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生態學案例型畢業論文範文

  生態學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從經典生態學時期對植物、動物的研究到現代生態學時期對生態系統研究的開展,生態學的研究領域不斷拓展,生態學也日趨成熟和完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 舞蹈生態學下螞蟲另舞基本語彙解析 》

  螞蟲另,壯語音譯,可譯為青蛙。本文所研究的螞蟲另舞,特指桂西北紅水河流域螞蟲另節中流傳的以模擬螞蟲另動態為核心動機的舞蹈,即螞蟲另系列舞。解析壯族螞蟲另舞的基本語彙是本文的最終目的,通過田野採風、文獻蒐集、人物訪談等方法,研究壯族螞蟲另舞與流傳區域環境相互關係、相互作用。運用舞蹈生態學的觀點,重點研究螞蟲另舞的顯要部位動作、基本節奏型、基本步伐等基本語彙的表現方面,以及螞蟲另舞舞情、舞境、舞像等基本語彙的價值內涵。本文的研究,對民族舞蹈文化的弘揚與發展,對地方院校教材的開發與建設,對舞蹈專業人才的教學與培養,具有一定的探索意義。

  一、壯族螞蟲另舞生態環境、語彙及語言

  生態環境是舞蹈藝術賴以生存的基礎,又與舞蹈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資華筠先生在《舞蹈生態學》中提及:“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為高山大海相隔相阻又藉助各種環境因素相互聯絡、相互影響的廣袤世界,孕育出難以盡數的各種民族舞蹈”①。廣西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區,高溫多雨,土地溼潤,植被茂密。桂西北紅水河流域多山巒、丘陵、巖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在這片山水之間,古樸內斂的壯族兒女,用勤勞的雙手創造出了特色濃郁的稻作文化。

  當地溪河縱橫、田疇相連的地理環境為螞蟲另舞的產生與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而伴隨著地理環境演變不斷進行生產生活的壯民族的實踐,就是螞蟲另舞存在與發展的社會環境。螞蟲另節———螞蟲另舞社會環境的突出代表。風調雨順是稻作民族生產活動的重要希冀,“以祈求風調雨順為目的的螞蟲另崇拜,以祭拜螞蟲另活動為核心的傳統節日,也是壯族歷史最悠久、最有特色、最富神祕色彩、文化積澱最深厚、最具代表性的一個傳統節日”②。以螞蟲另為代表的圖騰崇拜,以螞蟲另節為代表的節慶習俗,在紅水河流域的社會生活中由來已久。在廣西東蘭縣,人們直接稱螞蟲另為“你們的公公”,境內出土的銅鼓上,刻有迎娶蛙婆的一組畫面也格外引人關注,壯族學者丘振聲也明確提出這是證明壯族先人認為其與螞蟲另有血緣關係的最直接、最有力的證明。

  而螞蟲另生殖能力強、生存能力強、鳴叫預示降雨等對於崇拜螞蟲另其它原因,則從不同層面反映出了螞蟲另與當地壯族的親密聯絡,歸根結底在於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舞蹈語彙指的是“舞體實現出來的舞詞與舞詞組合的總和”③,螞蟲另舞語彙集中體現在螞蟲另節期間表演的《螞蟲另出世舞》《征戰舞》《薅秧舞》等數段舞蹈中。螞蟲另舞的基本語彙,是建立在綜合分析全部舞段所有螞蟲另舞舞詞與螞蟲另舞舞詞組合的基礎上,得出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符號化了的螞蟲另舞語彙。根據舞蹈生態學的觀點,我們將直觀上感受到的、具有同一審美基質的、表情達意相同的螞蟲另舞形態,綜合為螞蟲另舞舞疇。而螞蟲另舞舞疇的形態特徵與其思想情感的結合,就形成了螞蟲另舞舞詞,再將螞蟲另舞舞詞按照一定的順序組合起來,就是螞蟲另舞舞詞組合。在螞蟲另舞表演進行時,螞蟲另舞舞詞與螞蟲另舞舞詞組合承擔著體現當地壯族特色具體的審美表意的功能,這時的舞詞與舞詞組合,就上升為螞蟲另舞語言。螞蟲另舞外部形態與情感內涵結合在一起,形成螞蟲另舞語言,舞蹈語言是系統的舞蹈語彙。對於螞蟲另舞語言,可以通過兩個層面進行理解。第一,螞蟲另舞語言歸納於其舞蹈言語之中。

