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專業碩士論文範文發表

  傳播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具有實踐性、交叉性,加之社會對傳播學人才多樣化需要的客觀要求,各高校都十分重視對傳播學複合型人才的培養。下文是小編給大家整理收集的關於傳播學專業論文範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傳播學專業論文範文篇1

  淺析傳播學視域下電視晚會的儀式傳播

  一、視聽層面

  ***一***鏡頭語言

  近年來,儀式性晚會繁榮發展,它的鏡頭表達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模式。在文藝表演時,則多采用全景甚至遠景的拍攝方式,如,孫悅唱《記憶中的歌》時,舞臺上出現了幾十位身著淡藍服裝的少女,舞臺佈景華麗,鏡頭多是從遠景拍攝,充分表現了整個場面的巨集大。在其他歌舞中也較多運用全景或遠景的景別呈現方式,同時在拍攝高度上俯拍角度也運用較多。俯拍和全景、遠景鏡頭的拍攝,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對個體形象的呈現,在整個晚會中淡化了個體的地位和力量,更加突出晚會的整體性和參與性,營造出莊嚴、巨集大的儀式氣氛。

  ***二***舞臺美術設計和高科技的應用

  舞臺美術是電視晚會儀式中最為直接和直觀的儀式符號,尤其帶有象徵性。它一般包括佈景、色彩、燈光、化妝、服裝、道具等,舞臺美術所包含的這些元素往往具有符號性的作用和意義。歷年的國慶晚會都以國旗為主題,國旗是一個國家的象徵,具有最高的神聖性和不可侵犯性,也最能讓人感受到溫暖和力量,晚會在置景和具體節目的創作中也對這一元素充分利用;參加晚會儀式的演員的服飾或者是喜慶、鮮亮或者是潔白、神聖的顏色,道具也採用具有特殊含義的事物,比如,大大的潔白的和平鴿羽毛;晚會中,升降舞臺、長長的T型舞臺和階梯舞臺的運用,更是增加了晚會儀式的神聖感。

  隨著電視節目製作技術的不斷成熟和發展,每臺晚會的舉辦都採用最新的高科技元素。這種以雄厚的財力和技術打造的晚會舞臺的視覺享受,不僅具有市場意義,而且更能彰顯一個國家的崛起和民族前進的步伐。在歌舞者表演的時候,在主持人解說的時候,舞臺LED大螢幕上顯示著或溫情、或氣勢磅礴、或能喚起人們共同情感和記憶的畫面,在充分製造美感的同時,也營造著情感氛圍。

  ***三***主持人情感化、審美化的語言

  在現代電視晚會儀式中,主持人的角色也發生了轉變。他們不再是用客觀的、中立的態度對資訊進行傳送,而是在電視媒介儀式中擔任大祭司的職責,充當意見領袖的職責,向觀眾傳達神聖的儀式意義。在儀式性電視晚會中,主持人主要運用語言和聲音來完成自己的職責。語言和聲音具有一種構造現實環境、營造現場氣氛的功能,不同的語言具有不同的含義,聲音的高低急緩都能產生不一樣的效果。主持人對聲音的運用主要作用在於營造相應的儀式氣氛。在國慶晚會這場集體慶典儀式中,主持人的聲音是高亢的、歡快的、激動感人的,營造的氣氛是喜慶的、凝聚團結、振奮人心、滿懷自豪的。“五星紅旗、祖國、母親”在這裡成為中華文化的代言,在主持人抑揚頓挫、張弛有度的聲音中,晚會的儀式意義逐漸彰顯出來。

