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護理畢業生論文範文

  護理人員與患者的接觸最直接、最密切,其服務質量的高低與好壞,不僅直接影響臨床護理工作質量,也直接影響著醫院的整體水平和形象。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醫院護理畢業生論文,供大家參考。

  一:醫院護理人員在臨床輸血過程中的問題分析

  摘要:通過切實落實以上改進措施,提高護理人員安全輸血意識。將開展安全輸血系列措施前後護理人員安全用血操作不規範情況進行統計。

  關鍵詞:醫院護理;臨床輸血

  輸血是一種最常見的臨床治療手段,其質量和安全貫穿於全過程。由於臨床輸血環節多,程式複雜,任一環節的疏忽都將直接影響臨床輸血質量,甚至導致醫療事故[1]。護理人員在整個輸血過程中最為關鍵[2],微小的工作疏忽也會給輸血患者帶來致命的傷害。本文通過加強對輸血安全隱患的分析,加強應對策略的實施,可有效降低隱患發生率。

  1研究物件和方法

  1.1研究物件

  本次對輸血安全隱患研究的物件是護士,包括病房和門診護士,其中病房有婦產科、神經內科、消化內科、心內科、普外科、骨科、呼吸內科、腫瘤科、燒傷科以及ICU***重症監護科***等科室共125名護理人員,門診共有急診、兒科、普外科、心內科、骨科門診護理人員24名。149名護理人員年齡21~43歲;其中中專文化水平17名***11.41%***,大專文化水平92名***61.74%***,本科及以上文化水平為40名***26.85%***。

  1.2研究方法

  對相關護理人員進行輸血知識培訓,尤其是直接參與輸血操作的護理人員,做好“三查七對”,瞭解輸血注意事項及識別輸血不良反應的標準和應急措施,並進行輸血反應溶血演練。同時,對本院149名護理人員進行相關輸血相關知識的考核,在考核完畢後將問卷收回,將資料整理,統計輸血過程安全隱患及護理人員在輸血護理時存在的問題。

  2問題

  2.1取血階段的問題

  統計問卷,在取血階段存在如下問題:①沒有專門的領血器具,僅僅是用普通的籃子放置血液製品;②從輸血科領回後,血液製品往往不是立即使用,此時很多護理人員不知道將其放於何處,統計有52.6%的護理人員將血製品放在冰箱,但是又不知道應將冰箱設定在什麼溫度[3];③一些在本院實習和見習的護士對血製品標籤無基本概念,在領回血製品後沒有及時記錄校對血袋標籤、失效日期等;④血液製品領回病房或門診後沒有單獨放置,常常將其與其他輸液器具放在一起;⑤門急診綠色通道患者申請輸血的,如無名氏,沒有完善好輸血前檢驗的傳染病篩查或輸血治療同意書相關手續等,給輸血安全帶來後患。

  2.2輸血時的問題

  在輸血過程中,護理人員的操作不當也會出現諸多安全隱患:①血小板製品在領取回病房後,理論上應當立即輸入患者體內,而在問卷中發現超過53%護理人員回答錯誤,將答案填為30~40分鐘;②紅細胞懸液是比較特殊的一類血製品,在輸入患者體內時,應將其事先緩慢搖勻後再輸注,問卷中約有19.2%護理人員對此不知,因此在實際輸血過程中患者出現輸血不適的情況發生率較高[4];③如果某患者需要輸幾袋血製品,在輸血時約43.4%護理人員對不同血製品的輸血順序模糊不清,並在實際輸血過程中出現順序顛倒的情況;④連續輸用不同供血者的血液時,前一袋輸盡後,立即接下一袋血繼續輸注,這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應該用靜脈注射生理鹽水沖洗輸液器,再接下一袋血繼續輸注,輸血完畢後,醫護人員將輸血記錄單***交叉配血報告單***貼在病歷中;⑤在出現輸血反應時,沒有及時告知醫師,耽誤搶救時間。

  3改進措施

  輸血安全問題已備受關注,由於血製品的特殊性,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嚴格規範輸血操作,採取積極有效的改進對策,即嚴格掌握輸血指徵、健全規章制度、加強輸血安全過程精細化管理等,將安全隱患降到最低。

  3.1嚴格掌握輸血指徵

  護理人員在瞭解輸血治療作用的同時,更應重視輸血可能帶來的風險,嚴格掌握輸血指徵:Hb<70g/L或Hb>100g/L不必輸血,Hb在70g/L~100g/L則視病情而定,真正做到合理用血、安全用血[6]。本院還定期舉辦臨床安全輸血知識培訓,定期更新安全輸血宣傳櫥窗,組織專題講座,組織理論考試,不斷強化輸血相關護理人員安全用血意識。同時定期檢查相關病歷質量,核查是否存在不合理用血情況,一經發現通報處理,不斷提高合理用血水平。