  動作是通過人體這個媒介呈現的,動作又承載了舞體與特殊舞體的主客觀意識,螞蟲另舞舞詞與舞詞組合的外部形態,也是通過動作分析所得出。因此,對螞蟲另舞語言的研究,也是對其微觀動作產生、發展、形態、律動的研究。第二,螞蟲另舞語言是對其舞蹈言語的概括與提煉。螞蟲另舞流傳區域,人們的情感意識有著一定的先天的共識,這對於審美的標準和舞蹈的理解有著神經生理學意義上的共通性。應著眼於舞體之間社會文化環境的差異性,突出共性,找出具有共同外部形態與表意審美功能的舞蹈言語,即確定一個範圍幅度或一個評價尺度,再進行語彙的剖析。

  二、壯族螞蟲另舞基本語彙

  舞動,是舞蹈自然切分的最小形態單位,可以理解為舞蹈動作。總結舞疇,在舞蹈生態學看來,上行是將兩個以上舞疇按時間順序組合形成舞疇序列,下行則是剖析顯要部位動作、基本節奏型、基本步伐等舞動的構成因子。我們視這類因子為舞動的再分下限,將螞蟲另舞的動作進行分析、提煉,總結其基本語彙。

  ***一***螞蟲另舞顯要部位動作

  部位一般由頭頸、上肢、下肢與軀幹等構成,當某一部位相對運動幅度較大和重複出現頻率較高時,就形成了一定的特徵性和規律性,即顯要部位動作。綜合資料分析,螞蟲另舞顯要部位動作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五指最大幅度張開。第二,小臂與大臂、小腿與大腿呈90度彎曲。第三,上身前傾45度或90度。將此組合,就形成了數段壯族螞蟲另舞表演中最為常見、最引人注目的基本體態———蛙式舞姿。廣西左江流域的花山岩畫,數量最多的也是“蛙式舞姿”,而在當地同樣流傳著螞蟲另神是雷神與水神交媾之子的傳說,在螞蟲另舞中出現的大頭神仙,自述自己就是從花山而來。同時,花山岩畫中的人物周圍往往伴有銅鼓,而螞蟲另舞表演時不僅有《拜銅鼓舞》的段落,銅鼓作為伴奏樂器更是貫穿舞蹈始終。螞蟲另舞具有濃郁的圖騰崇拜意識,是對螞蟲另的鮮活再現,在舞蹈中模擬螞蟲另的自然特徵和運動形態,既反映了當地人們對生命守護神的崇敬,又表現出了人們對生存與繁衍的渴望。

  ***二***螞蟲另舞基本節奏型

  依據節奏型來提取特徵,是分析舞蹈語彙的重要手段,多種節奏型中的主體,就是其基本節奏型。螞蟲另舞中,音樂與舞蹈相隨相伴,我們從音樂的角度,視覺與聽覺相對統一,提取其基本節奏型。螞蟲另舞以打擊樂伴奏為主,雖然也有嗩吶吹奏,但其僅用於活躍現場氣氛,與舞蹈的段落及舞動沒有直接關聯。按照採風記錄與資料記載,將皮鼓與小鼓的鼓譜進行整理與分析,得出了螞蟲另舞的基本節奏型為:24│××××│×××××‖,讀作:鏘咚鏘咚│鏘咚咚咚鏘‖,演奏時要求中速、有力。節奏的堅實、鏗鏘,促進了舞蹈風格的強化,影響了舞蹈動作的發展。在節奏的行進中,動作的重拍需與節奏的重拍相吻合,因此,螞蟲另舞中的下肢運動多穩重踏實、不花哨,給人以十足的內在張力。節奏影響著動作,動作體現著風格,節奏影響著螞蟲另舞古樸、粗獷的風格特點,更彰顯出樸實、含蓄、內秀的民族性格。動作與節奏同步進行,表現出鮮明的節奏型,螞蟲另舞上肢動作不多,節奏型語彙主要體現在下肢的舞動。

  ***三***螞蟲另舞基本步伐

  舞蹈形態特徵的構成,步伐是不可忽視的因素。同時,在語彙的研究上,對於步伐的切分,應以與節奏單位為準。配合基本節奏型,螞蟲另舞的基本步伐為:“三跳一停、四點一踢”。“三跳一停”對應基本節奏型中的第一小節“鏘咚鏘咚”,第一拍***以左為例***,左、右腳交替向前帶後踢腿的跳躍,跳一步佔半拍;第二拍,左腳繼續向前帶後踢腿的跳躍,後半拍靜止。“四點一踢”對應第二小節,第一拍,右腳全腳連續點地四次,要求急促、有力、連貫;第二拍,右腳腳跟著地之後迅速踢出。“腿部小而快的‘顫動’、膝部急促有力的‘抖彈’,身體的‘板塊’形態的運動方式,正是動作內部的‘源’與外部的‘流’的有機結合與顯現。”①“三跳一停”動靜結合,“四點一踢”快慢得當,形成了時間上和力量上的對比,在視覺要給人以強烈的衝擊,是力與美的高度融合。

