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方面論文_小學教育的畢業論文

  “國運興衰,繫於教育”。小學教育處於國民教育的基礎地位。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教育方面論文,供大家參考。

  小學教育方面論文篇一

  《 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定問題與對策 》

  摘要: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定情況直接關係到優秀教師人才培養目標能否實現,要直面專業課程設定中存在的問題,積極採取應對舉措進行解決,以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服務於小學本科學歷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文章分析了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定問題,探究了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定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本科;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定

  基礎教育對人才培養至關重要,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定與安排直接關係到優秀教育人才的培養情況。為緊跟教育領域創新改革的需求,進一步培養優秀的教育人才,促進教育課程優化,做好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課程的設定與優化意義重大。目前,我國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課程的設定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問題的存在會制約教師專業化發展與基礎領域教育改革工作的開展,解決好課程設定方面的問題並進行優化勢在必行。下文對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定進行了分析。

  一、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定存在的問題

  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定在課程實施形式、課程內容結構、教學模式上都存在進一步優化的空間,具體表現如下。

  ***一***課程結構問題

  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定上存在典型的結構不平衡問題。在本科學歷課程體系中,多數高校必修課比例偏高***超過2/3***,選修課比例較低,不受重視。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的課程目標是培養具有紮實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教學技能的教學人才。尤其小學教育專業本身作為典型的師範專業,更重視學生各個方面知識與能力的培養與提升,力求培養出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優秀教師。所以,在專業課程設定上,學校必須緊跟小學教育工作特點、教師專業技能需求及小學生身心發展需求、興趣愛好等,科學合理地設定選修課與必修課,從而滿足小學教育專業在學生興趣愛好、專業能力、職業技能、文化素養等方面的諸多培養要求。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在理論課程、技能實踐課程安排上普遍存在理論課程比重超過實踐技能課比重的現象。同時,在音樂、美術、繪畫、舞蹈、書法等藝術技能課方面著力較小,課程設定直接影響教師專業能力的培養與鍛鍊。結合國內本科院校情況來看,小學教育專業實踐課程的比重僅僅保持在10%~25%之間,與教育專業本身實踐性、操作性、應用性較強等特點背道而馳。雖然學生本身理論基礎穩固,但實踐技能方面不可避免地較為薄弱,形成了典型的高學歷、低教能現象。課程結構設定上的不平衡直接導致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現狀不符,學生教學能力培養與提高並不理想,能力與學歷不相符合,同時也制約了未來教育人才對創新教學理念、教學手段與辦法的應用,不利於培養高素質的優秀小學教育人才。

  ***二***課程內容與結構問題

  在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課程內容設定上,通識教育課程作為必修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側重於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是典型的人文教育部分。國內院校小學教育專業中,通識教育課程單純只重視學生文化素養的提升,在人文素養培養、視野拓展、創新探索精神培養與鍛鍊上還較為欠缺。在課程內容設定上,通識教育課程及相關藝術課程的缺乏,直接制約了學生專業素質與綜合素質的提升。尤其是一些資源與條件欠缺的本科院校,在學生的培養上自然落於下乘。目前,國內的東部院校及重點院校相關課程開設比例較高且資源豐富,西部地區及各地方院校則相對缺乏。小學教育專業課程內容普遍較為單一且缺乏新穎性,課程內部結構的設定也不合理。比如,學科基礎課程作為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共性教育必不可少的課程,多以教育學原理、課程與教學論、中外教育史等為主,與小學教育相關的兒童身心發展與研究課程則偏少,無論是選修課還是必修課領域涉及都不多。小學教育專業培養的學生未來主要從事小學教育,而這一內容的缺乏直接影響他們的從業技能與素質。雖然也有個別院校開設了相關課程,但無論是資源豐富程度還是分門別類情況都欠佳,實質性效果也欠佳。課程內部結構不合理主要體現在教育專業個性、實踐性類課程。比如,國內院校小學教育專業培養中,不同培養方向的專業教師,諸如小學語文、小學數學、小學英語教師等,隨著偏向的不同也有所差別。有些分類較為細緻,如小學英語、美術、體育等,通過細緻劃分,培養各個學科的優秀從業教師;有些則以培養綜合素質較高的專業教師為主,結構設定上以綜合教育為主。另外,在教師教育課程上,諸如漢語文化。繪畫基礎、舞蹈美術等較為欠缺,也使得課程結構缺乏科學性。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實踐類課程的缺乏及實踐範圍的狹窄意味著學生無法得到有效的鍛鍊,實踐類課程的低學分、低比例設定也使學生對這類課程不加重視。還有部分實踐課程流於形式,缺乏操作性與實踐性,教師在課程安排上也並不盡心。這些問題的存在都意味著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必須在課程設定上有所進步與改善,以促進學生知識與能力的進步與發展。

