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倫理意識下的公共藝術探討論文
公共藝術設計作為構建當今城市面貌的文化載體之一,具有重要的資訊傳播功能,且作品所傳遞的文化資訊對公眾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在當今的資訊化時代,公共藝術設計在某種意義上承擔著文化傳播和教化育人的重責,主要表現在:“歷史”文化的傳播、“審美”文化的傳播、“公益”文化的傳播以及“地域特色”文化的傳播等四大方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生態倫理意識下的公共藝術探討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生態倫理意識下的公共藝術探討全文如下:
摘要:本文通過回顧公共藝術發展歷程,分析公共藝術設計中的相關案例,來詮釋公共藝術的社會效益,旨在探索當代社會背景下的公共藝術發展之路,提出設計師在公共藝術設計中應當關注的倫理生態問題,並由此給出若干建議,來指導設計師的公共藝術設計創作。
關鍵詞:生態;公共藝術;設計
隨著自然環境與人居環境質量的急劇惡化,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從而也促使了人類生態覺悟的產生,設計師開始從根源上解決設計對能源和環境的影響,探究有效適應及結合自然過程的設計形式。設計作為一種創造與規劃人類生活環境的最基本活動,它在協調人、社會、與環境三大要素之間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設計活動中,如何來平衡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已經成為了當代設計師的一個重要課題,作為公共藝術設計更是體現這一要素的重中之重。論文通過闡述公共藝術的起源來讓人們知道它的源頭活水,透過它的發展來展示它的精彩過程,穿過它的源末教會人們如何去認識和利用所謂的真正公共藝術之美。
一、公共藝術的淵源
公共藝術一詞的提出,觀其字面公共二字凸顯眼前,是為大眾服務,被大眾所理解與認可的,它所反映的是大眾的共同意志。而公共藝術設計則是對公共藝術的深層次思考,它所要體現公共大眾的審美情趣,傳達公共社會的主導思想,本質上是人類思想解放在藝術上的必然反映。
公共藝術起源於最早的巖畫壁畫,這些壁***巖***畫一部分畫在露天的岩石上,更多的是洞窟的巖壁上。壁畫內容豐富,形式富於變化,色彩多樣,生動的再現了史前人類的生活景象及藝術想象力。考古學家經過大量研究,按照藝術風格和時間的不同把這些壁畫分成了三類:舊石器時代壁畫、地中海壁畫和簡圖式壁畫。
舊石器時代壁畫隱蔽于山洞深處,暗不見光的壁畫,所以它的用色主要有黑色,紅色和赭色;又因為它出現於公元前四萬年到公元前一萬年,時間的侷限性造就了它的畫面主題都是些自然界的動物,畫面沒有人的形象。隨著時間的向前推移,約公元前六千年到公元前四千年前,地中海沿岸壁畫出現,其發展到了一些並不是很深的洞穴裡,光線較容易照到,畫面中不僅僅是動物的形象,人物也陸陸續續出現在畫面裡。時間飛逝,光陰已然,約公元前四千年到一千年前,簡圖式壁畫橫空出世,即青銅時代晚期的遺址。此壁畫不失以前的豐富多樣,卻多了曾未有的自然和簡化,畫面人物動物應有盡有,同時具備了一些典型的抽象符號,充滿活力,是被認為是人類早期藝術抽象畫的重要一步。從此壁畫從隱蔽的巖洞內走向被眾人接受的外部空間,公共藝術的生涯走向世界。
二、走向未來的公共藝術
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公共藝術也伴隨著社會的腳步不斷前行,而作為主導者的設計師們,思想,價值理念逐漸發生變化。從注重形式性到後來的注重功能性,種種變化和發展都是隨著時代的潮流而不斷變革。當代中國呼稱要建設“美麗中國”,這一新詞的出現不僅僅是對生態環境單方面的呼籲,更是對人類,對社會各個角落的吶喊。作為設計師的我們,設計思潮與方法不得不著眼於人與自然的生態平衡關係,在設計過程中的每一個決策都充分考慮到環境效益,儘量減少對環境的破壞。於是“綠色設計”一詞籠罩在設計上空。設計者們在設計中儘可能考慮到如何緩解環境負擔、減少原材料、自然資源使用的觀念,因為它涉及到“綠色材料”的選擇與管理,公共設施的便利性、公共建築對水、土等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它的發展足以表明公共藝術設計在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的同時還要保證環境平衡這一重要需求。