  3.2健全規章制度

  按照衛生部輸血相關規章制度要求,醫院成立輸血安全管理委員會,建立健全輸血科工作制度、崗位職責和技術操作規程,切實加強對輸血科安全用血的監督管理,對臨床用血予以統籌部署,切實有效地落實安全用血的要求。每一例輸血患者,採血、送標本均要求專人負責,制定輸血時護理巡視制度,減少輸血相關併發症與醫療糾紛的發生率[7]。

  3.3加強輸血安全過程精細化管理

  ①輸血科是採集血液過程的第一個關鍵環節,要在精細管理上下功夫,確保安全的血液來源;②醫院要完善領取血製品的方法及領取後儲存方法,確保血液輸注前的質量;③護士要在輸血護理過程中進行規範正確的護理。只有保障好這三個方面,才能將輸血安全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

  4效果

  通過切實落實以上改進措施,提高護理人員安全輸血意識。將開展安全輸血系列措施前後護理人員安全用血操作不規範情況進行統計。與調查分析前相比,護理人員輸血不規範次數所佔比例由14.8%降為2.5%,經卡方檢驗,χ2=18.06,P<0.01,差別有統計學意義,即落實改進措施後,操作不規範次數所佔比例明顯下降,護理輸血工作規範程度顯著上升,效果令人滿意。綜上所述,臨床輸血安全隱患不容小覷,一旦發生不良反應,後果嚴重。對於安全輸血,護士起著重要的把關作用,作為護理人員應不斷加強自身理論知識,尤其是對輸血知識要充分了解,對血製品的領取、儲存、使用都要完全瞭解並掌握,特別是輸血前受血者資訊的核對確認。只有具備豐富的安全輸血知識,規範護理人員在輸血時的操作,避免因輸血中某一個環節的疏忽而造成意外事故的發生,確保患者輸血安全。另外,隨著醫學的發展,在保證患者迴圈穩定的情況下,應儘量減少異體輸血,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積極開展自體輸血方式。

  參考文獻

  1、優化醫院文化環境 深化護理服務內涵劉玉瑩,陳興華,張亞卓護理管理雜誌2003-03-30

  2、180例老年患者醫院感染的臨床分析及護理對策嚴國欣,張寶秋武漢職工醫學院學報1998-08-15

  二:護理層級管理在精神病醫院護理中的實施

  摘要:精神病科護理工作管理,一方面具有醫院一般科室所具有的共性,即包括人員的編制有限,工作強度大,同時日常工作繁忙,因此會導致對患者護理單元檢查以及對護士的護理情況抽查工作欠缺。

  關鍵詞:護理;精神病

  精神科患者均有思維紊亂及行為上的異常,患者常常沒有正常的生活自理能力。因此,怎樣配置和合理使用護理人力資源,是基層護理管理工作面臨的一個較大的挑戰[1]。近年我院採取護士分層級管理模式,從而激勵護士在工作上的積極性,同時減輕工作上壓力,提高護理工作滿意度,取得了較好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院是精神病專科醫院,共分為3個男病區和2個女病區,床位500餘張,患者及家屬300餘人;護士共70名,其中男護士18名,女護士52名,年齡***28.5±4.6***歲;學歷:本科35名,大專23名,中專12名。職稱:副主任護師1名,主管護師11名,護師20名,護士38名。

  1.2方法

  1.2.1建立健全支援系統及激勵機制各病區配置5名護工參加輪班工作,負責患者的生活,同時要配合護士開展相應的工作,病區的衛生管理由醫院的保潔人員負責,患者進行輔助檢查經過中心運送系統完成,同時中心護送系統還負責院內康復以及安全保障和相關物資的領取工作;在建立激勵機制方面,主要是開展院內的“優秀護士”和“服務之星”評選活動,同時給予物質和精神上的激勵;獎金的分配按照不同層面進行調整,主要包括病房管理、質控工作、夜班、科內帶教、責任護士的擔任等,各項工作的係數點有所區別。

  1.2.2培養工作的進行根據醫院和科室發展需要以及醫院護理人員培訓計劃,首先需要確定授課的內容,通過臨床實踐、科室訓練、自學等活動相結合,通過多種形式進行相應的培訓。對助理和執行護士主要是通過院內培訓,在培訓過程中,要做到專科技術訓練與基本功訓練相結合;以培訓專科護士為目標對專業護士進行培訓,培訓重點集中在專科疾病和患者管理工作。

