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學期政治論文

  政治是各種團體進行集體決策的一個過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篇一

  最近一段時間,出現了一個社會現象,或者說是執法部門在執法過程中的一個現象——“釣魚”執法。

  “釣魚”執法,英美叫執法圈套,這是英美法系的專門概念。從法理上分析,這種行為指的是當事人原本沒有違法意圖,在執法人員的引誘之下,才從事了違法活動。而在近期,在我國部分城市,卻主要體現在交通方面。具體表現為:一位由執法部門派出的“鉤子”,“發生了緊急狀況”,向私家車主“求助”。車主動了惻隱之心將其搭載。孰不知落入了一個圈套,因為不遠處的執法人員,按照所謂的證據,將其定為“非法營運”。然後“依法處置”,***。這位車主自然是百口莫辯,除了“乖乖受罰”,哪有半點回手之力?這樣的執法方式固然荒謬。然而在我國的部分城市,卻有許多這樣的案例。

  如在上海,一位私家車主在上班途中,因路人“胃疼”,動了惻隱之心搭其上路。結果,搭客拔了他的車鑰匙,車外七八個身著制服的人將他拖出,還把他雙手反扣,卡住脖子,搜去駕駛證和行駛證。對方告訴這位車主,他們市城市交通執法大隊的執法人員,要他交錢才能拿回車。在各種壓力下,最後這位車主交了一萬元才取回車

  同樣是在上海,另一位車主也是動了惻隱之心,卻引來“非法運營”的橫禍。儘管他採用了“斷指”的方式想要證明自己的清白,卻也只是徒勞。

  慶幸的是,最後他們一個採取訴訟的方式,一個採取向政府求助的方式,讓法律還給了他們一個公道。儘管在這個過程中,執法者找出了諸多的理由以示執法的正當性,但卻掩蓋不了實質上程式上的違法性,以及背後的利益驅動。回顧類似行為造成的結果,發現在魚鉤上晃盪著的除了當事人,還有更大的魚——那就是法律,道德和人們的善良之心。

  我國是一個法制國家,生活在法治國家裡,人人都要和政府部門打交道。政府能否自覺的依法行政,嚴格依法辦事,直接影響到憲法和法律的尊嚴,權威。直接關係到依法治國能否順利實施,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巨集偉目標能否順利實現。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環節。政府及其工作人員要依法行政,是國家的公共管理活動依法進行,符合法律的規定。然而在“釣魚”執法過程中,執法者卻變成了違法者,引誘守法者違法。這讓社會對法律產生強烈的質疑。而執法者的做法所影響的也不僅是這一部門的形象,更影響了法律的形象。動搖了人們心中的法制觀念和信心。行政執法中的“釣魚”行為,不但會讓公眾在守法與違法的困惑之中,模糊守法與違法之間的界限,更是對道德釜底抽薪般的打擊。

  但是為何會有“釣魚”執法的產生,其主要原因或許就是因為執法經濟。

  1996年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雖然有這樣的規定,“任何行政部門都沒有權利私自處理罰沒款,都要上交國庫”,但各地財政一般會按40%到50%的比例將罰沒款返還給行政執法部門,有關部門再按照四六或五五的比例返還給各分支機構,此辦法被俗稱為“兩次五五分成”。這就等於是政府及其職能部門與個人聯手設套盤剝司機。

  從這個利益鏈條中,我們看到,利益的始端和源頭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不給交通執法部門經費或所給經費很少,不足以維持部門生存,而是寄望於其創收;中端是執法部門,執法單位創收多少與單位和領導的績效考核掛鉤,創收得越多,單位提成和政府財政返回得就越多,領導和員工的獎金、福利等也就越多;末端是執法人員,單位又將創收任務分解給每一個執法人員,並與個人獎金、福利、考核、提職加薪等掛鉤。這樣就在地方政府、執法部門和執法人員之間結成了一個公權力與私利錯位糾纏的利益共同體,共同體及其成員的目標是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一損俱損,一榮俱榮。而且現在執法部門法治意淡薄,特權思想嚴重,想怎麼幹就怎麼幹。由於利益的驅動,更不把法律當回事,以致以罰代法屢禁不止。“釣魚”執法則成了執法經濟作用下的必然產物。