  ***四***歌曲、音響、背景音樂

  音樂是一種心靈的交流,能夠迸發出震撼人心的力量,能夠填補畫面無法表達的情感空白。在媒介儀式中,音樂是儀式表達的主要元素之一。晚會中演奏的音樂,可以藉助音樂形式傳達、傳遞某種觀念或意緒,喚起觀眾的民族的認同感和向心力。晚會利用節目中的奏樂、歌詩和舞蹈,通過共同的音樂體驗,製造出儀式的氛圍,喚起人們的心靈共鳴,在溝通的基礎上,實現情感凝聚,步入秩序和諧的理想狀態。例如,在“五星紅旗我為你驕傲”———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2週年專題文藝晚會中,蔣大為一首《最美的歌兒唱給媽媽》,唱出了祖國兒女對母親生日衷心祝福的心聲。毛寧一首《綠葉對根的情意》,唱出了旅居海外的遊子心向祖國的赤誠愛國之情。

  二、敘事層面

  ***一***符號化的儀式主題

  在電視媒介儀式中,電視通過對儀式中要頌揚的價值的象徵符號的選擇,直接來定義儀式。電視選擇特定的象徵符號,並提供給觀眾,讓觀眾按照自己預先的設想對儀式的屬性進行確認。縱觀歷年的中央電視臺國慶晚會,“五星紅旗”和“祖國”是其永恆的主題。無論是晚會的名稱,每個小篇章的名稱,還是歌曲的選擇,主持人的話語,情節性節目的主題,無不透露著這兩個主題元素。具象、符號化的主題更有助於觀眾清晰、快速的認識和記憶。2011年中央電視臺國慶晚會以建黨90週年為背景,以“五星紅旗”為主題,由《繁榮頌》、《和諧頌》、《光榮頌》、《深情頌》四個篇章組成。

  晚會邀請了多個國旗故事的親歷者來到現場,有讓五星紅旗在國際賽場飄揚的體育健兒;利比亞撤僑事件的親歷者;次仁老阿媽,46年如一日讓五星紅旗一直飄蕩在西藏邊境線上;天安門廣場國旗之子,英武挺拔,堅定著對國旗的護衛。在晚會的最後,場上五星紅旗揮動,“五星紅旗你是我的驕傲,五星紅旗我為你自豪”的歌聲再度響起,這歌聲唱出了中華兒女對祖國母親的美好祝願。晚會中也設定了全體起立、升國旗的儀式場景。儀式感凝聚了觀眾的參與熱情和內心情感,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也成了晚會獨特的風景。通過五星紅旗這一實體符號,將晚會的主題具象化,也充分烘托了隆重、熱烈、神聖的晚會儀式氣氛。

  ***二***紀實性的儀式內容

  2011年中央電視臺“五星紅旗,我為你驕傲”國慶晚會,以五星紅旗作為貫穿節目的主線,圍繞升旗的故事賦予了中國日益走向強盛的深刻內涵。晚會用了相當數量的篇幅,選擇了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告訴了世人祖國、黨及其人民生死相依、血肉相連的深情厚誼,讓觀眾一再感受到晚會中的紀實美所產生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在長達110分鐘的晚會節目中,紀實性內容僅有8個,卻長達約52分鐘,全國各地各行各業代表分享與五星紅旗的不解情緣,分別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時間歸國的女高音歌唱家葉佩英、大山深處的張家界市姚峰屆村小學父子倆、利比亞撤僑的驚心動魄、邊境線上堅持升旗次數最多的百歲老阿媽、在澳門親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的濠江中學老校長杜嵐、開山島上的夫妻哨以及天安門國旗班的感人故事。

  現場對人物的訪談將情感漩渦的離心力進一步增強,觀眾通過主持人與嘉賓又一次進行了情感上的對話。儀式的精神效力是真實存在的,參加儀式的人都能直接感受到這種力量。這些真實的故事在情真意切的愛國歌曲的烘托下,進一步揭示了主題,使觀眾感受到了以五星紅旗為寓意的新中國在中華兒女心中沉甸甸的分量。正如董卿主持時說的:“就讓我們在飄揚的紅旗下,用一個個溫暖的故事去印染她的色彩。”

  ***三***民族傳統的節目元素

  儀式性電視晚會能夠聚集如此大範圍、大數量的群體,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因為晚會其中蘊涵的是祖國人民的共同信仰。人們飽含著期待和熱情準時收看電視晚會,積極地參與到儀式中,是因為他們有著共同的民族傳統和民族感情,有著共同的血脈和民族記憶,晚會的儀式中心就是群體共同的傳統和情感的象徵。

