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而的用法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歡迎閱讀

  高中文言文而作為連詞的用法

  1.表示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荀子《勸學》***

  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李白《蜀道難》***

  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

  2.表示遞進關係。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荀子《勸學》***

  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司馬遷《屈原列傳》***

  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姚鼐《登泰山記》***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3.表示承接關係。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李密《陳情表》***

  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司馬遷《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韓愈《師說》***

  4.表示轉折關係。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李密《陳情表》***

  5.表示假設關係。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韓愈《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飾關係,即連線狀語。可不譯。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荀子《勸學》***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孟子《寡人之於國也》***

  ③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司馬遷《鴻門宴》***

  7.表示因果關係

  ①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司馬光《赤壁之戰》***

  8.表示目的關係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杜牧《阿房宮賦》***

  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司馬遷《鴻門宴》***

  高中文言文而作為通“爾”的用法

  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蒲松齡《促織》***

  ②嫗每謂餘曰:“某所,而母立於茲。***歸有光《項脊軒志》***

  高中文言文而作為通“如”的用法

  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

  ②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韓愈《師說》***

  ③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莊子《逍遙遊》***

  【而後】才,方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出師表》***

  ②三月而後成。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蘇軾《石鐘山記》***

  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③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魏徵《諫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會兒。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張溥《五人墓碑記》***

  ②既而得其屍於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蒲松齡《促織》***

  ③既而將訴於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李朝威《柳毅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