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留守兒童心理學論文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農村大量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在農村出現了一個特殊群體——留守兒童,這個群體數量大、問題多。留守兒童作為未成年人的一部分,全社會都將關心關愛他們的健康成長。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留守兒童心理學論文,供大家參考。

  留守兒童心理學論文範文一: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鎮化程序的加快,大量剩餘勞動力從農村轉向城市,留下子女在原籍生活與受教育,從而形成了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由於各種原因,農村留守兒童備受關注。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原因及對策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概念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鄉人口流動限制的格局打破,特別是在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的推動下,農村大規模剩餘勞動力流向城市,他們以勞務輸出為手段,謀生致富、養家餬口為目的,每逢過完春節,大批農民便背井離鄉,留下子女外出打工,從而形成農村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農村留守兒童根據不同標準的劃分其概念亦不同,本文所界定的農村留守兒童包括完全留守兒童與非完全留守兒童,即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17歲以下的兒童。

  二、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父母長期外出務工賺錢對留守在農村的兒童心理是否存在影響,以湖南省邵東縣與靖州縣為例的調查顯示:父母外出打工對留守兒童的心理的影響

  從表格中可以推出,遠離父母生活的兒童確實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見微知著,隨著當前經濟形勢的發展,由於各種原因形成了數不勝數的農村留守兒童。沒有父母只有孩子的家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家,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不可能有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讓身體與心理茁壯健康的成長。兒童是祖國的花朵,未來的棟樑,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特別是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亟待解決。

  ***一***農村留守兒童心理方面存在的問題

  1、焦慮自卑,多發寂寞無助之感。“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對父母有依戀情結,依戀的程度與性質直接關係到兒童的情感。由於農村留守兒童遠離父母,缺乏心理交流機會,內心的煩惱與矛盾沒有得到有效的引導,導致內心的情緒無處合理的宣洩,儘管有委託監護人的照顧,但他們所能給予的只是身體方面的關心,而心理方面的問題大都置若罔聞,因此這種長期的矛盾心理極易產生焦慮、敏感等情緒。

  2、性格孤僻,反叛心理較強。留守兒童在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需要家人的關心與教育,但由於現實原因,遠在異地的父母無法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長期以來,他們的苦樂基本是一個人獨自承受消化,父母的愛可望而不可及,他們不願主動參加班級團體活動,寧願沉默寡言,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有些農村留守兒童因為得不到應有的溫暖,希望通過一種極端的行為引起他人的注意與關心,喜歡與人唱反調,對周邊的一切缺乏安全感,常常帶著有色眼鏡看周邊的人與事。

  3、道德意志薄弱。兒童道德發展過程中的關鍵時期是由“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的過渡。自律道德是在他律道德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兒童期的道德判斷大部分停留在他律階段,由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的發展,離不開道德情感的培養和內化,離不開成人的監督和管教。農村留守兒童大多數是由委託監護人撫養長大的,一方面由於委託監護人的疏忽,缺乏有力的監督管教,另一方面因道德情感缺乏和發展偏差,留守兒童的自律道德水平低下,道德意志力脆弱,易受社會不良習氣的誘導而做出違背道德法律的事。

  ***二***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出現問題的原因

  1、家庭因素。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教育環境,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基礎是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環境對兒童的德智體與個性社交能力等密切相關。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細緻而複雜的任務。”父母的言談舉止對子女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正確的教育和關愛是子女形成健康心理和意志力不可或缺的條件。由於外出務工的父母,遠離小孩,無法教育子女,親情的缺失造成留守兒童性格的冷漠,不願與他人交往。

  2、學校因素。家庭生活的不完整,使留守兒童在心理髮展上存在更多的迷惑,需要學校更多的幫助與疏導來補救家庭殘缺的影響,但由於學校一般重智育輕德育的課程偏向以及農村學校無專業的心理老師,且各科老師教學任務繁重,無暇過多關注學生的心理髮展,未能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幫助他們排憂解難。