  ***三***課程設定觀念問題

  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定觀念上片面追求理論知識這一問題由來已久。國內本科專業課程設定堅持學科本位,雖然學生能獲得系統、完整且全面的知識體系教育,但在育人功能的發揮與挖掘方面則頗受限制。這無疑與現代的素質教育、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相背離,同時也忽略了教育促進人的發展的這一功能。過於強調理論性將會制約教育專業的進步與發展,既不利於學術研究的進步,也不利於教育實踐的創新發展。整體而言,小學教育專業的育人價值與專業性得不到完整體現。

  二、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完善課程設定的對策

  ***一***完善課程設定結構

  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要積極完善課程設定結構,處理好必修課與選修課、通識課與學科專業課及教育專業課的關係,以及理論課與實踐課之間的關係。在選修課與必修課方面,要走出單純的主次之分,以功能、特色與目標進行設定。必修課解決小學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普遍性問題,選修課則解決特殊性問題,體現綜合性高素質人才培養模式。選修課要著眼於學生的興趣愛好與專長,拓展學生的專業知識學習深度,貫穿本科四年教育,豐富學生學習生活的同時為其提供更多個性化教育的機會和選擇。要明確認知教育專業課、學業專業課、通識教育課的地位、功能與價值,按照主次、輕重及內在邏輯關係安排課程,結合人才培養目標與教學需求來進一步優化。為突出教育專業的實踐性,重點要突出教育專業課並提高其比例,面向小學教育做好教育人才的專業技能重點培養與鍛鍊,提升學生的未來職業素質。理論課與實踐課的協調要注意解決好結構性矛盾,真正解決好“教什麼”和“怎麼教”兩個問題,通過交叉設定課程,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做到學為所用。

  ***二***關注兒童發展課程

  小學教育專業培養的人才未來主要面向兒童教育,必須堅持“以兒童為本”的教育理念,開設有關兒童身心發展的相關課程,以便讓學生掌握有關兒童健康成長的相關知識,為學生未來就業及職業發展服務。兒童發展課程的設定要緊跟小學教育工作的需求,圍繞專業本身的教學目標,以確保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順利掌握各類知識與技能,真正在未來服務兒童教育。要使“以兒童為本”這一教育理念深入學生內心,要將其作為小學教育專業的基本理念進行重申,確保教育理念在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中得到貫徹與實施,將有關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課程作為教學重點,促進學生人文精神、科學精神同步發展。小學教育專業要將尊重兒童、關注兒童身心需要作為學生未來的從業道德與準則。在開設課程時,重點針對這一方面進行改進,不斷調整課程內容與結構,根據教學情況及就業需求對課程內容、課時安排、課程結構進行調整,引入兒童醫學、兒童社會學、兒童文化學等課程,充實教學內容,為小學教育專業學生未來從業與發展提供支援。

  ***三***培養優秀人才

  高校要積極完善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定,以培養科研型、反思型小學教師為目標,強化其專業能力的培養與鍛鍊,及時反思並總結經驗,不斷提升教學水平。在培養優秀人才方面,要積極引入現代教育理念與技術,通過應用新手段開拓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積極性,從而讓學生始終處於良好的學習狀態,以紮實的理論知識、過硬的實踐能力及先進的教育技術打造優質的小學教育,成為高素質的優秀專業人才。要圍繞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定目標,明確專業培養目標和建設重點,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按照準確定位、注重內涵、突出優勢、強化特色的原則,通過優化建設方案,推進培養模式、教學團隊、課程教材、教學方式、教學管理等專業發展重要環節的綜合改革,促進人才培養水平的整體提升。要面向小學教育需求,更新完善教學內容,優化課程設定,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專業核心課程群;深化教學研究,更新教學觀念,注重因材施教,改進教學方式,完善教學手段;結合專業特點和人才培養要求,增加實踐教學比重,改革實踐教學內容,改善實踐教學條件,創新實踐教學模式,完成優秀人才培養目標。

  三、結語

  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的課程設定存在不少問題,如課程結構不均衡、內容設定不合理等,直接影響優秀教育人才的培養。高校要直面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領域中專業課程設定的問題與弊端,積極採取有效對策,完善課程結構,引入兒童發展課程,培養優秀人才,構建科學合理的小學教育專業課程,促進本科學歷小學教育的進步與發展。

  作者:鄒娟 單位:銅仁學院

  參考文獻:

  [1]王麗芳.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定及構想[J].新教育***海南***,2014***3***:26-26.

  [2]蔣蓉,李金國.六年制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定的依據及原則[J].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138-142.

  [3]趙東金.本科層次小學教育專業數學課程設定的本源性分析[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4***4***:29-32.

  [4]任德華.我國本科學歷小學教育專業:現狀、問題與思考[J].學理論,2015***17***:136-137.

