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時記憶的基本特點是什麼

  短時記憶,也稱工作記憶,是資訊加工系統的的核心, 短時記憶的資訊編碼以聽覺編碼為主, 你知道嗎?下面由小編給你帶來關於,希望對你有幫助!

  特點1、記憶容量有限

  短時記憶的容量又稱為記憶廣度,指彼此無關事物短暫呈現後能記住的最大數量。

  美國心理學家 Miller 有關短時記憶容量的研究表明,保持在短時記憶的刺激專案大約為7個,人的短時記憶廣度為7±2個組塊。短時記憶廣度與識記材料的性質和個體對識記材料的加工程度存在內在聯絡。 組塊能夠有效的擴大短時記憶的容量。組塊是短時記憶容量的資訊單位,指將若干單個刺激聯合成有意義、較大資訊單位的加工過程,即對刺激資訊的再編碼。

  例如,要記住2824714932這樣一個電話號碼,若把它分成28***局號***、2471***總機號***和4932***分機號***3組,就能減輕記憶的負擔,擴大記憶的容量。

  特點2、資訊保持的時間很短

  有人把短時記憶比作電話號碼式記憶。美國的彼得森夫婦做了有關實驗,證明在無複述條件下,資訊在短時記憶中保持的時間很短,約5~20秒,最長不超過1分鐘,得不到複述將迅速遺忘

  有人把短時記憶比作電話號碼式記憶,意思是說,人們為了打電話,先查詢號碼,查到後立刻撥號,通完了話,號碼也就隨即忘掉,號碼在短時記憶中就保持這樣短的時間。1959年美國學者彼得森夫婦***Peterson and Peterson***做了有關的實驗。他們編制了由3個子音組成的字母表,如GKB,PST,RUD等,每次給被試聽3個子音字母后,立即讓他們從某一個三位數開始作連續減3的運算,還要把結果報告出來,如從267開始連續減3,讀出273,270、267……直到主試發出開始回憶字母的訊號。進行心算的目的是為了防止被試默默複述。從字母呈現到開始回憶經過不同的時間間隔,分別是3秒、6秒、9秒、12秒、15秒和18秒。事先被試並不知道要進行多長時間的運算,這實際上是一個不同時距的延緩回憶的測驗。實驗結果表明,當延緩3秒再進行回憶時,已出現了明顯的遺忘,正確回憶率僅達80%,隨著間隔時間的延長,正確回憶率繼續下降,當延長到18秒時,被試正確回憶率僅為10%,超過18秒,正確回憶率即不再繼續下降,維持在10%的接近值上。這說明在無複述條件下,資訊在短時記憶中保持的時間很短,約5~20秒,最長不超過1分鐘,得不到複述,將迅速遺忘。

  特點3、短時記憶的資訊可被意識到

  資訊在感覺通道內是被自動地登記下來的,內容不易為人們所意識。只有對感覺資訊給以格外地注意或進行模式識別,並賦予一定意義時,才能被意識到,此時資訊已轉入短時記憶,正處在人們當前的意識中。長時記憶是備用性的,靜態的記憶,儲存在長時記憶中的內容,如果不是有意義地回憶,也不能被人意識到。

  特點4、短時記憶的資訊通過複述可轉入長時記憶系統

  短時記憶中的資訊保持的時間既短又易受干擾,只要插入新的識記活動,阻止複述,資訊很快會消失,而且不能恢復。如果通過內部言語形式默默地複述,可以使即將消失的微弱資訊重新強化,變得清晰穩定,再經精細複述可轉入長時記憶中加以保持。那些未經複述的資訊或超容量的資訊則隨時間的流逝而自然衰退被遺忘。可見,複述是使短時記憶的資訊轉入長時記憶的關鍵。

  有人認為短時記憶是感覺記憶與長時記憶之間的緩衝器。資訊進入長時記憶需要一定的時間,在未進入之前,被感覺登記下來的部分資訊先在短時記憶中儲存,然後通過複述再轉入長時記憶系統。

  短時記憶在現代化工業和軍事通訊工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自動化控制系統中,人們需要按儀表顯示的資料進行操作和控制,因此,必須暫時記住儀表顯示的資料***短時記憶***。操作之後,資料沒有保持的必要,則被迅速忘記,這是短時記憶在人機系統中的運用。日常生活中,人們也離不開短時記憶,打字員從看稿到打字,翻譯人員從聽到譯,學生上課從聽到記筆記,都是靠短時記憶的功能進行操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