  在執法經濟的利益驅動下,“釣魚執法”呈不斷向社會擴充“執法力量”之勢,提成機制讓有關部門公然在社會上“招聘”大量“鉤子”,也就是所謂的“協查員”乃至“有正義感的社會人士”。他們敗壞了“正義”和“正義感”的名聲,使社會誕生出大量不從事生產性、創造性勞動的寄生蟲,也使法律、公權力的公信陷於崩潰的危險邊緣。

  當“釣魚”成為常態,社會的信任危機也自然會加重,互助友愛的美德將在“釣魚”中失去生存的土壤。 執法者的“釣魚”,守法者固然是那條魚,法律、道德也同樣是那條魚。

  “本車拒絕一切搭載求助,臨盆產婦、車禍、中風、觸電、溺水都不關我事,尤其是胃疼的!”這句話是最近在網上流傳的一句“最牛私家車標語”。當然這無疑是網民們針對“釣魚”執法的黑色幽默。但是這或許成為了私家車主面對“釣魚”執法的無奈之舉。不過,如果這樣的標語出現在每一臺私家車上,是否就表示,社會公德每況愈下,人們的善良,同情,友愛之心被迫穿上了重重自我保護的外衣,使那些社會上的弱者再也得不到人們的同情和幫助。那麼我國的民族精神中的“團結互助”,又該如後得到弘揚,得到發展。而這種情況還有可能隨時隨地陷公民於危險與不安,甚至生命都得不到保障的境地!

  “釣魚”執法對這個社會的影響,對人們法制觀念的影響,實在太大。我們每一位公民,都應該思索,面對這一切,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如何把“釣魚”斬草除根。

  篇二

  在我國80後出生一代主要是指獨生子女一代。他們可能也是“幸運”的一代,特別是生活沿海發達地區城市裡的一族,處於很好的物質生活環境中,成長於商品文化蓬勃發展、網際網路和電子商務異軍突起之機,對現代高科技化的生活適應性強。

  80後一代從小就習慣於影視語言和網路語言,對時尚廣告反應迅速。他們不像上一輩人有太多傳統文化的記憶和歷史負累。造成上述現象的原因是這一代人受到了其長輩無微不至的呵護,物質生活相對比較優越,社會與文化的開放。從消費心理學的角度上講,過多的呵護反倒會形成一種逆反心理,他們想要保有更多自己的空間,而不需要其他人過多地干預他們的生活。他們也不願意去關心別人,因為在他們的意識當中,每個人都應該是自立的。可見在這一代人身上,東西方的文化差異會變得越來越小。

  80後成長於當今的消費文化環境下,在物質追求上更加註重感性化、愛電腦與上網甚於愛書、易迷戀或沉迷某種事物而不惜花錢,越前買車、買房的享樂消費觀念早已深入其心中。有錢就花、沒錢先貸,圖的就是通快。他們中也有相反的一類,如只飲用包裝水,只租房不買房,只打的不買車,整夜上網而不會為了自己的健康犧牲嗜好,總是改不了丟三落四的毛病,不少人曾經戀愛很多次,但從不會愛得死去活來,…… 也正是因為這些生活觀念的引領,他們在消費行為上表現出大膽與叛逆,在他們眼裡很少有禁區,沒有不能做的事。有調查表明:中國的獨生子女一代既是中國的一個特色產物,又是一個與世界各國同齡人幾乎有著相同觀念的群體。因為他們成長在冷戰結束以後,全球消費新潮與消費文化基本趨向大同的年代。2004年奧美廣告公司對中國沿海部分大城市的獨生子女一代的調查表明:中國獨生子女的消費觀念具有明顯的全球化傾向就證明了這一點。調查還發現,他們喜歡上網聊天、打電子遊戲、手機換個不停、吃洋快餐和穿新潮服飾。難怪你們可以在美國的紐約、法國的巴黎、日本的東京、韓國的漢城,還是中國的上海,看到幾乎同樣裝束的年輕的女孩子:她們的頭髮漂過幾綹,上衣一定是露肚臍裝或幾乎裸露的吊帶裝,牛仔褲上面總有幾個破洞,當然身上還有很多其他的飾物。她們更加追求自我,更喜歡標新立異地扮酷等等。

  孟子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是我們的祖訓。中華民族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的傳統精神要在我們年輕一代中繼續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