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攝影的作用
在多媒體時代的今天,紀實攝影並沒得到重視,沒有很好的被攝影愛好者理解。本文從紀實攝影的形成、紀實攝影提供可靠文獻、推動現實變革、揭示世界真諦、有利於社會研究四個方面來解讀紀實攝影的社會作用,從而倡導在我國紀實攝影可以得以進一步推廣,併為其留下足夠的發展空間。小編給大家整理了有關對,分享給你們!
人類真實記錄現實的夢想,是催生攝影術的並促使其不斷髮展的動力,也是紀實攝影誕生的基礎。攝影術誕生後,它用自己與生俱來的記錄性為我們的生活服務著,並給了我們一個又一個的驚訝和驚喜!攝影用它直指事物真實面貌的特徵使很多人把攝影看作是眼睛的延伸和記憶的銀行。當一個家庭團圓之時,乖巧的孩子拿出相簿,湊到大人跟前細數著那會兒的種種,這是件何等溫馨又極附有意義的事情!
社會中一個單位需要攝影,這個大的組織就需要攝影的存在,更需要攝影的貢獻!而攝影也絕不離不開哺育它的社會環境。社會在不斷髮展進步,攝影也隨之而變。從記錄到紀實,這個過程當中不僅有著一位位前輩們做出的突出貢獻,而且最為重要的是人們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斷髮展,所造成的必然結果。
:投身社會、揭示世界真諦
羅伯特·弗蘭克、戴安娜·阿勃斯是世界攝影史頂頂有名的紀實攝影師。劉錚是我國攝影史上一位不可忽視的紀實攝影革命者。他們的作品不可同日而語,但缺有著相似之處。他們的作品不去拍攝具體的人和事物,更不是在“講故事”,而是用象徵性、情緒化的紀實畫面傳達出各自觀點,呈現出了人之所“不見”、人之所“不願見”。
美國學者Alexander Nesterenkod對弗蘭克的《美國人》的評價是中肯的讚揚:“***弗蘭克***並非錯誤的描寫了美國,而是因為它喚起了美國人對所有生活經驗中消極部分的回憶。”這一“消極部分”,正是社會學家所應關注的社會實事——當時美國人不安的內心與人際冷漠、疏離、信仰缺失的現實。和他同一時期重要的女紀實攝影家戴安娜·阿波斯則用個人化的影像去質問、顛覆主流的價值觀,他“強烈地逼迫著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正常’與‘不正常’、‘道德’與‘不道德’、‘公平’與‘非公平’、‘尊重’與‘侵犯’”這樣一些關於人類社會本質的問題。
幾十年之後,在中國大陸上出現的頗具爭議的攝影家劉錚。筆者認為,劉錚的《國人》並非觀念藝術,而是與阿勃斯的創作形式極為相似的紀實攝影作品。《國人》中的種種中國人形象出處繁多,既有出現在傳統文化樣式如京劇中的戲劇人物形象與現代文化裝置如博物館中的泥塑人物,也有來自當代中國社會各個層面的人物形象,如囚犯、僧侶、勞動者、村民、童工等。此外,這個作品群中還出現了不少從傳統審美觀與價值標準看不宜入影的奇奇怪怪的世間怪物,這當中甚至包括了屍體與畸型兒標本。劉錚以此象徵他心目中的中國文化傳統與心理的暗部。這些“國人”們往往以怪誕、荒謬、陰冷、愚昧、醜陋、無奈、笨拙甚至是凶悍的形象出現在人們面前,令人在悚然之餘感到陣陣現實的錯愕。而在這些人的身後,則還分明拖著一道長長的揮之不去的中國傳統文化的陰影。
這些中國人形象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擁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身處不同的現實狀態,但是,他們又確確實實是這片土地、這個文化的產物,是這個文化的具體得不能再具體的成果。而劉錚就以如此具體、豐富的中國人形象,精心地將歷史與現實組織於一個又一個幻想與現實相互擁抱、浪漫與現實不分彼此、日常與超日常比鄰而居、歷史記憶與事實真相糾纏不清的畫面中,建構起中國歷史與中國現實的關係,由此展開關於歷史與現實的復調演奏。同時,他也通過攝影探索與重新建構歷史與現實的關係、攝影與記憶、攝影與現實等的各種關係。
這些視覺“名著”的出現,用強烈的視覺語言表達了作者的思想內涵,表現了作者對人與社會的一種探索性解釋。這給了讀者很好的認識自我、認知社會的視覺啟示,是促進社會進一步和諧的一種十分有效的文化手段。
紀實攝影用敏銳的發現力和瞬間凝固力,為我們儲存下值得去思考的時光片段。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紀實攝影充分發揮其作用,以記錄為本凝固歷史,提供可靠文獻;以人文字用投身社會,推動現實變革;以愛為本目擊社會、揭示世界真諦。並用資料的形式為社會學家的研究,提供或真實可靠的研究資料,或實驗性課題方向,為社會進步和發展默默的做出貢獻,所以我們應該給它足夠寬容的發展空間,讓其在我國可以良好發展、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