  三、壯族螞蟲另舞基本語彙內涵

  螞蟲另舞的基本語彙不僅表現在上述三個外部特徵,表情達意的統一性,即作為內涵的舞意也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條件。正如舞蹈生態學所主張的,“舞蹈是一種具有人的自覺意識的抒情、寫意活動,舞蹈形態的分析必須考慮到形與意的契合”②。形態與內涵結合在一起,才能傳達舞蹈藝術的真諦。

  ***一***螞蟲另舞舞情

  通過舞動這個媒介,內在情緒實現外化,這裡除了可以直觀感受到的情緒之外,更蘊涵著思想。壯族螞蟲另舞是圖騰崇拜的舞蹈,是神靈祭祀的舞蹈,稻作文化在潛移默化中塑造了壯族憨厚朴實、含蓄內秀的民族性格,它聚集了這個族群悠久的歷史與真摯的情感,屬於深層心理結構,螞蟲另舞彰顯了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現有的傳說資料顯示,當地壯族認為螞蟲另是他們的民族英雄,是守護神,是螞蟲另幻化的小夥子將邪惡勢力戰敗,這充分說明了人們對生命的渴望。在那遙遠的人類無法預測、改造自然的情況下,螞蟲另的鳴叫預示著雨水的降臨,較為原始的、朦朧的神靈觀念逐漸萌芽並開始佔據著人們的精神世界,通過模擬神靈的形象,虔誠祭祀,是壯族面對自然的內心情感的顯現。同時,螞蟲另舞也凸顯了壯族在審美取向上的群體性和娛樂性。螞蟲另節從組織到落幕,一系列程式都是集體參與的,人們通常以自然村為單位,家家戶戶都會參與到活動中。螞蟲另舞在表演時,在達到祭祀螞蟲另、愉悅螞蟲另目的的同時,也必然會融合現實,宣洩人們激動的心情和對未來的憧憬。

  ***二***螞蟲另舞舞境

  稻作文化是螞蟲另舞特定的意境,也是螞蟲另舞表現的物件。數千年前,壯族先民便已經開始了人工繁育和種植水稻,是我國最早的稻作民族之一,以稻作農業經濟為主的生產方式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衍變成了以稻作文化***“那”文化***為中心的民族文化體系。以稻作為樂的節日文化,就是在這種環境中不斷的傳承與發展,以螞蟲另舞為重要組成部分的螞蟲另節,自始至終都以稻作為核心,圍繞著插秧、薅秧、捉蟲、逐疫、豐收等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的活動而開展。螞蟲另舞,既具有祈求風調雨順、水稻豐收的目的,也有春耕動員、準備勞作的意思。螞蟲另舞,除了表演性之外,教育意義也蘊藏在其中,通過一系列的舞蹈,人們再現了插秧、耘田、收割等稻田裡勞作的真實情景,這是一個薪火相傳的情節,是壯族人民豐富的稻作生產的經驗積累與勞動習俗的延續,稻作文化的印記更鮮明的銘刻在人們腦海裡,承載著心中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三***螞蟲另舞舞像

  螞蟲另是螞蟲另舞舞疇與舞疇序列中模仿的具體形象,是壯族先民圖騰崇拜的直接而生動的反映,這源自遠古的原始宗教信仰的遺風。螞蟲另,生動地表現在螞蟲另舞的表演之中,從作為典型性顯要部位動作的“蛙式舞姿”,到舞動中模擬螞蟲另的跳躍,甚至模擬再現螞蟲另交媾,既直接突出了螞蟲另的核心地位,又間接說明了託物寓意的手法。

