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鴉為什麼是黑的
烏鴉,鳥綱,鴉科。全身或大部分羽毛為烏黑色,故名。那麼,?
從前有一隻美麗鳥,它羽毛豐滿,豔麗動人,誰見了都誇它漂亮。美麗鳥 高傲自大,離群寡合,成天獨自在林中唱歌跳舞,炫耀自己。秋天到了, 啄木鳥和喜鵲們都在築巢,忙著準備 過冬的食物。美麗鳥笑話它們太傻, 依然到處遊蕩,過著悠閒的生活。轉眼到了冬天,大雪紛飛,天氣寒冷。 喜鵲和啄木鳥早已躲進自己的窩裡, 暖烘烘的,又有吃的東西。
可是美麗鳥無家可歸,又冷又餓。這時,它突 然發現林中有一堆野火,就迫不及待地飛去烤火。一會兒身子暖和起來,它又得意忘形地在火堆旁邊跳起舞來 ,不料它那美麗的羽毛被火燒著了,越燒越旺。美麗鳥急得在雪地裡亂滾 ,身上的火總算給撲滅了。可是,它 一身光彩絢麗的羽毛卻燒得像炭一樣黑。
烏鴉象徵
大多數人的觀點
在古代巫書的記載中,烏鴉和黑貓一樣,常常是死亡、恐懼和厄運的代名詞,烏鴉的啼叫被成為是凶兆、不祥之兆,人們認為烏鴉的叫喚,會帶走人的性命、抽走人的靈魂,因此烏鴉被人們所討厭,認為是大不詳之鳥。
烏鴉本是吉祥鳥
鳥兒自古與人類關係密切,“鴻鵠之志”、“子規啼血”、“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古人為我們留下了無數有關鳥類的成語、寓言、詩文和圖畫。它們包含著古人對自然的認識、想象以及附會。從今天起,本版將開設“鳥鳴卷”專欄,作者馮永鋒先生是《光明日報》記者、民間環保專案“自然大學”的發起人。這第一聲“鳥啼”,就來說說我們最常見的烏鴉。
有一個“軍旅作家”很有意思,她跑到四川西部去採風,突然發現有許多烏鴉。她在文章中驚奇地寫道:“都說天下烏鴉一般黑,我看到的烏鴉,怎麼嘴和腳是紅的?難道這邊的烏鴉變異了?”其實她看到的是紅嘴山鴉,她要是再往海拔高些的地方走,還有可能看到黃嘴山鴉,嘴和腳都是黃色的。如果她到河南南部信陽一帶去旅行,觀察得精心一些,就有可能看到一種烏鴉,脖子是白色的,學名叫白頸鴉。
如果她喜歡看中國古代字畫,又會發現,古人喜歡畫“雪後寒鴉圖”,上面的烏鴉,有些穿著白色的小褂子,有些與傳統的烏鴉一樣黑成一團。古代畫家筆下的這種烏鴉,現代的學名真的是叫寒鴉,或者有的叫“達烏里寒鴉”。畫家畫寒鴉,大概既畫了寒冷天氣下的“烏鴉”,又畫了寒冷天氣下的“寒鴉”。這些畫多半是在北方畫的,南方很少有大雪,即使有大雪鋪陳的地面,也很少那麼空曠遼遠,即使有些塊平地,也不一定有烏鴉附集。
烏鴉喜歡聚合的特點被用來當成貶義詞,比如“烏合之眾”,就用來比喻沒有組織,沒有訓練,像群烏鴉似的暫時聚集的團伙。《後漢書·耿弇傳》就說:“發突騎轔烏合之眾,如推枯折腐耳。”烏鴉和喜鵲、灰喜鵲是我見過最抱團的鳥類,也是最擅長打群架的鳥類,面對任何可能的危險,他們都會互相呼應,快速聚集,為了共同的利益不顧個體的性命。
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烏鴉與喜鵲的同源。烏鴉和喜鵲都屬於鴉科動物,都常在人類身邊生活,和麻雀相似,是“親人鳥”。觀鳥這麼多年來,我經常看到烏鴉和喜鵲各自組成軍團,為了地盤而大打出手。喜鵲成堆的地方,一般就沒有烏鴉;烏鴉控制的地盤,一般也很少有喜鵲。
有人不喜歡烏鴉,早上出門的時候,要是第一眼看到喜鵲,就渾身高興;要是第一眼看到烏鴉,尤其第一耳聽到烏鴉叫喚,就擔心不吉利。要是有人說些擔憂的話,就被諷為“烏鴉嘴”。可如果我們跑到中國的史料堆裡去翻尋,也許我們會發現烏鴉其實是挺正面的鳥類。
