格差異巨大,艾略特的第一次婚姻註定是一個失敗,薇薇安因為精神上的原因住進了療養院。1933年,身心疲憊的艾略特與妻子正式分居。1956年,艾略特娶了第二任妻子弗嵐切***Valerie Fletcher***,這場婚姻十分幸福。

  人物逝世

  1965年1月4日,艾略特於倫敦的家中逝世。艾略特逝世後,家人遵照他的遺言進行火化。在教堂裡,他的牌位上寫著:請記住托馬斯·斯特爾那斯·艾略特,一位詩人。上面還寫著他的生死年月,以及另外兩句話:“我的開始就是我的結束,我的結束就是我的開始。”

  人物評價

  1964年9月14日,托馬斯·斯特爾那斯·艾略特榮獲美國總統自由勳章,頒獎詞說:“他是一位詩人和批評家,融匯了智力與想象、傳統與創新,在一個變革時代,他為世界帶來了新的可能性。”

  美國文學批評家哈羅德·布羅姆說:“你也許跟艾略特的評論搏鬥了很久,但仍然終生迷戀他最好的詩作。《荒原》和《阿爾弗雷德·普羅弗洛克的情歌》、《一個哭泣的年輕姑娘》、《空心人》、《三聖人的旅程》等,艾略特最不朽的詩作的名單上,也許還可以再加上《小老頭》和《小吉丁》。但剛才列舉的5首詩是他詩歌創作最重要的成就。”

  羅傑·金博爾說:“艾略特之所以值得注意,不是因為我們今天不贊同他對女性、猶太人、教育或宗教的態度,而首先是因為他寫的能引起人們共鳴、好奇的詩。”艾略特能以罕見的激情和信念鼓舞所有他接觸到的東西,他用他的詩歌和評論討論重大問題。讀艾略特的著作能培養嚴肅的態度,但並不是說艾略特總是很陰鬱。他也寫過一些戲謔的作品,如《老負鼠的群貓英雄譜》。讀艾略特的作品會讓人感到強烈的活力和漂浮感,這是因為艾略特不停地去發現,因為他渴望把握現實。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艾略特的地位受到嚴重挑戰。在英國,菲利普·拉金等年輕一代詩人把現代派詩歌當作不愉快的插曲,試圖在詩界重新確立托馬斯·哈代的傳統;在美國,那些迷戀愛默生“內在的聲音”的詩人與批評家覺得艾略特背離了美國精神。但是艾略特對當代英語詩歌寫作的影響不可磨滅。英國廣播公司***BBC***2009年組織了一次網上投票,請廣大聽眾和觀眾推舉“全國喜愛的詩人”***不包括莎士比亞***,獲得這一稱號的是現代派主將托馬斯·斯特爾那斯·艾略特。網上調查的資料並不能決定一位詩人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但是這一結果畢竟說明,艾略特已經完全為普通的詩歌愛好者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