  “從形式邏輯上講,自然崇拜的天體舞蹈>生物崇拜的動植物舞蹈>動物崇拜的圖騰舞蹈>蛙崇拜的‘螞蟲另舞’***含生殖崇拜***……從生存邏輯上講,‘蛙式’舞姿並非只來自被模仿的青蛙:其屈膝下蹲代表著直立動物人的屈從與敬畏;其曲肘翻掌上舉代表著崇拜與信仰。這一姿勢除表示日常生活體語中的‘祈盼’、‘渴求’、‘投降’、‘臣服’外,在舞蹈體語中還表示‘太陽崇拜’、‘祖先崇拜’、‘雨神崇拜’、‘火崇拜’、‘生殖崇拜’等……”③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映物質,“形式邏輯”中的“蛙崇拜”,“生存邏輯”上的“生殖崇拜”,都要以螞蟲另這個鮮活的生命為依據,並通過螞蟲另舞這一意象化的形式進行展現,這就是螞蟲另舞的象物性,也是螞蟲另舞基本語彙內涵之一。

  四、結語綜上所述,廣西壯族螞蟲另舞作為人類一項重要的精神財富,承載著數千年來一個民族的性格品質與價值追求,是壯族求生存、求發展的生動縮影和藝術再現。舞動因子中的“蛙式舞姿”、“鏘咚鏘咚∣鏘咚咚咚鏘”、“三跳一停、四點一踢”等構成了壯族螞蟲另舞的基本語彙,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歷久彌新的稻作文化、熾烈虔誠的圖騰崇拜等詮釋了壯族螞蟲另舞的基本語彙,這就是基於舞蹈生態學語境下對壯族螞蟲另舞基本語彙的分析結果。“四時可愛唯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正如在冬去春來之際表演的螞蟲另舞一樣,文學藝術的發展正朝向美好大步邁進,堅信在春風吹拂、春光照耀下的民族舞蹈藝術定會在繁花似錦的中華大地上綻放出朵朵新蕾。

  篇二

  《 生態學概念下河流監測計劃探析 》

  我國早在70年代就面臨著河流汙染問題的威脅,一些河流汙染物對我國人民身體健康以及對人民居住環境衛生狀況等方面都產生了嚴重的影響,這大大考驗了國家及政府的河流汙染治理能力。轉眼新時期下,我國河流汙染現象還是很嚴重,但就其受到汙染的原因變得更加錯綜複雜。因此,我國河流監測工作在其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其中監測的內容圍繞河流的汙染程度,汙染成分、含量、影響範圍以及解決問題的手段等主要方面展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以及發展水平的提高對我國河流監測事業也提出了相應越來越高的要求,為使後者適應前者的發展,適時可以考慮實現我國河流監測事業的統一化、制度規範化、管理數字化以及技術科學化尤為重要。從具體理論基礎來看,我國從河流監測事業發展之初,河流監測中所使用的各項生態系統指標便與河流中新出現的物質豐富度有著密切的關係,本文以河流生態學理念為理論指導,以改善河流監測水平為目標,爭取在功能性的評價方法起點上出發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1河流生態學內容簡介

  河流生態學***riverecology***是近十幾年發展起來的一門關於河流生物分佈結構、功能結構,涉及到環境生物相互關係發揮作用的學科。隨著全球環境汙染問題的普遍惡化,河流汙染作為其中的一個比較嚴重的方面,河流生態學發揮的作用也越來越大,因此在理論產生興起之初得到了環境生態研究領域的廣泛支援,目前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也十分活躍。河流生態系統研究的重點是研究河流生命系統與生命支援系統之間的複雜、動態、非線性、非平衡關係,其核心問題是研究生態系統結構功能與重要生境因子的耦合、反饋相關關係。一般來說,河流生態學根據現有的範圍可以分為三個方面。

  ***1***該學科關注河流等水域的橫向研究,關注平原、水流河道以及水流河岸之間的相互作用。其次該學科關注河流等水域的縱向研究,關注某地區河流水域的具體生態分佈、生態結果以及生態功能;

  ***2***對河流水域的地理、水文也有所研究;

  ***3***該學科關注河流水域的整體評價,是上述兩個方面的綜合研究。目前全球河流生態學的運用出現了一些新的發展態勢,主要表現在多學科融合、研究重點轉向人類活動對水域的影響、河流生態學科學資訊科技化以及理論知識適應社會需求而發展等幾個方面。

  2河流生態系統指標的開發

  2.1非生物環境指標

  非生物環境指標,顧名思義,是通過對河流水域中的豐生物資訊進行分析,基於此進行河流監測計劃的指標。其中包括了以下幾個方面的非生物因素,首先是河流水文特徵,河流水文特徵分析通過對諸如含沙量、水位線、水流流速、結冰期、汛期、澇期等方面的具體分析對河流水文進行整體把握。其次是河流地貌特徵,河流通過長期的沖蝕對河岸陸地產生影響,最後形成了獨特的河流地貌。不同的河流地貌如溝谷、侵蝕平原等等其所反映出的河流演變情況都有所不同,具有深刻的參考意義。最後是河岸帶特徵分析,河岸帶的定義具有廣義、狹義兩種。一般是指靠近河流岸邊的地帶,具有植被豐富、空氣溼度大的特點。通過不同河岸帶的研究可以分析出不同的河流水源特徵。