中國曆來是講“以孝治天下”的,為了配合“孝體系”的傳統,古人發明了“二十四孝圖”,列舉了不同型別的孝子的行為方式,供社會借鑑。但這還不夠,中國人的形意思維發達,字是形意的,詩是形意的,寓言故事也是形意的。對於喜歡象徵和形意的人來說,把身邊的常見物種,附會上某些特殊意義,是必然要做的事。
常見的鳥就被古人一一用上。鴻雁代表對遠人的思念,杜鵑***布穀、子規***代表旅人對家鄉的懷想,麻雀、燕雀代表短視的小人,鴻鵠***鴻是鴻雁,鵠是天鵝***代表遠大的志向和強大的才能。而烏鴉,被附會上了一個美好的傳說,不管是大嘴烏鴉、小嘴烏鴉還是禿鼻烏鴉,都用來籠統地喻示“孝順”。
在儒家的諸多經典和傳講中,總喜歡說烏鴉“反哺慈親”。意思是,烏鴉是孝順的典型,當他們的父母年紀大了,老了,病了,厭倦世事了,無法覓食的時候,小烏鴉、年輕的烏鴉、兒孫輩的烏鴉,不但會給父母尋找食物,而鴉,不但會給父母尋找食物,而且會把食物給弄得很可口,像人類吐哺以養育子女一樣。李密的《陳情表》之所以成為名文,與這一段很有關係:“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私人的盡孝,大於對朝廷的盡忠。
古代文人多半是些沉迷於想象中的人,如果我們非要用科學的態度去校正他們,反而顯得我們犯了邏輯病和迷信科學病。科學上說,太陽上有黑子和耀斑,而中國的古代人,把太陽稱為“金烏”,一些古代畫作,真的就畫著太陽上面蹲著只烏鴉。古人認為太陽中有三足烏,月亮中有兔子,因此用“烏飛兔走”比喻日月的執行,時間的流逝;文人們形容太陽落山、月亮升起,也一定是“金烏西墜,玉兔東昇”。
烏鴉還用來形容某個官職。最常見的是形容御史,御史府又被稱為烏府,據說這是從漢代開始的。《漢書·朱博傳》:“是時御史府吏舍百餘區,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樹,常有野烏數千棲宿其上,晨去暮來,號曰‘朝夕烏’。”
中國的古琴曲中,有一曲至今被彈唱的,叫《烏夜啼》。唐代詩人張籍寫有《烏夜啼引》,詩前有“引”說:“李勉《琴說》曰:《烏夜啼》者,何晏之女所造也。初,晏繫獄,有二烏止於舍上。女曰:‘烏有喜聲,父必免。’遂撰此操。”張籍的詩是這樣的:“秦烏啼啞啞,夜啼長安吏人家。吏人得罪囚在獄,傾家賣產將自贖。少婦起聽夜啼烏,知是官家有赦書。下床心喜不重寐,未明上堂賀舅姑。少婦語啼烏,汝啼慎勿虛,借汝庭樹作高巢,年年不令傷爾雛。”何晏是三國魏的玄學家,李勉是唐代的高官、宗親,據說也是音樂家、制琴大師。後代的註釋者指出,《清商西曲》也有《烏夜啼》一詩,宋臨川王所作,“與此義同而事異”。
1998年去世的英國桂冠詩人特德·休斯最後的一部詩集名字叫《烏鴉》,而且一直沒有收滿,據說只收了三分之二,有些詩甚至沒有寫全。因此有文學研究者認為,這表明了詩人對“空白”的追求。在中國的古代,烏鴉也是經常入詩的。這裡,找首與烏鴉有關的古詩來結尾吧。白居易的《慈烏夜啼》,謳歌烏鴉反哺,鍼砭世態,抨擊人間不孝者,很值得一讀:
慈烏失其母,啞啞吐哀音。晝夜不飛去,經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聞者為沾襟。聲中如告訴,未盡反哺心。百鳥豈無母,爾獨哀怨深。應是母慈重,使爾悲不任。昔有吳起者,母歿喪不臨。嗟哉斯徒輩,其心不如禽。慈烏復慈烏,鳥中之曾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