  3、社會因素。首先受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影響,農民工在城務工,其隨遷子女就地上學困難,只能在老家上學,遠離父母,心理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其次農村社會文化環境對留守兒童的影響,農村地區不論在經濟還是精神方面都是比較單一貧乏的,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網路在農村地區逐漸出現並不斷擴大,大部分農村中小學生課餘時間都喜歡“泡吧”,由於網路上的資訊魚龍混雜,農村中小學生的明辨是非能力與自制力不夠,易沉迷於虛擬的網路,而且由於農村留守兒童父母不在身邊,更加肆無忌憚的出入各種娛樂場所,致使他們的心理狀況受到嚴重的影響。

  4、自身因素。根據兒童發展心理學理論兒童期不僅是個體生物性發育的階段,而且是他們自我心理的發育階段。留守兒童正處於這一特殊時期,他們沒有形成獨立完整的價值觀與人生觀,身心處於一種非平衡狀態,當父母外出後,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心理和生活空白區得不到父母與老師的彌補,他們往往把心理的需求與滿足轉向朋友,由於其自身發展的特殊性,不能有效地明辨是非,容易誤入歧途。

  三、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對策

  ***一***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發展有利於農村剩餘勞動力當地就業經濟模式。農業的發展,農村的進步,最終的目的是使農民擺脫貧困,減少農村與城鎮的經濟差距。要使農民真正富起來,必須提高他們的綜合素養與科技創新精神,使他們成為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使他們不要再背井離鄉,有足夠的時間與他們的子女相處,給他們溫馨的家庭環境,並教導他們。

  ***二***重視學校教育在留守兒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農村留守兒童進行教育的主要途徑是通過學校教育。首先各學校應該摒棄重智輕德的教育,不要被高考的“指揮棒”束縛,適當開設德育課程;其次各學校應有專業的心理輔導教師,及時對留守兒童進行心理疏導,定期與他們開展心理交流座談會;最後班主任應該及時瞭解留守兒童的家庭情況、學習狀況以及心裡狀況,並做好詳細的跟蹤記錄,建立“心靈驛站”,在生活與學習上更多的給與他們幫助與愛。

  ***三***開展多元化社會教育,加強社會文化環境的健康性。首先根據農村地區普遍缺乏關心留守兒童教育的氛圍狀況,整合社會資源,增加農村教育資金的投入,建立留守兒童生活託管中心等機構,聘請專業人士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學習輔導與心理幫助;其次構建農村留守兒童法律保障體系,不僅要增加農民工子女進城讀書的相關法律保障機制還要依法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保護措施。

  ***四***留守兒童應該學會正視自己的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它規定了事物發展的基本趨勢,是事物發展的內在動力。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上,我們不能忽視社會、學校與家庭等外因的強大作用,但我們也不能小覷自我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發展必須依賴於他們自我意識的覺醒,他們必須學會自己走路,端正態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時刻注重提升自我素質、謀求人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李明翔.農村留守中學生成長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及對策[D].華中師範大學,2012.

  [2] 王海豔.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與對策[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0.

  [3] 李倩.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與農村子女教育[D].復旦大學,2009.

  [4] 周宗奎,孫曉軍,範翠英.農村留守兒童心理髮展問題與對策[J].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科學版***,2007.

  [5] 葉敬忠,張克雲等.父母外出務工對留守兒童生活的影響[J].中國農村經濟,2006***1***.

  [6] 範先佐.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

  [7] 曹加平.農村留守兒童心理髮展問題及策略思考[J].教育科學論壇,2005.