  [5]陳朝暉,歐陽潔.教師教育課程標準下小學教育專業教育類課程的反思:以湖南第一師範學院為例[J].現代教育論叢,2014***1***:88-91.

  [6]丁吉紅.民族院校小學教育專業應用型課程設定方案探究:以甘肅民族師範學院為例[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4***19***:109-110.

  小學教育方面論文篇二

  《 城市小學教育中隱性不公平問題探討 》

  摘要:隱性教育不公平問題,是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無意識的對學生造成一定的生理或是心理的傷害產生的問題。在教育範圍基本全面覆蓋的現代社會,城市小學教育中的隱性不公平的問題逐漸顯現,在城市小學教育過程中,隱性不公平主要體現在學生的位置排列、被提問問題的頻率、教師關注度等方面,針對教師產生隱性不公平問題,可能接受到的相關因素的影響進行分析,確實提出可能性解決策略,從而達到提高教師專業技能的提升,完善城市小學教育教育公平體制,發展小學教育教育公平理論,推動中國基礎教育改革健康發展的目的。

  關鍵字:教育公平;城市;隱性

  一、城市小學教育中隱性不公平的內涵及特點

  1、隱性不公平教育的內涵

  2016年2月4日,教育部關於印發《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點》中明確指出:緊緊圍繞提高教育質量這一戰略主題,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促進公平為基本要求、以優化結構為主攻方向、以深化改革為根本動力、以健全法治為可靠保障、以加強黨的領導為堅強保證,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1]可見,教育公平是我國現行推進教育現代化的基本要求。我國學者對教育公平比較一致的觀念是:全社會成員可以自由、平等地選擇和分享各層次公共教育資源,是社會公平價值在教育領域的延伸和體現,在現代社會條件下,教育公平應包含起點公平,過程的公平和結果的公平,而且是三者的統一。[2]專家學者將教育公平的研究重心較多地放在教育起點之上,研究中心放在區域差異、資源配置差異等一系列顯性教育不公平問題,筆者將從教育過程這個環節中分析城市小學教育隱性教育不公平問題。隱性不公平教育問題,是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被教師忽視的問題,或是教師無意識受某些社會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學生因素、個人因素等的影響對學生造成一定的生理或是心理的傷害。

  2、城市小學教育中的隱性不公平的特點

  1***無意識性。對於隱性不公平問題並不是教師主觀意願上願意造成的,而是在教師潛意識支配下造成的,例如,教師對於女孩子的要求,總是相較於男孩子要更乖巧些;教師對於孩子上課期間關注度的多少等等;2***傷害性。既然是不公平問題造成的行為或是心理問題,就必定給孩子帶來身體或是心理上的一定的傷害,例如,教師在分配座位上,最佳位置只有那麼幾個,對於位置相對較偏的孩子來說,對於眼睛、脖子都會產生一定的損傷,如果沒有及時瞭解學生的想法,會進一步帶來孩子精神上的傷害;3***延緩性。隱性教育不公平問題給孩子們帶來的生理或是心理的傷害,並不是立即、即刻就會反映出來,這種傷害日積月累,才會顯示在孩子的行為或是語言上,例如,某位老師對於某位學生的態度一直採取嚴格要求,在這位老師長時間的教導下,這位同學開始出現做某些事情畏手畏腳,做事情沒主見,沒有人發號施令,就不知如何下手。

  二、城市小學教育中的隱性不公平表現

  在我國各方面全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的物質生活基本保證,教育範圍基本全面覆蓋,全體公民受教育水平顯著提升,我們需重新審視城市小學教育中的教育公平問題。在教育公平的追求道路上己走過了兩個發展階段:第一,從法律上肯定了全體國民不分民族、地區、身份,都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實現了教育權利的公平;第二,致力於消除城鄉間、地區間、階層間、性別間在入學率、教育資源的佔有量、升學率和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不平等,基本實現了以兒童入學率為代表的教育起點公平。[3]今天,孩子們基本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權利,但是真正的教育公平是否真正實現,這才是我們今天著重思考的問題。

  1、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隱性不公平的顯性行為表現

  第一,學生位置排列,老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視線,大概是以教師為圓心的呈扇形分佈的,教師大致會將成績好的學生安排在扇形的中心,其它依據教師自身喜愛程度依次排列;第二,教師上課提問頻率以及方式方法,教師在課上跟學生的互動頻率可以影響到孩子的積極性,教師會偏向於提問回答問題較為完善的、成績良好的學生回答問題,從而避免陷入跟學生討論自認為是一些無意義的問題,另外,教師對於學生提出問題的語氣、手勢等也會產生一定影響;第三,教師上課跟學生的眼神交流次數,有些教師在上課時的眼神會著重停留在幾個學生的身上,對於自己不想管或是無力管的那些學生,在課上基本採取的是視而不見等等。

