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攝影的介紹

  在多媒體時代的今天,紀實攝影並沒得到重視,沒有很好的被攝影愛好者理解。本文從紀實攝影的形成、紀實攝影提供可靠文獻、推動現實變革、揭示世界真諦、有利於社會研究四個方面來解讀紀實攝影的社會作用,從而倡導在我國紀實攝影可以得以進一步推廣,併為其留下足夠的發展空間。小編給大家整理了有關對,分享給你們!

  人類真實記錄現實的夢想,是催生攝影術的並促使其不斷髮展的動力,也是紀實攝影誕生的基礎。攝影術誕生後,它用自己與生俱來的記錄性為我們的生活服務著,並給了我們一個又一個的驚訝和驚喜!攝影用它直指事物真實面貌的特徵使很多人把攝影看作是眼睛的延伸和記憶的銀行。當一個家庭團圓之時,乖巧的孩子拿出相簿,湊到大人跟前細數著那會兒的種種,這是件何等溫馨又極附有意義的事情!

  社會中一個單位需要攝影,這個大的組織就需要攝影的存在,更需要攝影的貢獻!而攝影也絕不離不開哺育它的社會環境。社會在不斷髮展進步,攝影也隨之而變。從記錄到紀實,這個過程當中不僅有著一位位前輩們做出的突出貢獻,而且最為重要的是人們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斷髮展,所造成的必然結果。

  :凝固歷史,提供可靠文獻

  蘇珊·桑塔納的《論攝影》第二段中寫道,收集照片便是收集世界。從上文所提到的西方工業主記錄重大工程,到湯普森用相機穿越中國,再到到FSA計劃和後來弗蘭克的《美國人》、謝海龍的《希望工程》等紀實攝影作品。不僅給我們展示了歷史上某一地區的實際情況,同時還向我們揭示出當時那裡的社會問題。不管是從客觀記錄的角度上來說,還是從歷史學、社會學的角度來講,都為後人提供了極為寶貴,極具意義的文獻資料!

  在攝影術發明之前,人類記錄歷史的方法一是言傳,二是繪畫,三是用文字描述。攝影術的發明無疑又給人們增加了一中記錄歷史的方法,並且是一種最具說服力的記錄方法。紀實攝影的逐漸成熟,使得後人可以更為深入的瞭解到大蕭條時期的美國民眾,中國建國後的“崇拜者”等,這些寶貴影像資料從而成為我們閱讀歷史、認知歷史的重要文獻。

  紀實攝影不僅給我們展示歷史,而且還可把我們帶到另一片遙遠的土地山去。通過攝影師的作品,我們可多層面的瞭解到遠方的親人是否平安,那裡的社會是否安詳,異鄉的人文習俗有多麼有趣… …

  紀實攝影幫助我們見人之所不能見,此等財富財富讓黃金也黯然失色。

  :目擊社會,推動現實變革

  在紀實攝影的發展中現實主義精神***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關注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強調社會服務***悄然融入其中,使紀實攝影有了更為明確的理論指向。紀實攝影也逐漸發展成為目擊社會,推動社會變革的重要工具。

  :最具社會意識的攝影家—劉易斯·海因

  在二十世紀初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不得不提到的是有社會學家和紀實攝影家雙重身份的劉易斯·海因。他1898年在芝加哥大學學植物學和生物學,1905年在紐約大學獲教育學碩士學位後有在哥倫比亞大學、芝加哥大學以及紐約大學攻讀社會學。這位文化素養很高、興趣廣泛的學者對於紀實攝影乃至整個社會最大的貢獻在於他不是以攝影作為消遣品或是自我陶醉的工具,而是懷著崇高的社會目的,運用攝影來改造社會。他最廣為認知的一句話是:“我要展示需要糾正的事情,我要展示值得讚美的事情。”這充分顯示了他一照相機作為實現社會理想的工具。他在國家兒童勞動文員會但這專職攝影家多年,並承擔了一個關於人民工作、生活狀況的藏大61卷報告的“匹茲堡調查”的所有插圖拍攝的工作。他的照片想民眾展現礦山、漁船等等工作的勞工階級的生存狀態。而他最具影響力的作品則是揭示了童工受剝削、欺壓的悲慘生活。這些照片公佈於眾後立即獲得強烈的社會影像,人們憐憫水深火熱中的孩子們並痛斥企業主與政府,這直接促成了“禁止使用童工法”的通過。值得社會學家注意的是海因的觀點:“如果我還能夠用文字來講述故事的話,我絕不會藉助於相機快門。”,海因也被認為是當時最具自覺與社會意識的紀實攝影家。

