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古代語文教育的畢業論文

  中國語文教育的歷史悠長,古代的教育家在文化傳承中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在實施素質教育的偉大程序中,認真研究與吸取古代語文教學中的精華,對促進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意義重大。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古代語文教育的經驗與應借鑑的精華》

  摘要:中國語文教育的歷史悠長,古代的教育家在文化傳承中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在實施素質教育的偉大程序中,認真研究與吸取古代語文教學中的精華,對促進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意義重大,對此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古代語文教育 借鑑 意義

  中國語文教育的歷史悠長,是中華文明世代傳承的重要載體。在歷代的語文教育中,語文教學是與政治、經濟、歷史、哲學、倫理學以及自然科學的教育融為一體的。春秋以後,我國語文教學在注重向學生進行儒家政治、倫理教育的同時,也兼顧對其他學派思想的傳播,同時注重了語言文字的訓練與文章的寫作。使中華文學寶庫既浩瀚無涯,又光彩奪目。在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必須瞭解與把握傳統語文教育中蘊涵的豐富人文教育特徵,繼承其精華。

  一、應借鑑儒家語文教育,注重發揚人文傳統的特點

  “人文”一詞最早見於《易經》:“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上,人文也。關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見,“人文”一詞從在我國誕生之日起,就已經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儒家教育非常重視道德教育,注重思想性,而儒家的道德教育與語文教育融為一體,即道德的養成實際是語文的薰陶、學習和體悟的過程。孔子說:“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乎?”這就是把學習文獻知識和道德修養作為教育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

  今天的《語文課程標準》關於語文課程性質的界定體現的就是“文道結合”的思路。它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教育“人文性”的特點在此得到彰顯。新課程既重視語文課程陶冶性情、洗滌心靈、昇華情感的功能,又強調人文精神的培養。

  今天的社會對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個性和創造性成為人才標準的核心要素。《語文課程標準》更加關注個性的整體發展,關注精神世界的建構。語文教育要繼續借鑑並發展儒家的人文性傳統,挖掘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內涵,在語文學習中啟迪智慧。語文承載著人類的各種知識和文化,學習語文可以從中獲得各方面的知識、開闊視野、提高認識的水平。在語文的學習中豐富情感,這對陶冶人的性情,培養人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人的思想境界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語文的學習中,還要培養創造性和實踐能力。語文教育必須充分發揮並利用這些豐富的人文內涵,注重語文薰陶、感染的作用和價值導向作用,使之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產生影響,這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的養成和個性的培養。

  二、應借鑑古代注重閱讀教學的優良傳統

  1.注重積累,培養語感

  《語文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強調“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在總目標中又要求在閱讀方面注意有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並且在各階段目標中又有具體的要求。語文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必須在積累了一定的知識後,才能產生綜合效應,才能促進語文能力的全面提高。

  怎樣才能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呢?古代語文教學的方法是在大量的閱讀中積累。古代的語文教學認為,只有在大量的閱讀中才能從整體上理解詞語、句子和段落。這種理解伴隨著形象的情感理解,這種理解才是最準確的理解。古代的語文教學強調通過廣泛閱讀文化典籍來學習,在閱讀中積累經典的思想和經典的語言材料。在古代語文的教學中,學生對經典都要熟讀成誦,強調培養語感,積累深厚的知識。

  新《語文課程標準》注重積累和培養語感,這是對古代語文教育經驗的借鑑和繼承,這就是語感培養的一個途徑,即深入生活、體驗生活,從生活中鮮活的語言材料中汲取養分,豐富自己的積累,培養語感。古代語文教育主要是閱讀書面材料。這是因為中國古代的書面語――文言文與口語嚴重分離,學生難以從生活的口語中得到幫助,所以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只能通過大量的閱讀。而在白話文中,書面語和口語接近,使我們憑藉生活的經驗就可以獲取語感。

  2.重視閱讀體驗和感悟

  注重閱讀的體驗,強調感受式閱讀也是古代語文教育的一大特點。這與古代教育注重自學的傳統關係密切。孟子主張:教育以自學讀書為主,講學指導為輔。朱熹也曾說:“讀書是自家讀書,為學是自家為學,不幹別人一線事,別人助自家不得。”這也就是要求學生在反覆閱讀中感受和體驗,進而達到“心悟”和“頓悟”的境界。古代閱讀教育重體驗、重感悟,卻把追求作者的本意作為理解的唯一標準,讀者用心去體驗和感悟的是作者的本意,反對加入讀者個人的見解。孔子的“述而不作”,“述”就是闡述聖經文章的本意,不對文章的意義作出自己獨有的見解。然而今天,語文教育的目標對此進行了發展,尤其重視閱讀者的體驗。例如,今天的語文教育要求“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作出自己的評價”等等。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凸顯的是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是極具價值的,有利於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有利於為學生心靈的成長提供更寬闊的空間。沒有標準答案的限制和束縛,閱讀就成為富有創造性的探索過程,更有利於智慧的生成與能力的養成。閱讀可以得到多方面的文化滋養,它既拓寬了文化視野,也推動了個性的發展。

