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師美術人才培養觀念的思考論文

  繪從地域看,繪畫可分為東方繪畫和西洋繪畫;從工具材料看,繪畫可分為水墨畫、油畫、壁畫、版畫、水彩畫、水粉畫等;從題材內容看,繪畫可分為人物畫、風景畫、靜物畫、動物畫等;從作品的形式看,繪畫可分為壁畫、年畫、連環畫、漫畫、宣傳畫,油畫,吹畫、插圖等。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高師美術人才培養觀念的思考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高師美術人才培養觀念的思考全文如下: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社會越來越需要具有廣博知識和多種能力的專業人才。高等教育應該與時俱進,改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建立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育人模式,培養創新型人才以應對社會發展實際對高等教育提出的挑戰。作為高等師範院校的美術學專業,肩負著培養我們國家中小學美術教育師資的重任,更應該努力適應當前形勢,為培養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美術專業人才做出貢獻。當前,各高師院校美術專業就人才培養問題進行了積極探索,取得了很多值得借鑑的寶貴經驗。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對高師美術人才培養談幾點看法。

  一、堅持德育為先、人格為上的育人原則

  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不管教育怎麼改革,高師美術教育在育人觀念上要始終堅持德育為先、人格為上的原則,要不斷強化大學生的道德修養,陶冶他們的情操,促成完美人格的形成。眾所周知,高等師範院校美術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是中小學美術教師,他們肩負著培養祖國下一代的重任。只有身心健康、道德完善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對社會有益的學生,美術教育的育人觀念也不能違背此原則。另一方面,高師美術教育要培養高素質的美術專業人才,創作出高品格的作品,也必須做到先正人心,加強德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審美觀。為藝先做人,人奇格自高。完美的人格才能創造出完美的作品。

  宋代郭若虛《圖畫見聞志》雲:“人品既已高矣,氣韻不得不高;氣韻既已高矣,生動不得不至。”現代著名美術大師及教育家潘天壽先生也多次強調人品與畫品的關係:“心正者,人之思想道德品質也。文學藝術,乃藝術家人格思想感情之反映,藝術家思想正,志向大,胸襟寬,眼光遠,則畫品必高,成就必大,餘謂筆正則畫正,心正則筆正,人格方正,畫品必高,人品不高,畫品低劣。”道德修養高了,藝術格調自然就高。因此,高師美術教育要培養高素質人才,必須先加強學生的道德修養,端正他們的人生態度,教會他們如何做人,使之養成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健康的道德情操。

  然而,在很長一段時期,由於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高師美術教育過分強調專業技能,忽視了大學生的道德情感教育,從而導致個別學生心理不健康,金錢崇拜,思想怪異等不正常的現象。新形勢下高師美術教育一定要把學生的道德情操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幫助他們樹立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與心靈世界,使他們以飽含深情的態度面對社會、自然與人生,從而激發他們的生活熱情和創作熱情。

  二、加強文化修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受市場經濟的衝擊,一些美術高校存在著急功近利的現象。教學上,教師只重視技能教育,滿足於教給學生一些成文法則式的畫法技法,而忽視了學生的文化學習和整體素質培養,結果培養出的只是沒有思想的熟練技術工。這樣的教學模式嚴重阻礙了美術教育事業的發展。高師美術教育肩負著傳承祖國繪畫藝術的重任,這就要求我們要改變傳統的育人模式,培養具有“既精通專業,又善於發揮專業特點;既熟悉理論,又富於實踐精神;既瞭解世界,又明瞭國情和社會需求;既通曉歷史,又善於實際應用等這類全面綜合型的人才”。而要培養這樣的綜合性人才,就必須加強學生的文化修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力爭使他們成為具有廣博知識的專業人才。個人以為,應該使學生努力加強以下方面知識的學習。

  首先,加強美術理論素養。一門學科有其自身的發展歷程和發展規律,正是在前人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後人才能不斷超越前人,創造出新的成果。美術的發展自不例外。中國繪畫歷史悠久,理論豐富。在長期的發展中,中國畫歷經多次變革,風格多變,畫派林立。這些豐富的創作實踐和大量的理論經驗,是今人學習和創作的寶貴財富。同樣,西方繪畫發展史亦源遠流長,值得我們借鑑。

  因此,教學中應該讓學生加強對中外繪畫史以及繪畫理論知識的學習,使他們對本專業的歷史程序和理論知識有清晰的瞭解,為以後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如果不瞭解中外繪畫史,不瞭解先進的繪畫理論,就只能閉門造車,很難談得上創新與超越,即使取得一些成就,充其量不過是一個畫匠。近現代繪畫大師們都非常重視對繪畫史及繪畫理論的學習。潘天壽先生就明確提出了美術教育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學習“畫史、畫理及古書畫之鑑賞”。我們要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就時刻也不能放鬆對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

  其次,學習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一幅成功的作品必然刻著社會思潮的烙印,沒有思想的作品永遠難登大雅之堂。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我們民族逐漸融合了儒釋道三種哲學思想,這些思想借助其他媒質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到了人們對社會、人生等的看法。繪畫藝術受社會思潮影響,也基本上沿著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發展軌跡而發展,昭示著一個時代下的人們的精神面貌和審美風貌。如唐代著名繪畫理論家張彥遠的一段繪畫理論:“夫陰陽陶蒸,永珍錯布,玄化亡言,神工獨運。草木敷榮,不待丹碌之採;雲雪飄揚,不待鉛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風不待五色而粹。是故運墨而五色俱,謂之得意。”***《歷代名畫記》***