  1.2.3明確各個崗位的分工根據護理人員的年資、職稱以及工作能力等進行分組,設定具體的層級管理崗位:護士長-護理組長-責任護士的模式,其中護理組長採用競爭上崗,採用自願報名-科室組織考核-民主測評-護理部組織考核的流程進行最後的選定。護理組長的工作主要是針對本組患者治療、護理和健康宣教方面,護理組長應做好督促工作,並協助護士長的工作,對責任護士和重症患者進行有效的指導管理。其中,責任護士主要是負責管理轄區內的6~8名患者日常護理及具體的健康宣教。1.2.4制定層級績效考核制度根據本院質量管理工作要求及本科相關的規定確定考核方式,制定考核的細節工作,按具體的層級管理分工計算每個班次具體的分值,其中護士長10分,護理組長8分,責任護士5分之外,還要與日工作量相結合,在管理方面以及獎金的分配方面制定嚴格的標準。

  1.3評價方法

  在層級管理實施前、後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以及護理質量進行調查。護理質量評價:①病區管理工作開展情況;②消毒隔離工作完成情況;③技術操作水平的評價,以上三方面均由專職護理質量管理人員對護士進行考核打分,滿分為100分。護理滿意度為:①患者及其家屬的滿意度;②護士的滿意度。按非常滿意、滿意和不滿意三個等級評定。

  1.4統計學方法

  所有資料均採用SPSS18.0統計學軟體進行統計處理,其中定量資料採用t檢驗,定性資料採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層級管理實施前後患者及家屬滿意度比較。

  層級管理實施前後,隨機抽取患者及家屬300人,進行滿意度調查,層級管理實施後患者及家屬滿意度高於層級管理實施前***χ2=35.00,P<0.01***。

  2.2層級管理實施前後護士滿意度比較。

  層級管理實施後護士的滿意度高於層級管理實施前***χ2=7.24,P<0.01***。2.3層級管理實施前後護理質量變化情況比較。層級管理實施前後分別對護士進行病區管理、消毒隔離及技術操作考核,層級管理實施後護士的病區管理、消毒隔離及技術操作考核評分均高於層級管理實施前。

  3討論

  精神病科護理工作管理,一方面具有醫院一般科室所具有的共性,即包括人員的編制有限,工作強度大,同時日常工作繁忙,因此會導致對患者護理單元檢查以及對護士的護理情況抽查工作欠缺,另一方面,精神科的護理工作中缺乏和廣大患者之間的有效溝通工作;同時科醫院的護理工作還具有自己的特殊性,由於精神病患者常在幻覺以及妄想支配下,從事日常的活動,這樣很容易導致多種意外事故的突發。因此,護理工作人員除進行有效的治療護理之外,還要確保患者和工作人員自身安全,這方面也是導致護理工作繁重的一個主要原因。通過對層級管理實施前後護理質量及滿意度測評,評價層級管理模式應用效果,結果顯示,在層級管理實施前患者及家屬滿意度為78.67%,護士的滿意度為74.29%;層級管理實施後患者及家屬滿意度為95.00%,護士的滿意度為91.43%,高於實施前***P<0.01***;層級管理實施後病區的管理、消毒隔離以及技術操作考核評分均高於實施前***P<0.01***。層級管理工作能夠優化服務質量,對護理人力資源的管理程度會對護理服務質量產生直接的影響。護理質量直接關係到患者生命和健康,所以提高護理質量是護理管理工作的核心問題和最根本目的。層級管理工作對降低人員流失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實施層級管理之後,護理人員的流失率大幅下降,這種管理模式使具有不同臨床護理能力的人員可以勝任各自崗位工作,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在最大程度上發揮出不同層次護士應有的作用;另一方面層級管理可以規範在職培訓,分層次的培訓滿足不同學歷、不同發展目標的護理工作人員,滿足了各層次人員的學習需求,對護理在職培訓效果的提高具有積極的作用。本院在實施層級管理工作之後,護士隊伍學習的氛圍變濃,工作人員也體會到了知識的不足,也產生了一定的壓力,所以多數人員會利用業餘時間參加各個層面各種渠道的學習,以期提高自身素質。相關護理技能和護理知識的充實,可以有效培養護士分析、解決問題能力。但是不得不面對的是在工作的具體實施中,難免會使護理人員產生一定的牴觸情緒,會造成其工作上的壓力有所增大,尤其對於收到處罰的護理工作人員會產生不良的負面情緒。綜上所述,實施護理層級管理工作可有效提高護理質量以及滿意度,但是優化人力結構以及完善人才的配置是一項較為重要的工作,應注重加快專業梯隊的建設以及人才隊伍的培養。

  參考文獻

  1、貧困縣醫院護理現狀及對策李彩蘭右江醫學1997-03-30

  2、淺談“圖書護理”服務與醫院圖書館職能的轉變劉少紅醫學圖書館通訊1996-06-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