  2.2生態系統功能指標

  河流作為一個動態的系統,其自身的物質吸收能力、排放能力以及物質的自我生產能力都能從各方面反映出河流的系統活力。生態系統的功能指標包括了兩個方面,首先是物質通量,這些通過的物質有沉澱物、營養物質、有機物質、藻類植物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儘管河流監測需要通過各種河流物質的通量進行全面的研究,但目前一般只是通過物質負荷資料進行調查。其次是截留率,截留這種氣象現象一般與地區降雨量、風速大小以及雨間天氣狀況有因果關係,河流水域的截流量與河岸樹種以及降雨量有著內在密切的聯絡。

  2.3生態系統結構指標

  生態系統結構指標從河流生態系統的結構特徵出發,從三個方面的因素變化給出河流監測的指標指導:

  ***1***關於物種多樣性,近年來物種多樣性中的對大型無脊椎動物如一些大型水母、海葵、珊瑚等的研究為河流監測提供了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引數,藉此來解釋河流功能攝食類群層級波動的內在原因。物種多樣性是河流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指標之一,是評測不同地區河流動、植物以及微生物物種數目以為人類發展、生活奠定基礎的前提;

  ***2***生態系統結構指標的生物豐富度;

  ***3***功能攝食類群的變化。這兩個方面對於河流監測所需求的指標引數也具有重大意義。

  2.4人類干擾變數

  在河流汙染過程中,人類生產活動所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大,人在河流汙染中應擔起的責任也越來越大。人類陸上排放生活垃圾、工廠排放未處理的工業汙水、城市執行拋棄的商場廢物以及人類土地利用格局改變等方面的共同影響導致了大大小小河流水質的惡化,而且隨著國家社會經濟在新時期的巨大發展,河流惡化速度也變得越來越快。其中,人類干擾變數在其中所起到的負面影響巨大,雖然內容龐雜但對水質的破壞作用極其集中,河流監測計劃的制定尤其應注意這個方面的研究分析。

  3關於河流生態學與河流監測計劃的探討

  3.1河流生態學應用及發展前景

  通過前文的論述可以看出,運用河流生態學的核心學科理念對河流監測事業所起到的作用將星多方面且卓有成效的。其為河流監測計劃的制定以及後期河流監測工作的展開乃至後期河流治理等工作的順利進行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基礎。在證實了理論基礎正確性的前提下,相關部門技術監測人員如何正確利用河流生態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具體實際監測活動中顯得尤為重要,國家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在這個方面加大重視度。同時,河流生態學應用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阻礙,存在個別侷限。如在資源螺旋概念中提出的螺旋長度,看起來是對河流功能過程的一種非常適宜的測量,但實際上它並不是一個恰當的指標,因為它更像是一種理論單元,並且需要用放射性同位素進行復雜測量來獲取,序列不連續體概念亦如此[1]。但從整體上看,利用河流生態學為基礎進行河流監測事業、制定河流監測計劃具有光明的前景,相信通過努力一定能夠實現河流監測不斷優化的目標。

  3.2對當前河流監測計劃評價

  整體來說,我國現今河流監測計劃工作的實行還是比較完備順利的,但具體細節來看還存在著一些紕漏。如河流監測執行部門的差異所造成的監測計劃並不相同導致了監測側重點不同,其後果往往是監測事業不能實現預期目標;如人類干擾導致的河流生態系統的生態效應,現有監測計劃中的變數不足以綜合判定[2];又如物種多樣性和豐富度資料應該用於確定大型無脊椎動物的梯度,並更多地放在空間方面,但在現有監測計劃中沒有進一步表示。

  4結語

  綜上所述,汙染源的排放情況、環境水文條件的變化以及河流的水文特徵等方面對我國河流監測計劃的實施與開展息息相關。河流汙染監測作為國家新時期的一項重要的事業,其監測水平、監測力度對我國河流汙染治理事業都有著重要的借鑑意義,國家政府應尤其重視在這方面的技術支援與不斷地深入研究,明確河流汙染所引起的嚴重後果,早日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緩解最終解決河流汙染問題。希望我國未來的河流監測事業發展步伐穩步加快,我國的河流治理水平更上一層樓。

有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