  [8] 李寶峰.農村“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問題及其干預.教育探索,2005

  留守兒童心理學論文範文二:淺論留守兒童心理資本的開發模式

  摘 要 開發留守兒童心理資本,不僅可以促進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提高其幸福感,還可以挖掘留守兒童的潛在才能,增強其競爭力,更能維護社會和諧與穩定,促進國家健康發展。實施以家庭為基礎、以學校為中心、以社會為保障的三位一體的心理資本聯動開發模式,可以促進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關鍵詞 留守兒童 心理資本 開發模式

  心理資本是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包括自我效能、樂觀、希望與韌性四個因子,貫穿個體的成長過程,具有可訓練和可開發的特徵。[1]留守兒童是指父母至少有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而將其留在戶籍所在地並由監護人撫養與教育的未成年人。[2]經濟的轉型與社會的變遷使這一群體逐漸進入大眾視野,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社會行為與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問題受到學界與社會的高度重視。積極心理資本的開發為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提供了一條新的路徑。

  一、留守兒童心理資本開發的意義

  1.促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提高其幸福感

  大量研究表明,留守兒童易出現焦慮、抑鬱、偏執、人際關係敏感等心理問題。[3]這些心理問題通過對個體認知、情感與行為的影響,阻礙留守兒童在生活與學習上的健康發展。研究發現,心理資本與心理問題呈顯著負相關,與主觀幸福感呈顯著正相關。這說明心理資本越高,心理問題就會越少,幸福感就會越高。[4][5]其原因如下:心理資本的開發首先可以改變留守兒童對事物的消極認知,使其看到生活與學習中的積極面。其次可以增加留守兒童的成功體驗,激發積極能量,增強自我效能感。最後還可以促進留守兒童更多地採用問題解決的方法,主動應對生活與學習上的困難,減少甚至避免壓力事件的負面影響。

  2.挖掘留守兒童潛在才能,增強其競爭力

  心理資本的開發被眾多學者認為是一種投資,可以挖掘更多的兒童潛在才能,增強兒童競爭力。一方面,心理資本的開發對留守兒童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具有正向引導作用。心理資本高的個體易於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發掘積極的心理品質,彌補弱勢,甚至變弱勢為優勢。另一方面,心理資本高的個體在接受挑戰性任務時,會用積極心理資源進行自我調節,善於利用心理韌性等保護性因子有效應對逆境與困難。[6]

  3.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促進國家健康發展

  社會的和諧穩定關鍵在於個體的內在和諧,個體的內在和諧關鍵在於身心的健康程度。留守兒童規模大、問題多,其心理健康狀況會嚴重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開發留守兒童的心理資本,可以培養心理品質,拓展心理空間,增加心理容量,促進身心和諧。另外,開發留守兒童的心理資本,能夠挖掘其聰明才智,提升應對能力,提高工作績效,促進國家的持續健康發展。

  二、留守兒童心理資本的開發模式

  趙景欣、申繼亮等學者提出的生態模型為留守兒童心理資本的開發提供了很好的理論支撐。該模型認為留守兒童的發展結果不僅是個體機能和發展的特定部分,而且是整個系統動態互動作用過程中的一個有機整合部分。[7]留守兒童所處的生態系統可以區分為遠近兩種環境。遠環境主要由社會機構的組織或意識形態構成;近環境是兒童直接面對和接觸的現實,對兒童的發展影響更為重要,如家庭現狀、學校教育、同伴關係等。依據生態模型理論,我們認為建立以家庭為基礎、以學校為中心、以社會為保障的三位一體的聯動開發模式可以有效促進留守兒童心理資本的提升。

  1.家庭教育

  留守兒童生活在家庭功能不健全、親情相對缺失的環境中,他們比非留守兒童更渴望和珍惜家庭的溫暖。徐安琪與樑宗保等人的研究發現,父母的多鼓勵和高關懷對孩子的成長具有正向意義[8][9]。因此,父母或代理監護人在給予孩子物質支援的同時,更需要關注他們的心理需求。

  首先,父母應該採取民主的教育方式,加強親情溝通。高效的親情溝通,可以獲得孩子的理解與支援,避免其家庭自我認同意識的淡化。[10]父母外出前要充分認識到分離可能誘發兒童產生無奈、無助、失落、不安的情緒狀態,要站在孩子的立場進行平等交流,避免叮囑式或命令式的溝通,讓孩子理解父母外出務工的原因、未來可能從事的工作,讓孩子謹記聯絡的方式以及以後生活學習中應當注意的事項,鼓勵孩子獨立堅強,學習分擔家庭責任。外出後,父母要加強與留守兒童的情感連結,經常通過電話或網路等方式與孩子溝通,傾聽孩子對自己生活學習的訴說,瞭解孩子的同伴交往情況,肯定孩子的進步和成長,鼓勵孩子勇敢面對困境,讓孩子隨時都能感受到關愛。假期時,父母可以將孩子接到務工的城市,留出時間陪伴孩子,緩解親情飢渴,讓孩子體驗家的溫暖。