義大利實業家奧雷利在他的著作《未來的一頁》中這樣說:“現代人類是遠非完善的,我們已經有了驚人的成就。我們把知識、力量和影響推到了前所未聞的高度。但我們也一直在愚弄自己,認為自己已經進入物質豐裕和永久安樂的新世紀,不需要進行變革和以極大努力去調整我們周圍的環境。結果我們仍然得不到發展,而落後於現實。唯一有效的拯救方法,是集中我們的力量,要學會在我們建立的一個嶄新的、奇妙的、並非完全人為的世界中協調地生活下去。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科技的不斷進步,所以要求設計者們的不僅僅是去順應社會的發展,更重要的是那種觀念上的變革,放棄那種以設計在外觀上標新立異為宗旨的習慣,而將設計變革的重心真正放到功能的創新、材料與工藝的創新、設計的環境親和性的創新上,以一種更為負責的態度與意識去創造在生態環境中的最新公共藝術形態。
三、公共藝術的現有狀態
傳統上,人們往往把公共藝術理解為公園裡的英雄塑像,商業街區常年陳設的藝術品或者是政府大樓前富有裝飾性的浮雕。我們今天論述的公共藝術已遠遠超過傳統意義上的公共藝術範疇。公共藝術的發展對於現代的人具有空前的影響,不僅影響到人類的視覺感官,還深刻影響到人類的精神世界。今天我們以我國著名的“活水公園”為例來闡述在生態環境的影響下,公共藝術的表現形式與內涵。
活水公園的生態藝術是典型的後現代藝術,後現代藝術催生了公共藝術的形成。雖然提及到後現代,但是我們還是切實地從公共主題、公共關懷、公共審美與公共開放中探討公共藝術中的公共性問題。社會問題是藝術主題,藝術焦點也是社會焦點,這是當代藝術的典型特徵。水是生活生產的的重要資源,水生態與民眾的生活,生產緊密相關,但是水資源是有限的,一味的浪費和汙染加劇了水資源的匱乏。汙染使水成了砍伐生命的利斧,成了生命程序的公害。活水公園是一個水生態保護的主題公園。水的主題意義,對水資源的認識、珍惜和保護是活水公園面臨的最迫切公共問題,這些問題直接關係到這座城市所有人的生存安全。藝術的直接介入,體現了藝術對公共問題的關注。公共時代的藝術主題更加社會化,公共化,所以公共藝術時代也是藝術向社會全方位開放的時代。
活水公園的公共關懷:活水公園的藝術是公共關懷的藝術。公園內建環境保護教育中心,免費向公眾進行生態的環保宣傳,告訴人們保護水。愛護水就是保護、愛護我們自己,普及提升了水生態保護的全民意識。活水公園的整體造型僅僅圍繞環境保護概念,用藝術造型語言告訴人們水是有生命的。在輕鬆愉悅的審美中完成對文化、環境和生態保護的認識。活水公園用藝術的形式將關懷、關愛之情,物化在一個個親切的造型之中。每一個細節設計都強調與人的親近、親和,在選擇材料時也儘量避免人造物,多采用本地產的各類石木,卵石等原生態的環保材質。活水公園的審美共享性:活水公園整體造型像一條溺水而上的游魚,具有與人類相關的生命意象。
以水為主線的視覺空間造型,突出了當代審美的共性。最具特徵的是活水公園的創作觀念當代性,它的主創人是一位來自美國的環保行為藝術家――達蒙女士。達蒙女士本身就是一位觀念藝術家,而且她的環保觀念是建立在對公眾的關懷、關愛的基礎之上的。而將水作為具有生命的主題來對待的觀念,更具有當代藝術的前衛思維,所以活水公園的藝術的典型的公共觀念藝術。
四、結語
本文從當代社會生態藝術的角度闡述了公共藝術的發展,全方位地展現了公共藝術在時間及空間上的流動,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設計師們精心留下的觸筆,如果以生態,自然的眼光去觀看它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和它們和諧相處,未來將是多麼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