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學方法

  從事教學工作,教師的任務在於幫助學生認識學習物件,明確學習任務,確立學習目標;組織學習活動,創設學習環境;傳授獲取知識的方法。今天,小編為你帶來了。

  是什麼

  ***一***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講述、講解、講讀地理知識、發展智力的教學方法。在地理教學過程中,經常採用的講授法主要有講述法、講解法、講讀法等。

  1.講述法講述法是教師用形象的語言向學生敘述或描述地理事象的方法。一般在敘述地理事物、現象、特徵和分佈時運用講述法。如自然地理、人文地理教學中各種現象、景觀的描述,區域地理教學中有關地形分佈、水系分佈、資源分佈、生產分佈的描述,各地風土人情、城鄉景色、地理探險的敘述等,常運用講述法進行教學。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中描述水迴圈的複雜過程時,這樣講述:“讓我們展開想象的翅膀,跟蹤水質點作一次迴圈旅行,那將是極其有趣的。你可以想象你所喝的那杯水中的水質點,曾經在唐古拉山上的冰晶中閃爍,然後它就奔入山中小溪、急流,隨小河水進入滔滔長江,匯入東海,來到太平洋,在廣袤的大洋上游蕩……在灼熱的陽光下,它又從洋麵蒸發到空中,開始周遊世界——也許它出現在北京天空的彩虹裡,赤道上空的雷雨中,西伯利亞的沼澤裡,非洲的大瀑布中,吐魯番的坎兒井裡,南極洲的冰原上;也許它又從土壤中被吸收到甘蔗的枝葉裡、紡綞樹的軀幹中、仙人掌的莖球中;或許它又搖身一變,成了駿馬身上的汗珠、巨鯨噴射的水柱、鱷魚流出的眼淚、草履蟲體中的細胞液。你也可以想象它正在為人類作出貢獻——流淌在水鄉澤國的稻田上,沸騰在發電廠的鍋爐裡,或在病房的吊瓶中緩緩滴入病人的體內……通過這次漫遊世界的追蹤旅行,你完全可以體會到,地球表層幾乎任何地方、任何時刻,都有水的蹤跡,並且它們是處在永無休止的迴圈運動之中的①。”

  教師在運用講述法時,除了要注意講述內容的科學性之外,還應注意語言的口語化,講求語調的抑揚頓挫,講述的語言要生動、形象、優美、親切。並且可以結合其他一些教學方法,如:結合直觀的方法,邊指地圖邊講述,或邊繪黑板略圖和示意圖邊講述;結合談話法,用講述作為引言,然後提出問題,或者邊講述、邊提問題,等等。

  2.講解法講解法是教師運用富於理性的語言向學生說明、解釋或論證地理概念和地理規律的方法。講解法和講述法的不同在於:講述法以敘述、描述為主,而講解法以論述、闡述為主。教師一般在說明各種自然或人文地理事象的形成原因、佈局原理、相互聯絡,或闡述地理區域的綜合性和差異性,解釋和推導天文、氣氛、水文等一些公式和原理時,常運用講解法。例如,地球的運動、風帶氣壓帶的形成、洋流的成因、水迴圈的原理、板塊運動機制、地貌形成的內外力作用、工農業生產配置、人口遷移的因素、可持續發展理論等等內容,都可以運用講解法進行教學。有一位教師在教學“人口自然增長率”時,這樣講解:人口自然增長率指一國或地區,年淨增人數與總人口之比,通常用千分數***‰***表示。計算公式為:

  假如某個國家或某個地區一年內平均1000人中,出生20人,死亡8人,淨增12人,那末這個國家或地區這一年的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2‰。

  教師在運用講解法時,應注意:①語言要條理分明、措詞準確。講解時運用的語言要有嚴格的科學性,措詞要準確、精練,說理要有邏輯性、結構嚴謹。例如,講解“水圈是一個連續不規則的圈層”時,首先應指出它的“連續性”——即地球表面的任何地方***包括極度乾旱的沙漠地區***都有水的存在,即使沒有液態水,還會有氣態水或固態水;然後再指出它的“不規則性”——即地球表面水圈的分佈不均,有的地方水多,有的地方水少;最後歸結它是一個“圈層”,並且這個圈層裡的水是一個整體,永遠和不斷地處於迴圈運動之中。②要注意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徵。尤其對低年級的學生,講解要注意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即使對高中年級學生,也應避免深奧、繁複的講解。例如,對於東亞季風的成因,就可以圍繞“海陸熱力差異”這一主要成因,聯絡學生日常生活實際,如從水和砂受熱、增溫、散熱、降溫速度快慢的差異***或以游泳池池水和池邊中午與夜晚的溫差***,引入陸地和海洋的冬、夏季節的溫差,再進一步從熱容量、氣壓梯度等概念分析,從而得出關於季風形成的正確結論。③要正確地運用地理教學經常採用的比較法、分析綜合法,以及其他邏輯思維方法。例如,講解關於背斜和向斜的概念,就不僅要從岩層的形態***背斜是褶皺向上拱曲部分,向斜是褶皺向下拗曲部分***,而且要從岩層的新老排列順序、地表形態等方面入手,運用比較法講清兩者之間的差別與聯絡。④要儘可能地採用直觀的方法輔助講解。運用講解法時要充分地運用地圖及各種地理圖表,尤其是採用能揭示地理事物之間聯絡的各種示意圖幫助講解。例如,講解珠江三角洲特有的農業、副業、農產品加工工業之間的聯絡時,運用如下頁的“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產連環圖”,就可起到很好的講解效果。