  其次,父母要加強與代理監護人、老師的聯絡。外出前,父母應該把孩子的性格特點、生活習慣與學習狀況等向代理監護人、老師介紹清楚。外出後,父母應經常與監護人、老師進行溝通,尤其是孩子可能出現問題行為時,父母應及時與監護人、老師共同商討解決辦法,緊密合作,幫助孩子走出困境。

  最後,代理監護人要注意提升自身素養。代理監護人不稱職是留守兒童出現心理和行為問題的重要危險因子。代理監護人要認清自己扮演著留守兒童“父母”的角色,既要滿足孩子正常的物質需要,又要滿足孩子安全感、愛與歸屬、尊重的需要,還要為孩子的自我實現提供條件。因此,代理監護人要積極學習,樹立科學的教育理念,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

  2.學校教育

  學校是最系統、最科學的從事教書育人的機構,可以彌補留守兒童親情及監管的缺失。如果留守兒童在學校得到老師與同學們的正向支援,擁有成功的體驗,那麼他們的心理資本就可能會出現提升。

  ***1***營造健康的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是校園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校園文化要對留守兒童的心理資本培養有所助益。首先,學校可以邀請有留守經歷的成功人士分享經驗。相似的經歷容易讓留守兒童產生情感上的共鳴,體驗樂觀與堅韌的力量,領悟成功並非難以企及的道理。其次,舉辦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文體活動不僅可以讓留守兒童身心放鬆,而且還可以調動留守兒童的能動性與創造性,培養他們組織、協調、策劃與執行的能力。再次,倡導感恩文化。引導留守兒童體味父母、老師、同學以及代理監護人等對自己的關愛,學會關愛自我和關心他人。   ***2***將心理資本開發滲透到日常教學中

  課程教學是傳遞知識和技能的主要載體。學校要充分發揮課程的主渠道作用,將心理資本的開發滲透到日常教學之中,特別是心理健康教育課和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之中。首先,教師要提升積極心理品質。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教師要重視自身心理資本的開發與管理,在教學時把健全的人格呈現給學生,為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其次,採取啟發式、體驗式等現代教學方式,發現留守兒童的優勢,增加留守兒童的成功體驗。再次,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引導學生將教材內容與生活實際進行比較,將知識技能遷移到現實生活中。最後,教師要對學生給予積極的反饋。教師要給學生更多的話語權,鼓勵學生在教學中展示自我,分享自我。對於學生的展示分享,教師不僅要進行積極評價,而且還要引導其他同學去發現展示者的“閃光點”。

  ***3***有針對性地開展團體心理輔導與個體心理諮詢

  團體心理輔導是在團體心理動力學原理指導下設計情境為團體成員提供幫助和指導的輔導方式。心理資本開發的團體輔導有多維和單維兩種型別。多維干預模型可以通過成功體驗、替代學習、榜樣示範、社會說服、積極反饋、生理和心理喚醒提升兒童的自我效能感;通過設定目標、達成目標提升希望水平;通過寬容過去、感恩現在、展望未來提升兒童的樂觀品質;通過聚焦優勢策略、聚焦減少危險策略、聚焦過程策略提升兒童的心理韌性。[11]單維開發是將某一方面較弱的兒童組織在一起加以針對性訓練的方式。比如可以對希望水平低的留守兒童實施目標管理訓練。[12]開發時,首先要求每個兒童設定一個有價值的目標。這個目標需要具備三個條件:***1***可以量化;***2***找到能夠保證目標不偏離方向的方法;***3***分解目標並確保各子目標的順利完成。其次,探索達成目標的途徑。探索途徑的方法有:***1***設想盡可能多的途徑;***2***互相聽取設想;***3***對途徑進行可行性評估,確認可操作的途徑。再次,設想目標實現程序中存在的障礙並設法排除。排除障礙的操作流程有:***1***考慮潛在的障礙與解決的策略;***2***與小組成員分享考慮的結果並讓小組成員給予建議;***3***如果發現之前選擇的路徑不能有效解決障礙,可重新選擇一條替代路徑。對心理問題較嚴重的留守兒童應該遵循個體諮詢為主,團體輔導為輔的原則,探究問題形成的原因,選擇合適的諮詢方式,促進留守兒童心理資本水平的提高。