  :謝海龍與《希望工程》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中國走進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中國社會在文化上的解禁促使攝影,特別是紀實攝影在中國這片土地上開始生根發芽。紀實攝影也用其實際行動,回報了社會,解決了當時中國社會中的顯著問題。最為世人熟之的便是謝海龍的《希望工程》。

  ***作者:解海龍***

  據當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在全世界有8.9億文盲中,中國有2.2億,這2.2億文盲中,1/3左右只能讀到小學。越來越多的孩子因為經費原因上不起學,越來越多的教師由於經費問題放棄從教。在此等背景下,鄧小平同志也發出了號召:“我們要千方百計,在別的地方忍耐一些,甚至犧牲一點速度,也要把教育的問題解決好。”由是,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正式成立,開始調查青少年的教育狀況,並打算想國內外宣傳發動捐款。在這是機遇讓謝海龍來到了“青基會”

  雖是政府促使,但擺在謝海龍面前的問題層出不窮,資金問題和地方政府的故意遮掩成為拍攝過程中的最大難題。1991年4月4日,謝海龍正式上路,憑著一股毅力在一年內跑遍大別山、沂蒙山、黃土高原等偏遠山區,用生動、感人的紀實攝影畫面把中國教育的困境展現在了世人眼前。從1992年4月,謝海龍從第一批拍出的照片中選出了一套40張,與青基會在北京開了新聞釋出會,到全國巡展,再到把展覽辦出國門,在不到八個月的時間內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收到上億元捐款。從那時起,謝海龍的照片成了“希望工程”的名片,長期以來發揮著顯著的社會作用。首先,謝海龍的《希望工程》讓人們認知了當時的中國中小學教育狀況。其次,出現在照片上的人物、場所成為直接受益物件。很多人在看過照片後先入為主,對它們做出點對點捐助。

  《希望工程》的影響並非一時,據有關調查機會在2004年對全國29個省會城市的16歲以上居民隨機抽樣調查,93.9%的居民知道“希望工程”;63.5%的居民為“希望工程”捐過款;61.6%的居民所在單位組織過“希望工程”勸募活動。2003年的這張跨20個省市的調查報告表和2004年的這份調查告訴我們,“希望工程”的影響力在持續。你可能沒有時間讀報,沒有時間看電視,但在大街上一瞥看到某張圖片便足以讓你記住某些東西,這就是影象的魅力,紀實攝影的魅力。

  據當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在全世界有8.9億文盲中,中國有2.2億,這2.2億文盲中,1/3左右只能讀到小學。越來越多的孩子因為經費原因上不起學,越來越多的教師由於經費問題放棄從教。在此等背景下,鄧小平同志也發出了號召:“我們要千方百計,在別的地方忍耐一些,甚至犧牲一點速度,也要把教育的問題解決好。”由是,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正式成立,開始調查青少年的教育狀況,並打算想國內外宣傳發動捐款。在這是機遇讓謝海龍來到了“青基會”

  雖是政府促使,但擺在謝海龍面前的問題層出不窮,資金問題和地方政府的故意遮掩成為拍攝過程中的最大難題。1991年4月4日,謝海龍正式上路,憑著一股毅力在一年內跑遍大別山、沂蒙山、黃土高原等偏遠山區,用生動、感人的紀實攝影畫面把中國教育的困境展現在了世人眼前。從1992年4月,謝海龍從第一批拍出的照片中選出了一套40張,與青基會在北京開了新聞釋出會,到全國巡展,再到把展覽辦出國門,在不到八個月的時間內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收到上億元捐款。從那時起,謝海龍的照片成了“希望工程”的名片,長期以來發揮著顯著的社會作用。首先,謝海龍的《希望工程》讓人們認知了當時的中國中小學教育狀況。其次,出現在照片上的人物、場所成為直接受益物件。很多人在看過照片後先入為主,對它們做出點對點捐助。

  《希望工程》的影響並非一時,據有關調查機會在2004年對全國29個省會城市的16歲以上居民隨機抽樣調查,93.9%的居民知道“希望工程”;63.5%的居民為“希望工程”捐過款;61.6%的居民所在單位組織過“希望工程”勸募活動。2003年的這張跨20個省市的調查報告表和2004年的這份調查告訴我們,“希望工程”的影響力在持續。你可能沒有時間讀報,沒有時間看電視,但在大街上一瞥看到某張圖片便足以讓你記住某些東西,這就是影象的魅力,紀實攝影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