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心理學對作業改革的啟示論文
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課程,在培養大學生健康心理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我國社會與經濟的不斷髮展,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顯然已經無法滿足不斷變化的社會形勢,針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創新勢在必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積極心理學對作業改革的啟示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積極心理學對作業改革的啟示全文如下:
摘要:作業作為教育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因其內涵被誤讀、設計不夠合理、評閱與反饋效用不高等問題長期備受詬病,“減負”也一直未能真正落實。以新一輪高考改革為契機,積極心理學為作業改革提供了適用的新視角:拓展作業積極功能,樹立積極作業觀;優化作業設計策略,改進作業評閱方式;提高作業反饋功效,以積極作業為紐帶,增加學生積極體驗;培養學生積極人格,幫助學生實現蓬勃人生目標。
一、作業改革問題提出的背景及其應然趨勢
一作業改革問題提出的背景。在傳統應試教育體制下,教師佈置作業往往是針對考試升學,注重強化訓練學生考試知識點,導致師生對作業概念的理解存在偏差、教師作業設計不夠合理、作業評閱與反饋效用不高等問題不斷出現。由於作業不合理致使學生抄襲、厭學、逃學等事件時有發生,學生因作業無法按時完成獨自甚至相約自殺的新聞時見報端。作業改革問題不容忽視,而由於對作業的認識偏差和教育現實,取消作業的呼聲一度甚囂塵上。針對學生課業負擔過重這一問題,教育部於1994年、2000年曾出臺專門檔案對作業佈置進行規範,我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第四章“義務教育”明確指出: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課業負擔嚴重損害兒童少年身心健康。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傳統作業弊端諸多,但仍有相當部分學生通過刻苦努力地學習,通過自覺完成作業而不斷豐富充實自己,提高自身綜合能力,達成預期目標,實現了自己的理想。2000年初,林崇德教授在《中華讀書報》上就學生“減負”問題撰文,認為“減負”有必要從各方面對作業進行改革,但更要重視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作業本身並沒有問題,只是它本身的內涵價值被功利的應試體制所忽視,如果由於作業存在的不合理現象而將作業廢除無疑是將嬰兒與洗澡水一起倒掉。
二作業改革的應然趨勢。積極心理學是揭示人類優勢和促進其積極機能的應用科學[1],是對傳統心理學關注異常心理、忽視大眾心理需求的平衡。在積極心理學理論建構的基礎上,積極教育應運而生,國內學者對積極教育的定義是“教育者以學校和師生現實狀態為出發點,以積極的理念與行動為手段去激發和引導學生積極求知並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積極的人格品質與人生態度”[2]。我國傳統基礎教育強調“短板效應”,視學生偏科為大忌,學生將主要精力放在薄弱學科的補救上,無力使優勢學科更上一層樓。2014年12月教育部公佈《關於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見》,分數將不再是選拔學生的唯一指標,學生不用再耗費巨大精力補救薄弱學科,轉而得以鑽研自己的興趣學科,提升自己的優勢學科。隨著高考這一“指揮棒”的轉向,課程改革勢在必行,同時,以往的改革將主要精力放在課堂教學,對教育教學活動重要環節――作業的研究不夠關注和重視的現象必將得到徹底解決。
二、積極心理學理念下的作業改革路徑探討
馬斯洛說,教育就是要讓一個人成為最好版本的自己。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在《持續的幸福》中提出,積極心理學的目標不只是讓人感到幸福,提高生活滿意度,而是要使人生更加豐盈蓬勃,並提出實現蓬勃人生的五個元素:積極情緒、投入、人際關係、意義和目的、成就。[3]積極教育理念在我國古來有之,《學記》中就有“長善救失”,孔子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業改革應破除傳統作業狹隘的溫書功效,重視作業在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及個性發展方面的重要意義,積極探索積極心理學理念下的作業改革新路徑勢在必行。
一正視作業內涵價值,樹立積極作業觀。我國古代最早的教育學著作《學記》中即有對作業的記載:“藏焉修焉,息焉遊焉”,“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即是說“既有有計劃的正課學習,又有課外活動和家庭作業,有張有弛,讓學生感到學習的樂趣”[4]。作業既是教師交與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訓練的一項重要學習活動,同時也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實踐能力和情感體驗的一種生活過程和生活方式。
傳統應試觀念下的作業主要具有溫習功能,一些教師甚將作業功能異化,將作業轉變為懲罰學生的工具,學生害怕作業、仇視作業也就有因可尋。我們要轉變對傳統消極作業的認識,發揮作業對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實踐能力及情感體驗方面的積極功能,逐漸形成積極作業觀,讓學生不再視作業為“天敵”,而視為“良朋”,樂於做作業,主動努力完成作業。
二優化作業設計策略,引導積極投入。傳統應試教育作業目的在於幫助學生“掌握”考試重點,作業設計形式單一,多為課後練習、各式各類練習冊和試卷的紙筆作業,學生死記硬背、機械模仿、重複訓練,學生的情感態度、實踐創新能力則被忽視。
心流理論指出學生無法享受學習過程,發揮出真正的潛力,其真正原因是學生接受的任務過難或過易,任務過難而技能不足時學生便會感到焦慮,而技能程度高超任務過易時學生則會感到乏味。因而,教師設計適當的作業非常必要,引導學生積極投入於作業的完成過程,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體驗心流。
三改進作業評閱方式,增加積極體驗。傳統作業批改只關注答案結果,非對即錯,機械批改,忽視學生思維過程。作業批改一般由教師全權包攬,學生沒有參與作業的批改,教師與學生缺乏情感溝通與互動,不利於增強學生的自評意識、培養學生的評價判斷能力,不利於學生認識自我、展示自我,發現自己的潛能。
積極心理學研究表明,通過增進個體的積極體驗是發展個體積極人格、積極力量和積極品質的一條最有效的途徑。[5]評閱作業應改進批閱符號,用問號替換傳統的大叉,不武斷判決學生對錯,關注學生思維過程;教師應當多給予學生積極評價,不給學生貼消極標籤,讓學生認識到錯誤只是暫時的,幫助學生維持積極的自我概念;改進批閱作業的方式,重視學生的參與,引導學生髮現、糾正自己的錯誤,積極思考,不懼殫犯錯。如此,作業逐漸變成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園地,增進師生相互的瞭解,促進積極人際關係的形成。
四重視作業反饋效果,促進積極成長。在傳統應試教育體制下,整個作業的過程由教師發號施令,學生只有被動完成任務,師生間多是簡單粗暴的答案交流,缺少情感交流。作業改革要改變這種狀態,要由以考點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的傳統作業轉變為以成長為中心、以學生為主導的積極作業。要以積極作業為紐帶,讓學生在作業過程中體驗積極情緒,師生間進行良好的交流,促進良好師生關係的形成。在良好師生關係條件下,學生能體會到來自周圍的支援的力量,體驗到人際交往的安全感和歸屬感,減少孤獨無助等消極情緒,增加快樂與勇氣等積極體驗,從而形成健康樂觀的人格,成為幸福的和諧的人,實現蓬勃人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