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畢業生論文

  工商管理對推動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良好發展發揮了極為重要的影響作用。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工商管理的新模式

  一、生態型供應商管理模式與傳統模式的比較

  傳統的供應商管理以壓縮採購成本,獲得經濟利益為主要目標,因此企業和供應商之間是價格驅動下的競爭關係。生態型供應商管理在考慮經濟效益的同時考慮生態效益,即資源的使用效率和環境保護,這種模式的核心思想認為好的環境管理很大程度是好的資源管理,一個環境友好的供應商是有效率的供應商,而有效率的供應商從長遠來看具有更低的成本。

  二、生態型供應商管理的興起

  據美國一項調研顯示:幾乎所有被調查公司都收到過他們顧客關於環境改善方面的要求。除了來自顧客的壓力外,企業還受到來自競爭者和投資者等方面的壓力。企業為了生存和發展必須不斷的改進其環境行為,而要徹底的改變其環境狀況,必須從採購源頭開始,把供應鏈上的其他成員整合在其環境管理過程中。通過生態型供應商管理可使企業獲得額外的好處。

  三、生態型供應商管理的核心內容

  1供應商的評價與選擇。

  選擇好的供應商首先要有好的標準,開發基於環境標準的供應商評價系統對於選擇供應商和影響供應商的環境行為非常重要。目前供應商評價的主要標準包括:環境報告的公開披露;二級供應商的環境行為評價;有害物質和廢棄物排放:禁用物質的使用;ISO4001認證;清潔生產實施情況;資源使用效率;產品和包裝的環境友好性等。評價時,企業可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和實地調研等手段來獲取資訊,並在此基礎上對供應商進行評價與分級,對於不同級別的供應商給予不同的採購數量和政策。

  通常根據企業的環境表現,可分為被動性、預防型和價值導向型三類。被動型企業以末端治理為主要行為方式。預防型企業的治理方式以生產過程為導向,在遵守環保法規的基礎上,將環境管理向供應鏈上下游延伸,與供應商在廢棄物管理等方面進行合作。價值導向型把追求生態效益作為企業的最高宗旨之一,把環境因素融入企業的各項管理活動中,將上下游企業納入其環境管理體系,注重對產品整個生命週期的環境改善,通過不斷降低環境成本和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來獲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發展。

  2建立戰略伙伴關係。

  生態型供應商管理強調供應鏈企業之間的戰略合作,這也是生態型供應商管理的核心內容,通過供應鏈上企業的合作或聯盟可有效的分享技術與資訊,分擔環境改善的成本和風險,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而實現提高顧客價值和實現持續的競爭優勢。在這樣的管理模式中環境資訊的流動是雙向的,企業可向其供應商提出環境要求,供應商也可對其顧客施加壓力。在環境問題上,供應鏈上各企業越合作,效率越高。

  四、生態型供應商管理模式的實現

  1有效的公佈和實施環境目標。有效的管理起始於對組織目標和期望的清晰陳述,及時明確地公佈企業的環境目標和要求非常重要,這些目標和要求為供應商的環境管理指明瞭方向。

  2建立資訊交流與共享機制。交流是合作的基礎,要建立戰略伙伴關係首先要有合理的交流渠道和視窗,這些渠道包括供應商會議、實地考察等方式,參加交流的人員應包括市場、採購、技術、環境等部門的人員。除了供應鏈上的企業之外,交流的物件還應包括技術團體、諮詢公司和非政府組織等,他們可從不同的角度為企業提供好的建議。此外供應鏈上的企業應增加其環境行為的透明度,建立資訊和經驗的共享機制。

  3合理的激勵機制。在激勵機制的設計上,要體現公平、一致的原則。一方面顧客和供應商應分擔與提升整個供應鏈環境效能的相關成本,分享因此而帶來的收益,其中包括對環保產品支付更高的溢價和對新的環保技術提供訂單等;其次供應商對環境行為良好的供應商應給予增加進貨量、價格優惠和媒體關注等獎勵,以提高供應商的積極性。

  4技術援助和培訓。通常一些大型核心製造商的供應商是很多中小公司,這些小公司缺少足夠的資源和能力來改進環境。一方面中小供應商可獲得環境改善的能力;另一方面核心製造商可得到其供應商更有力的配合。

  5合作開發與改進。以前供應商只關心向下游企業提供它們生產所需的原材料,而不管下游企業是否有能力用環保的方式去處置,現在上游供應商越來越關注其產品對下游產生的環境影響,並在環保方面與下游企業積極合作,此時產品的生態設計和環境改善不再只是製造商的事,而成為製造商與供應商共同的責任,供應商參與下游企業的產品設計和工藝改進,下游企業協助上游供應商改進其產品和包裝。

  6定期稽核。這是一種對供應商進行持續監督的方法,ISO4001和EMAS等環境認證對於進行供應商評價和稽核意義重大,它可免除大半甚至全部的檢查監督工作,提高環境管理的效率,這對建立長期供應關係尤其重要。

  >>>下頁帶來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