  有著傳統和民族特色的節目型別不僅豐富了晚會內容,更是晚會神聖儀式感建構必不可少的因素。每場中央電視臺國慶晚會都包含著大量的中國特色傳統型別的節目,例如,雜技表演、戲曲聯唱、腰鼓、民歌、詩朗誦等,而且每場晚會都有著必不可少的民族大聯歡。大家身著各民族的節日盛裝,用自己的民族語言唱著歌,跳著自己獨具特色的舞蹈,再配以燈光和舞臺置景技術,一場規模巨集大的、喜慶熱烈的民族大歡聚呈現給電視機前的觀眾,也帶動了人民內心的熱情。

  其實要實現儀式性電視晚會傳統化、民俗化的內涵,除了特有的節目型別之外,在舞臺設計和服裝造型中都可以體現。這就要求晚會舞美和服化工作人員要注重體現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元素,要抓住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而導播在鏡頭轉場的時候也可以多利用一些代表晚會主題的、能夠凸顯儀式內涵的民族元素,通過共同的文化傳統達到心理認同。

  三、結語

  電視晚會是一場現代化的聚集儀式,又是一臺融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為一體的具有傳統性、民族性特色的晚會,它將我們中華民族共同的記憶運用各種象徵手法向觀眾發出邀請,讓觀眾進入到儀式中來。通過觀看晚會儀式,觀眾實現了與同一文化下其他成員的交流,體驗久違的集體感情,緊緊凝聚在一起。

  傳播學專業論文範文篇2

  試論延參法師走紅的傳播學原理

  一、延參法師緣何走紅網路

  在延參法師走紅的一系列微博中,網路傳播的娛樂功能得到彰顯。網路傳播是大眾傳播的方式之一,拉斯韋爾曾提出:提供娛樂,藉助“娛樂”使整個社會獲得休息以保持活力,是大眾傳媒的功能之一;賴特則提出大眾傳播有實用性***工具***和消遣性***娛樂***兩種特性,適用於個人、組織、社會等各種層面。可見,無論是前者還是後者,都把“娛樂”或“消遣”列入了其中,認為娛樂是大眾傳播的一項重要功能。筆者認為:延參法師的微博能夠如此迅速地廣為傳播,是因為微博受眾中很多年輕人在試圖用自己的思維方式來顛覆老一輩的話語方式,而延參法師本身顛覆了傳統僧人的形象,成為其粉絲娛樂的一個“源頭”。

  延參法師標誌性的地方口音、顛覆傳統僧人形象的視訊傳播,本質上是一種娛樂精神,經網路傳播後,往往能吸引眼球,引起輿論的廣泛討論。另一方面,佛教傳入中國後,形成了森嚴的等級結構,在佛教文化及行為儀軌等各方面有諸多拘束與規範,在媒體露面的僧人表現出的話語方式往往是嚴肅、出世、和不苟言笑的。在修行方法上,傳統佛教尤其是小乘佛教主張脫離大眾、遠離社會的苦行,要求嚴格按照經典教義的規定出家修行,以自度為旨趣,以出世為目的,使得個人與社會、理想與現實、世間與出世間呈現出完全對立狀態。

  不得不說,延參法師的網路傳播行為,一反傳統佛教的這些行為標準,而網路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受眾習慣了多元化的文化,他們更傾向於在輕鬆、娛樂化、甚至反傳統的環境中接受資訊。傳統話語方式與網路受眾的話語方式不一致,勢必造成網路受眾對傳統話語方式進行反抗。

  另一方面,現在年輕人的外在壓力很大,會迫使他們找到一種最便捷、不同於傳統的話語方式進行釋放。而網際網路的雙向傳播和傳受互動等特點,使受眾在網際網路中回貼時可以不斷參與其中,或新增自己再次改動後的新句子,從而使延參法師顛覆傳統僧人形象的微博成為很多人進行語言娛樂的陣地。