  今天的新《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教學的實施建議中就強調:“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要自如的運用好語文這個工具,在閱讀教學中進行學習策略、方法的指導。”可見,在這一方面語文教學也進行了拓展。

  3.反對肢解作品,重視整體的感知和把握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還應該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我國古代語文教學就有注重整體感知的傳統。古代語文教育較少進行機械瑣碎的分析式講授和訓練。閱讀著重誦讀整篇文章和整體的著述,從完整的作品中反覆的體味,咀嚼文章思路的流轉和細微的感情。如古代私塾先生授課時先讓學生讀書,由初讀到熟讀,由熟讀而成誦,這就是整體感知的方法之一。學生反覆閱讀文章的整體,而不是閱讀文章的字詞句段。

  荀子說:“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其為人以應之,除其害以持養之。”這就是閱讀的整體感知。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理解、把握文章的整體意思,即把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作為熟讀成誦的前提。說明讀者對作品的整體感知有利於在頭腦中形成完整的印象、清晰的思路,從而易於記憶。因此,可以說整體感知直接源於古代語文教育經驗。

  1.要理清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思路是無形的,但反映在文章中卻有跡可循。任何一篇文章的構成都有作者內在的思想推進,都反映了作者的思路。只有順著文章的思路,才能準確把握作品的主旨,品位作者獨巨匠心的謀篇佈局和遣詞造句。同時,閱讀教學中教會學生理清思路,還有利於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也有利於加強學生的語文基礎。

  2.要把握文章的主旨。所謂主旨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題。作品中總是要表達作者自己對生活的感受和思索,文學作品總是蘊涵著許多方面的思想意義。對文章進行總體的感知後,就要歸納文章的主旨,要仔細地品味,做到融會貫通。

  三、應借鑑古代作文教學的優良傳統

  1.注重積累,讀寫結合

  積累寫作素材是作文的基礎工作,有了豐富的寫作素材,就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學生作文空洞、假話、套話等問題。寫作積累包括生活的積累和語言積累。《語文課程標準》十分重視寫作的積累,在實施建議中指出:“要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的空間,從巨集觀上為學生的生活積累指明方向”,從此不難看出寫作素材積累的重要性。

  積累的一個途徑就是從生活經歷中積累素材。沒有積累,寫作便不能進行。寫作實質上是對自己的積累進行選擇、提取、加工、改造的過程。古人很早就明白生活積累與寫作的密切聯絡。司馬遷年輕時“行萬里路”的遊歷為他日後寫作《史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次遊歷積累的歷史文化材料已經成為了他寫作的素材。傳說清代蒲松齡在自家門前設定茶亭,聽過往的客人談奇聞怪事,為寫作《聊齋志異》積累了豐富的素材。這些經驗無不說明,寫作必須深入生活,從生活中提取素材,也說明“注重積累”古已有之。積累的另一個途徑是閱讀。我國傳統語文教學總結了一條規律――讀寫結合。古人認為,通過讀書學習寫作是一條基本的途徑,讀與寫有著必然的聯絡。

  閱讀中獲得的模式不會自然轉化為寫作的能力,還需要做到從讀到寫的轉化。由讀到寫的轉化,古人通常用仿寫的句式,即模仿著閱讀的文章進行寫作。這樣就降低了寫作的難度。因而,模仿並不是機械的模仿,而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仿寫是讀寫結合的最佳方式,以讀促寫,以寫促讀,以寫作為目的的閱讀,解讀作品的角度不同,也能夠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2.先放後收,注重修改

  “先放後收”也是我國古代寫作訓練的一條規律,是歷代學者主張的寫作指導原則。也就是說,初學寫作要放手,不要被任何規律羈絆。進行一段時間的寫作實踐後,再用規矩去規範。這樣學生初學後不會被捆住手腳,有了寫作信心和興趣後,再借助各種方法、技巧提高自己的寫作的水平。

  《語文課程標準》把作文教學分為:“寫話”、“習作”和“作文”三個階段。所謂“寫話”就是寫自己想說的話,鼓勵學生把想說的話用文字寫下來;“習作”開始指明是“書面表達”,但仍然不拘形式的寫下見聞、感受和思想;“作文”進一步從思想感情的表達、表達方式的運用、材料的安排、文體的區分等方面提出較高的要求。可見,作文教學目標走的是從寫作“放膽文”逐漸過渡到寫“小心文”的道路。

  從整體上看,今天的作文教學借鑑了“先放後收”的作文教學規律,為學生的自由表達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把寫作當成促進學生成長的手段,幫助他們拓寬寫作的天地,以調動他們的寫作激情,啟用他們的才思,鼓勵學生表達他們的真情實感,讓學生敢於說真話,抒真情。這樣可以培養他們求真務實的品質,有利於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創造精神的培養。

  總之,我國的古代語文教育有許多精華,這是我們寶貴的遺產。我們只有全面吸取這些精華,才會走出有中國特色的語文教學改革之路。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