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心理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道德社會化的啟示論文

  我國正處在一個重大的歷史轉變時期,社會大環境的變化,必將對大學生的道德產生影響。大學生如何在變化的社會環境中更好促進自身的道德社會化是個時代課題,但目前國內外較少系統地把大學生道德與大學生社會化的理論研究結合起來,在實踐上各高校還沒有充分將教育、引導、規範大學生的道德社會化問題納入大學生培養體系,對大學生道德社會化的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研究基礎較為薄弱,實踐經驗不多。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文化心理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道德社會化的啟示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文化心理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道德社會化的啟示全文如下:

  摘要:道德社會化受到社會經濟、文化、政治、學校、家庭、同輩群體等各方面的影響。少數民族大學生道德社會化具有特殊性,少數民族文化中包含了道德的諸多內容,特別是少數民族的風俗、宗教文化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道德選擇具有極強的引導作用,因此,瞭解少數民族大學生文化心理的特徵,並從文化心理角度出發達到使少數民族大學生對現有道德體系的認同的目的,最終實現少數民族大學生道德社會化。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式,它是處理個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各種關係的行為規範的總和。道德社會化就是人通過學習和實踐,將社會的道德原則和規範內化,形成相應的德性的過程。其實質就是個體從“生物人”發展成為掌握調整人們相互關係的道德規範或參與道德生活實踐的“道德人”的過程。文化是人類作用於自然和社會的所有成就的總和。[2]心理是人與生俱來的,能夠自發在人腦中產生的對外界事物的一種認知反饋。社會化過程在中國文化心理中就是“做人”的過程。[1]

  一、文化心理對道德觀念的影響

  道德社會化的目標是形成符合社會要求的道德觀念。由於個體的道德成長是社會化的過程,就人作為一個自然體來說,文化是他們的一個參照系;要成為一個道德人,道德文化是他基本的參照系。

  道德是蘊含在文化之中,通過文化心理的外化作用實現的。從人的心理、意識、思想的內在聯絡入手,可以發現人的心理、意識、思想具有相通性。其中,心理是基礎,在心理基礎之上發展為意識,在意識的基礎上經過理性思維上升為思想。[3]

  道德的本質就是一種社會意識,意識是心理的高階形式,是在心理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意識的發展是受心理的影響和制約的。可見,道德的發展受文化心理的影響和制約的。

  個體的道德社會化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個體從出生到道德規範、觀念和善惡標準的基本確立是個體道德社會化最重要的時期。道德的獲得存在著無意識和強迫性兩種習得方式這兩種習得方式是兩種不同的認識方式即習慣與反思性。[4]這兩種認識方式都可以從文化心理角度出發進行解釋,少數民族的宗教心理就是一種反思性的道德認識方式,而少數民族的文化中的風俗習慣造就的文化心理是一種習慣性的道德認識方式。

  其一,少數民族的宗教心理與道德觀念的形成密切相關。由於歷史、社會的原因經濟條件落後,宗教在道德中的權威性突出。徐復觀認為“原始宗教,常常由對天災人禍的恐怖情緒而來的原始性地對神祕力量的皈依”[1]少數民族先民認為宗教能夠解釋生活中的困惑是一種超自然的力量。因此,少數民族往往把道德義務看做是神靈的力量,有時候甚至把個人內心深處的自我譴責看做是外部力量的懲戒。道德上的“他律”強於道德上的“自律”。[5]

  我國少數民族都不同程度地信奉宗教,而且所信奉的宗教種類複雜、教徒眾多。宗教與民族的歷史文化、道德倫理規範和生活習慣的關係尤為密切相關。西北的十幾個少數民族主要信仰伊斯蘭教,藏族的藏傳佛教、雲南地區的上部座佛教,這些宗教文化中關於道德規範的要求通過傳說和史詩口耳相傳,成為少數民族文化中的一種宗教心理傳承下來。

  各少數民族在宗教儀式和宗教祭奠中營造出的一種宗教氛圍,他們對宗教教義的認同增強。維吾爾族作為虔誠的伊斯蘭教教徒繼承了伊斯蘭教教義中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惡報應、各得其所”的主張,納西族信仰的善神和惡神,認為效法善神給人帶來好處的人的行為就是善行,效法惡神給人帶來壞處的人的行為就是惡行。這樣一種宗教文化內化為少數民族的心理意識最後導致少數民族對宗教教義的遵守。

  其二,文化心理具有塑型的功能,文化心理的塑型功能主要說來就是文化中的價值觀念、倫理道德、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文化心理對大學生道德的塑造、規範作用。文化中包含的許多內容主要是從心理的角度出發使受教育者接納的。

  少數民族大學生的道德的形成是與他們身處的少數民族文化密切相關的。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價值觀念等作為一種文化形式與道德融合在一起。藏族的“獻哈達”、傈僳族的“同心酒”、拉祜族的“敬客酒”、哈尼族和傣族的“牛親家”等具有民族特色的風俗文化經過千百年的傳承融入少數民族人民的內心,道德正是通過這些行為的表現展現出來。

  少數民族由於歷史原因,道德還沒有作為一種完整獨立的意識形式從社會意識形態和社會關係中分化出來,它同生活習慣相融合,上輩人調節人際關係的一定行為便是下輩人的道德準則,世代相傳。各種各樣的善惡觀、榮辱觀、互助觀、集體觀、責任觀以及對義務、幸福、良心、正義、勇敢、勤勞、節制等道德範疇的理解,都蘊含於風俗文化中,這種風俗中的道德具有純潔性、古樸性的特色,它是各少數民族的社會生活發展到一定程度而又未達到充分發展程度的歷史狀況在道德上的表現。

