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高校美術教育現狀問題的思考

  大學美術教學工作應有新思維新觀念,做好教學的階段性工作和教師教學任用安排,加強教師教學的監管,不斷完善教學長效機制,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美術教育現狀問題:基礎課

  大學美術課程分為基礎課和非基礎課,基礎課程重視技能培訓,非基礎課程重視創造能力培養即是所謂的創新性人才培養。基礎課程與非基礎課程是有內在聯絡的兩個不同階段。基礎課程階段包括大一大二基本技能訓練階段,非基礎課程階段包括大三大四創作發展階段,這是比較傳統的分類方法。

  我們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和辦學特點在時間劃分和課程安排上有所側重。基礎課在大一可以安排得集中一點,用素描和色彩課程交替安排反覆訓練學生,使其掌握傳統基礎技能,每一個交替在教學內容和審美上應該做到不斷提升。另外,在這一階段要改變以往理論課採用連續幾周集中上完的安排方式,那樣既佔用大量技能訓練課的寶貴時間,又不利於理論課預習、理解、解惑、溫習的科學學習規律。

  從科學角度看,各種理論課應該每週安排2節課且貫通一學期的始末。在具體安排時,還應該考慮理論課也有基礎與非基礎的區別,基礎理論課與基礎技能課配合安排。把理論課與實踐課結合起來上。在這個階段讓我們的學生從理論和實踐中不斷去解決基礎技能與審美表達之間存在的實際問題,使眼高與手高並舉,這才是我們開設基礎技能課與理論課的目的和意義所在。

  美術教育現狀問題:非基礎課

  非基礎課具有高度性、靈活性和多種塑造性,學生在學習中不容易理解和把握,所以很多教師在這個階段的課程中乾脆採用更容易把握的傳統基礎課教學方法來教學。這樣的結果就是學生畢業時除了有死板的基礎技能外一無所獲,無從去談創新了。

  其主要原因就是美術理論修養與自我社會生活脫節或者根本沒有具備理論品格的修養高度。要知道,在此階段學生的基礎技能已得到基本的解決,不能過多地完全糾纏於似與不似的具象描摹***古人云:傳移摹寫不過末事耳***,應該有更多樣性的審美追求和畫面形式,所有的課程安排都應該與融入學生自我價值觀和參與社會視角的審美表現內在情感結合起來。

  具體而言,這一階段的課程安排與教師安排同樣要體現培養學生創造力的教學要求,真正要搞好這一階段的教學,取得文化成果,教師第一要有自我發展的明確研究目的,第二要有在教學中投入更多精力和時間的心理準備,如果沒有這樣的準備要想上好這方面的課是困難的。

  從目前教學來看,我們不是沒有好的教師和好的教學條件,而是沒有好的教學制度和大綱原則。長此以往,不但耽誤了自我,也耽誤了學生,更耽誤了機遇。如在人體課的安排佈局上,有責任感的教師就能看出我們的教學存在嚴重的問題:首先,教學思路不夠明確,為了人體課而人體課。其次,教學觀念陳舊,一教室的學生畫的畫如出一人之手,枯燥乏味,不知我們的學生的個性都去哪了。年年歲歲畫相似,70後、80後、90後的審美如出一轍,不能不說是教學的失敗。藝術是純粹的,容不得半點雜念。人生有涯,想太多或做太多藝術之外的東西,對自我和教學都是有百害無一利。

  我不贊成“基礎過時論”、“基礎無用論”的觀點,“萬丈高樓平地起”,沒有紮實的基礎就沒有藝術的象牙塔。同時過分強調基礎而忽略創新就會如同一個全是水泥鋼筋建成的城市冰冷而乏味、死板而枯燥。在教學中二者不可偏廢。

  美術教育現狀問題:教學與展覽機制

  教學成果要與學院展覽機制結合起來。展覽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認真學習的態度,最主要的是可以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高年級經過長時期的學習,應該有舉辦一定規模的教學成果展覽的能力,這樣的展覽不僅有利於學生互相觀摩檢討,而且是對教師教學方法的檢驗和督促。

  所以在安排課程時應該從長計議,不能讓高年級長課時的課程重疊,以免展覽時出現展場衝突的現象。展覽不能只侷限在展廳舉行,根據作品形式和立意可以嘗試利用不同的展覽場地,因為展覽場地本身也是作品的一部分。

  每年我們還可以設定一年一度的“學生年展”,設定獎項,在多渠道鼓勵和練兵的同時從中去發現和引導學生的創造力。建立教學和展覽相結合的長效機制,可在不斷互動審美中促進教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