  二、延參法師的“微訪談”為網民提供了一場“網路狂歡”

  2012年6月18日,新浪微博為延參法師發起了以新浪微博為平臺的“微訪談”。兩個小時內,網友共提出29967個問題,延參法師給出了138個回覆,平均每分鐘就回復1.2個問題,其言語睿智幽默,引人捧腹。得益於網路媒體上暢通的資訊與自由的言論制度,這一次的“微訪談”活動,延參法師在新浪微博上發動起一場充滿“禪機”話語的“狂歡”盛筵。

  比如:有微博粉絲問延參法師“挑大學應該聽自己的還是聽媽媽的話”,延參法師作答道“要聽媽媽的話,因為存摺在媽媽那裡”;而有人提問“大師一天刷牙幾次好”無厘頭式的問題,延參法師也一改出家人傳統的語氣,回覆“一天刷一次,一次刷24小時”這樣無厘頭式的對答。狂歡理論是俄國文藝理論家哲學家巴赫金於20世紀60年代所建立的重要文學理論。在《陀斯妥耶夫斯基詩學問題》中這一理論被首次提出,是巴赫金哲學體系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巴赫金認為,狂歡節創造了人類的“第二生活”,它意味著對等級森嚴的官方秩序的顛倒與推翻,從而使得平日裡受日常生活和等級制度約束的人們獲得人性上的釋放、實現內心情感的宣洩。

  微博作為一種“草根媒體”,其無等級、雙向化交流、去中心化的模式特點使得每個使用者都擁有自己的表達權利與自由,每個人既可以是資訊的接收者,也可以是資訊的釋出者。微博使用者獨立性高,釋出資訊便捷而自主,顛覆了現實社會中精英階層的話語權集中化。延參法師在微訪談中呈現出的平民大眾的形象和對話打破了等級、信仰、身份的界限,人們平等、無拘束地交流,對以往恭敬甚至認為神聖的佛教意見領袖和他的日常生活進行戲謔地解讀。

  在網路世界之外的現實世界中,人們不得不遵從身份差別、地位差異,有秩序的生活;而在網路傳播中——現實之外的“第二世界”當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打破了階級地位、身份年齡等界限,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對話平等,並按照一種快樂的原則去生活,即按照“狂歡節”的法則去生活。在這裡,網路傳播的娛樂屬性與狂歡的核心精神不謀而合。

  三、利用大眾傳播渠道助力微博傳播

  ***一***延參法師擁有較高的媒介素養

  筆者在整理延參法師微博的關鍵詞資料發現,延參法師一段時期內微博中出現最多的關鍵詞與當時的社會熱門話題緊密相關,例如:2012年9月延參法師微薄的關鍵詞為:活著、倫敦、2012、劉翔、釣魚島、風景、幸福等,均為當時的熱門搜尋關鍵字,可見延參法師對網路熱點的敏感度之高。另一方面,新浪微博呈現的個人資料顯示,延參法師的興趣領域主要有:電影、音樂、旅遊、80後、旅行、時尚、美食、攝影、媒體、演員、傳媒、網際網路、讀書、文學。

  這些領域都是微博較為活躍的關鍵詞領域,和生活息息相關,但和出家人的修行似乎並不搭界。筆者分析延參法師的微博,發現他從2010年9月開始就頻繁使用微博關鍵詞功能——他開始大量地用明星名字作為關鍵詞,然後加一段不知所云的話,例如:“#王力巨集#,單純地看待這塵世,自有一份安然。所有的一切都是虛幻的,自己的心境創造一切!”這表明,延參法師早期並不是“無意識”地在經營微博,而是積極地按照熱點詞彙在編寫微博,但卻不得其法。在《南方人物週刊》的專訪《延參法師:你要我說實話嗎》中,顯示出這個出家人出色的網路媒介素養:“他的iPad瀏覽器內,儲存著包括佛教線上、百度在內的幾個網頁。他在百度搜索框裡一遍遍寫上自己的名字,然後搭配各種關鍵詞搜尋。