  所以,少數民族的各類文化表現出來的文化心理經過千百年的延續和繼承,內化為少數民族心理的一種文化意識,這種文化意識就是少數民族的道德觀。

  二、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文化心理特徵

  1、民族性突出

  民族性是指本民族全體成員共同具有的不同於其他民族的那一部分的特有屬性。[5]民族院校的大學生,絕大部分來自於民族地區,有著較強的民族心理、民族文化等民族性特徵。其思想和行為帶有明顯的民族烙印,有著較強的民族敏感性、民族自尊性和民族情結。這些民族性的文化屬性對於少數民族大學生道德觀念有著不同程度的顯性和隱性的影響。

  作為一個單一的民族共同體,由於某些相似或相同的經濟條件文化背景和民族文化心理必然會存在著某些相似或相同,而又有別於其他民族的特有道德屬性,從而影響其道德生活,並進而展示出不同的道德規範。

  雖然各少數民族的文化心理具有強烈的民族性,但文化心理的影響作用還使得各民族的道德生活具有了超民族性,因為各民族在共同的民族、國家體內必然由於緊密的聯絡而共同擁有著一致的道德價值判斷,並且也是基於此種體現共同性含義的道德生活才有了互相比較的基礎,各民族道德生活才有了趨同的可能。   2.民族宗教背景複雜

  民族院校作為多民族的大家庭,幾乎集中了所有型別的民族學生。學生的民族宗教背景、民族宗教成分較為複雜。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有著不同的風俗習慣,不同的文化特徵,不同的宗教儀式。另外,他們在程度上、範圍上也表現出較大的差異性有些民族的宗教信仰習慣十分突出,其文化有著濃厚的宗教文化色彩,民族宗教意識十分強烈,表現出較強的保守性和排他性。[6]不同的民族屬性、不同的宗教信仰在同一時空共存共生,必將引起文化激盪,形成文化漣漪。

  另外,不同的民族宗教文化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道德的價值產生重要影響,甚至消解核心的價值觀的道德教化作用。民族宗教背景成分的複雜多樣性,對道德社會化工作形成了挑戰,要求我們不能採取單一的固定的模式,而應靈活多樣。

  三、少數民族大學生社會道德化教育的啟示

  少數民族大學生道德社會化教育應從本民族的道德特性出發,認清中華文化是多元一體的,本民族道德只是一部分,不能封閉性的對待,要用文化接受心理,開放包容的對待中華民族的道德觀。此外,要注意少數民族道德中不適用當代社會的地方,用“揚棄”的態度對待少數民族道德。

  1.用開放的心理接納高尚道德內容

  針對少數民族道德的地域性特徵,在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道德社會化建設過程中,要注意少數民族大學生長期接觸本民族的道德文化,在心理上對本民族道德認同大於其他民族,而大學是一個各民族交融的場所,必然會出現民族文化碰撞的情況,因此,要重視在少數民族大學生道德教育中文化心理的引導,各民族既要保持本民族道德具有較強生命力的積極成分,又要大力破除道德因受地域制約所帶來的封閉性,還要擴大與其它民族道德的交融面。

  對於少數民族大學生,我們要從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上入手,首先對他們的風俗尊重並習慣,然後再以此為突破口對少數民族大學生展開道德教育,瞭解他們每個民族的文化心理,重視什麼,強調的是何種道德,結合當前的教育實際,以建立更高層次的道德觀為目標,加強引導。要從實際生活和遇到的問題入手,真正地對他們關心,堅持以真正解決問題為道德社會化的目標,最終實現針對少數民族大學生道德社會化工作的效果和時效性。

  2.重視文化心理的引導

  少數民族的宗教文化心理在少數民族道德觀中具有權威性,少數民族大學生自小也受到宗教文化的影響。他們對宗教的信仰很大程度上是受家庭和周圍環境的影響,宗教在長期發展中有積極的道德觀念,也有盲目落後的道德觀念,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形成的宗教心理,一種是崇敬心理,一種是盲信心理。

  在少數民族大學生道德社會化教育中,要重視盲信心理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影響。盲信心理與少數民族宗教中不合時宜的教義結合在一起不利於少數民族大學生的道德社會化。

  因此,在加強少數民族大學生道德建設時,應當充分考慮少數民族道德在其所信奉的宗教應注意如下幾個問題:其一,宗教道德雖然與非宗教道德不同,但宗教本身是一種道德現象;其二,有些道德雖然以宗教的方式體現出來,但宗教並非能包涵道德的全部內容,只是在某種意義上道德通過宗教來表現;其三,從少數民族生產力發展的水平來看,宗教道德中的確有值得借鑑和利用的東西。[7]

  3.注意校園道德環境對文化心理的影響

  少數民族大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受到的各民族文化影響,形成的道德體系帶有各民族的色彩。然而,當前少數民族大學生的道德社會化需要一個更高層次的道德體系的引導。因此,需要藉助某個教育平臺開展,將積極的道德觀念通過道德環境內化於少數民族大學生意識中。

  在諸多道德環境中,學校道德環境對大學生道德社會化起著主導性作用。優化學校道德環境,首先要培養正確的集體輿論,正確的輿論,能造成特殊的善惡分明的社會氛圍,使不道德行為者受到強大的精神壓力;使那些行為高尚者受到尊敬、感到光榮。這種社會氛圍能使善與利、惡與害產生恆常聯絡,從而使大學生積累一定的道德經驗和產生一定的道德心理沉澱,進而轉化為驅動學生行為的道德需要,自覺而積極地將道德他律內化為道德自律。其次,還要精心組織一些諸如隆重的授獎大會、嚴肅的學術報告、誘人的科學文化園地等活動。總之,優化學校道德環境可以為少數民族大學生的道德社會化提供良好的道德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