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管理觀對高等教育管理的啟示論文

  目前,高等教育管理學尚屬不成熟的學科。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日漸發展,文化價值觀日益多元化的今天,高等教育管理理論亟待發展,尚不足以指導高等教育管理實踐,出現大量的現實問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後現代管理觀對高等教育管理的啟示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後現代管理觀對高等教育管理的啟示全文如下:

  [摘要]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對後現代管理觀在高等教育管理的啟示問題也成為人們關注的重要內容。現階段,後現代主義中關於平等對話、多維思維風格、倡導創造性、注重反思批判性等內容已影響到社會各領域中,尤其對高等教育管理也發揮了重要的引導作用。本文主要對後現代管理觀、高等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後現代管理觀對高等教育管理的啟示進行探析。

  前言

  儘管近年來高等院校對教育管理逐漸給予更多的重視,然而相比西方發達國家教育管理模式仍顯落後,無法真正提高高等教育的管理水平。正因如此,國內許多學者及教育界人士開始引用西方教育管理科學理論,即後現代管理觀。與現代主義教育管理觀念相比,其具有強烈的批判與反思意識,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新的視角與思路。因此,分析後現代管理觀對高等教育管理的啟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後現代管理觀的基本概述

  後現代管理理論是基於後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下所形成的,主要表達管理中的新興理論趨勢。目前對其概念仍沒有完整的界定,但能夠肯定它體現的是管理內涵與管理思想上的變革。從後代管理理論的特徵分析,可表現在非理性、邊緣化與多元化、懷疑性與批判性等特徵。其中後現代管理理念的非理性指對人的情感、內心體驗、意志等內在精神世界給予重視,打破理性與科學的侷限,並找尋失落後的“家園感”;邊緣化與多元化則主張以多種角度看待世界,同時注重個人打破傳統邊界,使決策“中心化”向“邊緣化”轉變;懷疑性與批判性則是後現代管理理論中的主要內容,強調突破現代主義中一成不變與墨守成規的詬病,並以此使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公平主義得以促進與發展,提高教育管理的實效性。

  二、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問題

  ***一***從管理結構角度

  從當前高等教育管理結構分析,其存在的主要問題為對科層化的重視以及人性化的輕視。我國的高等教育管理結構主要集辦學、管理於一體,使大學趨於行政化。這種行政化充分反映了官僚制或科層制的需要。而現今的教育管理模式主要以這種科層製為主。儘管科層制管理模式下的規章制度能夠明確學校組織的行為標準、工作程式、內業範圍及各內科室的關係與職責,實現學校各項工作的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但這種模式下將規範條例的運用向極端化方向發展,使學校的獎懲、監督與控制工作受到一定影響,並因此導致人際惡行迴圈的情況發生,如決策系統與執行系統間的矛盾衝突、教職工、學生作業系統與後勤部門的矛盾衝突等。因此這種科層化的管理模式也成為阻礙學校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從管理物件角度

  現階段,高等教育在管理方法與管理思想方面多利用科學管理的方式使效率最大化。其中的科學管理方法多集中在教育測量、教育評估、教育統計、教育調查等方面,對人實行思想控制,以此實現標本化。這種方式的實質是將以“人”為主的管理物件轉化為同一性質的物,導致個人的差異性被完全忽略。另外,科層化模式下的高校管理體制,需要下級完全服從上級的命令,以人的“奴性”取代人的主觀能動性。 ***三***從管理目標角度 大部分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主要以量化管理方式實現的,通過具體的行為或明確的數字來說明問題,忽視了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道德性因素。例如,對學生的思想品德、學習成績與日常表現通常採用分數的形式,並規定了加權係數。這種方式對評選榮譽稱號、評定獎學金等方面能起到很大的效果,但實際考核中對學生參加校園文化活動或義務勞動等行為動機沒有綜合考慮,如學生自身的道德需要、為滿足綜合測評加分需要或個人興趣愛好等。而且高等院校中教師的考核也多以量化的方式為主。這種情況下,管理者作為高等院校秩序的維護者,缺少了自身應具備的本質要求。

  ***四***從管理模式角度

  由前文幾點可知,當前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中要求下級完全服從上級的命令,人的差異性與主體性被逐漸抹殺。尤其針對當前的學校組織如具有不同特性的師範類大學、綜合性大學、藝術類大學等,往往以統一的管理理論作為指導,忽視了管理的差異性。另外,在理論領域,很多高等院校管理過程中引用的主要為西方企業的管理理論,這種不同文化背景下所產生的管理理論能否完全適用於我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中也是學校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三、後現代管理觀對高等教育管理的啟示