  他甚至懂得幕後推手的運作,能看出是否有人利用網路推手將自己和粉絲“推”在一起。”[3]而中國經濟網在喬布斯去世後,更是刊載了一篇名為《喬布斯去世,新浪微博著名禪僧延參法師撰文追思》的網路文章,延參法師緊跟熱點的網路創作令人驚歎。另外,根據《新京報》的報道《延參法師:我最恨在網上潛水的人》,延參法師擁有自己的“媒介團隊”。他披露說自己“寺院裡100多個小師父都有微博,我們開會時商量***開微博***這事兒”。[4]延參法師的這些弟子和他在微博上進行的互動,沿襲了他娛樂的風格,頻頻引人關注。作為一位出家人,延參法師顯然不避世,甚至諳熟新媒體應用之道。

  ***二***網路其他媒體及傳統媒體的及時跟進

  延參法師在網路走紅以後,傳統媒體迅速跟入。筆者統計,延參法師走紅後跟進的大眾媒體有新華社、東方衛視、湖南衛視、江蘇衛視、《新京報》、《南方人物週刊》、《河北青年報》、《職場》等等,從新華社到地方媒體,延參法師成了媒體一擁而簇的採訪物件,從這些採訪報道中,我們可以看出延參法師本身對媒體的熟悉程度。

  根據《河北青年報》的採訪報道《延參法師為什麼這樣紅?》一文中披露,延參法師最初於2006年的建立自己的部落格,那時是由其徒弟將他的文章傳到網上。[5]在微博平臺上,儘管他釋出了1萬多條微博,但是他宣告自己不是微博控,文中稱“自己是於2010年才註冊的微博。當時,在上海開會看到有人發微博,他很好奇,回來就自己註冊了一個,有時頭腦中有一個靈感,就發到微博上了。”由此可見,延參法師對新媒體傳播方式有很大的熱情及敏感度。網路視訊方面,延參法師在土豆、酷6釋出視訊也從2007年便已開始。

  他本人有著自己認真經營的網路陣地。他是第一個與盛大文學簽約的僧人,作品在網路上連載。而56網專門為他打造了一款節目叫做《法眼看紅塵》,是一款訪談節目,不乏各種娛樂元素,甚至邀請他為偶像劇配音以搏取關注。而據《職場》雜誌一篇名為《延參法師:人生總有突如其來的回晃》的人物專訪披露,他用iPad,寫部落格,玩社交網路,與人們印象裡的傳統僧人形象截然不符,與之相伴的是一系列話題。巨大的點選量和轉載量讓延參法師驟然間紅遍各種媒體,視訊流傳開後,各大衛視、報刊雜誌、入口網站就邀約不斷。[6]此外,延參法師出書的速度之快令人稱奇。2012年6月1日,延參法師剛剛出版了新書《細語人生——幽幽禪河不盡燈》,9月1日,網路走紅的延參法師趁熱打鐵出版了《這個和尚有點萌》。

  在書中,延參法師與讀者分享了他和小徒弟在現實生活中的幽默對話。書中還有許多人物簡筆插畫,把延參法師親和以及備受追捧的“萌狀”表現得淋漓盡致。據延參法師新浪微博訊息,其作品《也無風雨也無晴》、《且看人間梅花開》等其他作品也陸續推出。2013年3月,延參法師又推出新作《繩命》、《浮雲》,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每次有新作推出,延參法師都會在微博以各種嵌入的方式發微博進行公佈,並有一些網站跟進訊息報道。

  綜上所述,延參法師最初走紅於網路,是因為他顛覆傳統的形象,娛樂化的傳播內容,不自覺地充當了一個網民發掘快樂的“源泉”,但其持續的走紅則與他本身深厚的媒介素養及個人努力是分不開的。網路傳播內容及手段日益多元化的今天,網民越來越包容,但娛樂過後,如果要持續地引起粉絲的重視及關注,還是要回歸到出家人本身的角色,用媒體更好地為信眾解答疑惑,傳播佛教文化才對。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傳播學專業論文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