  3.社會保障

  Master與Wright的研究證實在安全、平和、基礎設施完備的社會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具有更強的適應性。[13]從政府和社群等層面上提供良好的社會保障是促進留守兒童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

  在政府層面上,首先國家要加強法制建設,加大對與兒童有關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流動人口子女就學暫行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廣度與執行力度,保證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和人身權。其次,政府應該加快完善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村經濟與教育投入,改善農村教育環境,讓留守兒童能夠在和諧溫馨的寄宿學校中學習;政府還應該改革戶籍制度,打破城鄉二元割裂現狀,讓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擁有在城市讀書的權利和機會。最後,大眾傳媒要發揮正向輿論引導作用,加大對留守兒童關愛和保護的宣傳力度,加大對具有高心理資本留守兒童事蹟的宣傳力度,打造文化新常態,形成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留守兒童的良好氛圍,引導他們健康成長。

  在社群層面上,首先要淨化周邊環境,整治網咖等娛樂場所。增設公共文化體育設施,開展豐富的文體活動,引導孩子走出網咖,走進健康的公共文化場所。其次要調動社會力量,開展公益活動。比如組織家庭教育培訓班,開展一對一的家庭幫扶活動,募捐貧困留守兒童成長基金等。最後,社群工作人員要建立留守兒童的家庭檔案,掌握留守兒童的基本資訊。對於遭遇重大生活事件的兒童要啟動“特別關愛工程”,及時給予幫助,讓他們感受到社會大家庭的溫暖。

  總之,留守兒童心理資本的開發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任何一個組織或團體的單項行動都難以收到最佳效果。只有當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保障能夠按照留守兒童的實際情況制定方案,協同發力,形成“三位一體”的聯動開發機制,才能優化留守兒童的成長環境,發揮最優功效。

  參考文獻

  [1] LUTHANS,F.Psychological capital:implications for HRD,retrospective analysis,and future directions[J].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Quarterly,2012***6***.

  [2] 徐明津,楊新國,段修雲.廣西留守初中生生活事件、心理資本與主觀幸福感的現狀調查[J].廣西教育,2014***3***.

  [3] 黎志華,尹霞雲,蔡太生,等.留守兒童情緒和行為問題特徵的潛在類別分析:基於個體為中心的研究視角[J].心理科學,2014***2***.

  [4] 楊新國,徐明津,陸佩巖,等.心理資本在留守初中生生活事件與主觀幸福感關係中的調節作用[J].中國特殊教育,2014***4***.

  [5] 孟林,楊慧.心理資本對大學生學習壓力的調節作用―學習壓力對大學生心理焦慮、心理抑鬱和主觀幸福感的影響[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

  [6] 田喜洲.從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到心理資本――人力資源管理的新取向[J].商業研究,2009***1***.

  [7] 趙景欣,申繼亮.農村留守兒童發展的生態模型與教育啟示[J].中國特殊教育,2010***7***.

  [8] 徐安琪,張亮.父職參與對孩子的效用:一個生態系統論的視角[J].青年研究,2008***9***.

  [9] 樑宗保,張光珍,陳會昌.父母元情緒、情緒表達與兒童社會能力的關係[J].心理學報,2012***2***.

  [10] 羅國芬.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自我認同意識研究[J].青年探索,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