  ***一***轉變教育管理組織觀念

  1.教育組織結構的變化

  區別於科層式管理組織形態,教育組織結構應保證學生的自由度與自治權,而且教師接受一般性的領導與控制。但形成這種教育組織結構要求高等教育管理工作遵循一定的原則,即開放性原則、系統化原則、創新原則以及動態原則。在開放性原則方面,要求學校形成比較開放的系統,使環境變化的彈力得以增強。在系統化原則方面,後現代管理觀強調整體性與有機性的管理形態,在保證系統整體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時,需注重對其他要素特徵的把握。創新原則則要求學校教育管理工作中需注重學生新的思維模式的開發,在不助長個人主義的前提下,對學生的能力、特性等密切關注。在動態原則方面,要求學校組織結構在設定過程中既要做到權責的統一,也要注意實行預定目標的客觀條件與可能性。由於每個高校尤其自身獨特的特點,所以高等教育組織結構的改變當前仍需保留傳統的科層體制,並在此基礎上對校長、形成管理人員及教職工等採用層層控制的方式,並建立教師與其他專業人員的層級結構,實現自我管理。這樣不僅將人文特點與生命力充分展現出來,也解決學校中存在的許多矛盾問題。

  2.教育組織文化的豐富   傳統的高校組織文化方面主要集中在學校設施裝置文化、建築文化以及環境文化等物質文化方面,忽視了組織文化中的精神化文化與制度文化內容。因此在豐富教育組織文化過程中,首先從精神文化方面,如學校校風、學風、教風、校訓等都可成為其載體,特別在教育實踐中需對教師與學生創造的且能被認可的價值觀念、行為習慣與文化傳統進行歸納,同時通過多種形式使之滲透到教師與學生的思想行為中。從制度文化方面,需將師生的學習生活等要求納入其中,並將學校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與行為文化結合融於一體,以此作為教育組織文化的制度保證,具體包括如學生管理制度、作息管理制度、教師管理制度、校園管理制度、網路管理制度、財務管理制度等內容,使這些內容能夠內化到教師與學生的行為中,在維護學校正常秩序的同時,也能幫助教師與學生遵紀守法意識以及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

  ***二***轉變教育管理目的觀

  1.重視人的主體性

  後現代管理觀念中,作為人的組織,教育組織應對每個人的差異性給予尊重,而且對不同型別的教育組織也不應採用統一的管理觀念,因此要求管理活動中的管理者與管理物件應具備自我意識、獨立人格以及豐富的經驗,更加註重個人的主觀能動性。

  2.管理物件以關注人取代關注事物

  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中,應充分考慮員工及學生的利益,注重管理者與師生間的對話與交流,使員工與學生都能參與到學校管理工作中,以此發揮主人翁意識,保證個人價值得以實現。因此,根據後現代管理觀,首先應關注組織中的人,改變被工作異化的情況,使人的主體性得到充分展示。其次應尊重個體差異性,要求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中對個人的個性與差異性給予尊重。最後,要求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中注重個人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並且要求管理中採取民主決策方式,為個人提供發展空間的同時,也使管理方式更具靈活性。

  ***三***轉變教育管理模式觀

  1.高等院校的自主管理

  在後現代管理觀念中,不以具體情境特點為依據所實施的管理模式無法完全應用與實踐中。由於不同型別的學校在情境方面都有自身的特點,因此不應以統一的理論去管理所有的學校。高等院校應在人事管理、課程設定、資源配置等方面應具有自主權利,以“內控”自主管理模式取代傳統的“外控”管理方式,這樣學校才能成為真正的行政管理政策執行者,推動高等學校的長遠發展。

  2.管理中的群體決策

  對以往科層體制下的人際關係可通過群體決策的方式進行轉變,在後現代管理觀念中,只有執行者具有主人翁的意識以及責任感,才能使管理工作實現更好的效果。因此,在學校管理工作中可使學校成員、家長及其他社會群體共同參與到決策中來,但需注意在沒有利用衝突且成員目標一致的情況下進行意見的交流,最後形成統一的決策。

  結論:後現代管理觀對高等教育管理具有很明顯的啟示,其意義也是不言而喻。尤其在資訊化與全球化的背景下,社會呈現的多元文化現象也要求高等院校注重後現代理論的借鑑,並以此解決管理工作中的實際問題,進而推動高等院校的健康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