  3.講讀法講讀法是將講述、講解和朗讀結合起來運用的一種方法。在地理教學中,朗讀的運用雖不及語文和外語學科普遍,但在教學課文中的重點或精彩段落時常有運用。尤其在中學低年級階段的教學中,採用朗讀的機會更多一些。從教學內容來看,一般在以下兩種情況下運用講讀法。一種是在教學課本中課文的重點段落時,採用講讀法,目的在於重視課本中原文的涵義。教學時教師經常是邊朗讀、邊解釋,或邊朗讀、邊讓學生把課文中的重點內容用筆勾劃出來,或分析句子的結構特點,講清有關新、老地理概念之間的聯絡,甚至要求學生能把重點句子熟讀、背記。例如,對於很多自然地理概念、規律的教學,人文地理教學中有關工農業佈局的影響因素、佈局的型別等內容,都可以採用講讀法。另一種是講授課本中文字精彩的段落或者可讀性很強的內容時,採用講讀法。例如,有關喀斯特溶洞內千姿百態的石鐘乳、石筍的描寫,長江三峽雄偉景象的描寫,威尼斯水城景色的描寫等,都可以採用講讀法的形式進行教學。運用講讀法的形式,除了由教師本人講讀以外,也可以請某位普通話標準、朗讀技巧好的學生站起來朗讀,在小學或中學低年級還可以分組或組織全班齊聲朗讀。運用講讀法時,朗讀的材料不一定侷限於課本上的內容,教師自己平時收集的一些含有地理內容的詩詞、民歌、民謠、解說詞、散文、遊記、傳記、小說、故事、名言、名句等等,都可以用來朗讀。

  地理教學其他方法

  ***一***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師展示各種實物、直觀教具,或者進行示範實驗,使學生獲得地理事物感性認識的方法。地理事物在空間上很多存在或發生於較遠、甚至遙遠的地方,對學生來說大都不可能親自經歷或直接進行觀察。例如對於遙遠的南極大陸、高寒的珠穆朗瑪峰、炎熱乾燥的撒哈拉大沙漠、深邃的馬裡亞納海溝……一般人都不可能親臨觀察,所以獲得這些地理事物的表象,進而掌握和理解有關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還須依賴直觀演示法等一些有效的教學方法。

  在地理教學中運用的直觀演示,主要有地理掛圖、圖片、照片、衛片的演示;地理實物、標本和模型的演示;幻燈、錄影、電影的演示;計算機模擬演示;地理實驗的演示,等等***地圖的演示已歸類在以象徵符號認知為主的方法中***。這些直觀演示手段,有的反映了地理事物的直觀形象,能體現地理事物的景觀和分佈特點;有的具有立體感和動感,畫面多、容量大,能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有的能再現地理事象發展變化的過程,揭示地理原理、成因,因而在地理教學過程中具有獨特的作用。

  運用演示法應注意以下幾點:①無論哪一種演示,都必須和講述法、講解法、談話法等以語言傳遞資訊為主的方法緊密結合起來運用,注意各種方法的穿插和滲透。②演示的時間要及時,根據教學程序在適當的時候展示,並及時撤下,以免學生提前或遲遲地沉湎於演示中非關聯內容的細枝末節。③演示的內容一般要選擇教學中的重點或難點內容,以利於教學重點、難點的迎刃而解;演示內容的地理性要強,避免演示的重點內容過多的是其他學科的內容。④演示必須突出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徵,防止學生把注意力分散到次要或無關的問題上去;演示的方式要有多種,使學生能運用各種感官去感知演示物件,並儘可能地讓學生洞察地理事物發展變化的過程。⑤演示各種教具或實驗,在數量上和時間上要注意適量,除了專門組織學生觀看電影、電視或實驗演示課以外,一般每堂課的演示不宜過多;此外,演示和學生的操作、練習也要密切配合。

猜您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