  我們知道,唐人宣揚三教合一,尤其重視道家思想。這段抽象的畫論明顯地吸取了道家“以無為美”的哲學思想,反映的是從莊子的“道法自然”“物我一體”理論發展出來的“氣韻生動”“虛實相生”的審美觀念。如果沒有一定的文化積澱,也就無從理解這段話的精神實質,故而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加強對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學習。只有對中國傳統思想深入學習,才會理解我國傳統繪畫理論中諸如“空靈”“氣韻”“虛實”等審美範疇,才會真正懂得中國畫的意蘊,也才能創造出一流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

  再次,關注古典文學修養。文學素養的高低,直接決定著畫品的趣味和水平。自古以來,就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畫同源的說法,文學與藝術歷來是不分家的。歷代著名的美術大師,無一例外在中國古典文學上有很深的造詣,甚至許多學者都是集文學家與畫家於一身。近現代的國畫大師徐悲鴻、齊白石、潘天壽、範曾等都有深厚的文學素養。他們也深諳這一藝術教育規律,非常注重對弟子們文學素質的培養。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學生的古典文學修養,要讓學生熟讀甚至背誦唐詩宋詞等傳統經典作品,努力提高他們的審美鑑賞力和審美趣味。

  古人云,工夫在詩外。這話同樣適合高師美術教育人才培養。高師院校要想培養高素質的美術專業人才,畫外的工夫不可小覷。潘天壽說:“畫事有天資、功力、學養、品德四者兼備,不可有高低先後。”“畫事需有高尚之品德,巨集遠之抱負,超越之見識,厚重淵博之學問,廣闊深入之生活,然後能登峰造極。”因此,沒有深厚的文化素養,要培養高素質藝術人才將是一句空話。

  三、合理安排課程設定,體現全面發展原則

  先進的教育理念首先要通過課程的設定來實現。多年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們的美術教育專業劃分過細,教學模式單一,在課程的設定上主要以技能技法課為主,綜合課程安排得較少。這種教育模式培養出的學生雖然具有一定的實踐能力,但綜合素質差,適應能力弱,創新能力不強,很難有大的作為。因此,當務之急要改變這種以過分強調技法課為主的教學模式,合理安排課程設定,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1. 專業課程的綜合性

  當前,高師美術專業的學生從一入學開始便選擇各自的專業進行訓練,課程安排主要以本專業學習為主,學習內容太狹窄,視野不開闊,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學生潛力的發揮,更不符合當前形勢發展的要求。我們在課程的設計上要合理規劃,體現全面發展的原則。高師美術課程大體可分為四大部分。

  ***1***繪畫類課程:除素描、水粉等基礎課程外,還設中國畫、油畫等繪畫專業的所有內容。以中國畫的工筆重彩人物寫生為例,要讓學生了解怎樣觀察物件,感受人物,怎樣構圖,如何表現人物精神世界,在技法上如何勾、描、染,哪裡當重哪裡當輕,無不講授詳盡。繪畫類課程要重在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審美能力等美學素養,具備了這些素養也就不難在設計領域中施展才能,創造出優秀的藝術作品。

  ***2***設計類課程:對設計專業來講,更注重基礎內容,像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此外另有融會藝術設計於一身的編織。

  ***3***理論類課程:包括藝術理論和教育理論兩大類。藝術理論課是指藝術概論、中外美術史、中國畫論等課,知識面覆蓋廣。而教育學、心理學這兩門教育理論課,則是高師美術教育所特有的課程,也是必備的。

  ***4***教育類課程包括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這裡尤為關注實習課,它是高師美術專業的學生必修的一門課程。這門課程使學生將課堂上所學到的專業知識和理論知識通過教學實踐融會貫通,是一次理論與應用的有效結合。

  2. 凸顯人文精神

  重視對文化的理解,重視人文精神已經成為當今許多國家藝術教育的共同追求。藝術教育應該被賦予濃厚的人文精神。因此,在合理安排專業課程的同時,要有意識地增設人文課程的比重,有針對性地為美術專業學生開設哲學、美學、歷史、文學等飽含人文思想的課程,增強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其實,中國現當代很多美術教育家也一直比較重視美術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養。

  如潘天壽先生就在教學中增設了文學詩詞、書法鑑賞等課程。他要求美術系學生學習時間的比例是“三分讀書,一分寫字,五分畫畫,一分其他”,並鼓勵師生多讀書,多寫文章,注意理論研究,擴大知識面。近幾年來,為了培養藝術高素質人才,國外藝術教育已經在人文課程的設定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主要表現為兩種傾向,

  一是各門藝術之間的綜合,意在強化音樂、美術、戲劇、舞蹈以及影視媒體之間的聯絡;

  二是藝術與其他學科之間的綜合,強調各藝術學科與其他非藝術學科之間的聯絡,以形成一種互通、互補的藝術生態關係。”這種做法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當前高師美術人才的培養,要克服急功近利和浮躁的心理,從長遠出發,在人文綜合課程的安排上下功夫,為培養美術高素質專業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3. 體現個性化

  自古以來,我們的教育就講究因材施教。孔子時代已經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徵,培養出了在道德、政治、文學等方面的優秀弟子。因而,高師美術教育要培養高素質人才,一定要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則,發展學生的特長,培養個性。教師要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來發揮他們的創作才能,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將學生看作教學活動的主體,保護學生的個性,尊重他們的喜好,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

  潘天壽說,“學生有不同的稟賦,直接關係到以後的前途、風格。藝術教育不能不注意這一點。最好因材施教,則事半功倍。”在教學活動中應該正確處理好全面發展與培養個性之間的關係。課程的安排上,要處理好必修課和選修課的平衡,應該多開設一些選修課,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個人愛好選擇課程,充分發揮他們的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走出自己的成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