  2、教師在課餘教育過程中隱性不公平的顯性行為表現

  第一,課下交流時間,注意這裡的交流時間指的並不是開批評會的時間,而是課下交流學習或是私下閒聊的時間,教師也是擁有自我意識的個體,她有選擇自我交往的能力以及權力,但是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這些細小行為,卻在無意識下影響到孩子的學習積極性;第二,教師跟孩子父母交往的方式方法,有些學生的父母可能掌握到教師的升職評優,有些學生的父母可能家財萬貫,人都是有趨利性,教師會無意識的對這些學生在教育教學中更為關照,從而曲線達到某些效果。

  三、產生隱性不公平的歸因分析

  1、從社會的角度

  社會需求,社會的發展潮流在不斷的改變,就拿中職教育來講,在2009年時,我國的中等職業教育學校以及高等職業院校共計15642所,可以說是佔據我國當時總體教育的“半壁江山”。[4]即使是當年那個時候,教育部門下發的教育經費也只有高等教育的20%,之後更是一路下滑,直至今日,我們的老師依舊告訴我們,中職院校只是給予那些考不上大學的學生一個再一次提升自己機會的地方而已,同理,老師會相對偏愛那些符合社會需求,迎合社會潮流發展的學生。

  2、從學校的角度

  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建校理念,都有自己的培養目標,這些東西是一所學校的教師開展自己教學工作的前提,根據每個學校的理念、培養目標的不同,教師對於孩子的培養重點,關注點也就不同,一所以藝術培養為目標的學校,教師更喜歡多才多藝或是某方面表現尤其突出的學生,一所以普通考試為途徑達到升學為目標的學校,教師更喜歡課上認真聽講,課下認真複習的學生。

  3、從家庭的角度

  現下有些網友總結,我們當今的時代,是一個“拼爹”的時代,雖有誇大社會問題的成分在,卻也無比犀利的提出當前社會的一個現實,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人情世故,禮尚往來的國家,且教師在成為教師之前,她首先是一個社會人,她首先要保證自己的社會交往,社會生活保持穩定,再者學校教育本就不能脫離家庭教育而存在,所以,教師為了保全自己的生活,為了更好的完成自己的工作,他就必須要跟學生的父母保持聯絡,在這種交往聯絡之下,學生父母在教育理念、政治地位、經濟實力、人際交往圈等方面的差異都會影響到教師的教學行為。

  4、從學生個人的角度

  在接受小學教育之前,孩子就已經接受到幾年的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在這期間,孩子已經擁有了自己的氣質型別、性格特點,有些孩子的性格討喜,就更受教師的關注些,總的來看,相較於氣質型別是多血質的要比抑鬱質的學生更受老師歡迎,性格特徵外向性的相較於神經質的學生更討喜,另外,學生的性別也有很大的影響,在小學教育階段,小學教師更喜歡女學生多一些,因為女學生要相對於男學生更乖巧些。

  四、解決城市小學教育隱性不公平問題的基本對策

  1、社會做好“領頭羊”

  我國現基本消除了在民族、地區身份等方面接受教育權利的公平,但是卻還沒有實現享受教育的公平,這需要我們的社會給我們創造一個相對公平的教育環境,一所學校能過接納本地學生和外地學生,但是學校內部的師生關係、生生關係甚至師師關係都收到社會這個“大學校”的潛移默化的影響,社會給予學校教育良好的指引方向,給予學校師生良好的公平教育的起模範帶頭作用是至關重要的。

  2、學校做好應盡之責

  1***學校教師需增強自身專業技能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做出的無意識地傷害學生的行為,若是一名擁有超強的專業技能的教師,專家學者認為是可以相對減少在教學過程中教育不公平的行為的,若有足夠紮實的專業技能,教師會用辯證的眼光看待學生,[5]教師剋制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教學語言,教師會秉持教育公平原則給學生分配座位,教師會注意在課上對每一位同學的提問的方式等等。2***學校教師需增強法制觀念,加強自我約束關於上文中我們列舉的種種的隱性不公平教育問題產生的後果,若是情節嚴重的,教師將接受一定的法律的制裁,因此,教師要增強法制觀念,明確自身對於學生來看,有哪些義務,又有那些權利,其實都是有法可循的額,《教師法》第8條規定:“教師負有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促進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義務”;《未成年人保護法》第13條第2款規定:“學校應當關心、愛護學生;對品行有缺點、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應當耐心教育、幫助,不得歧視”。[6]3***教師培訓機構給予教師正確的引導隨著整個社會的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對於教師教學能力的要求早已不能停留在知識技能的傳道、授業、解惑的層次上,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任一行為動作,都有可能對於學生的心理髮展產生不可預估的影響,所以,師範類院校在培養教師的培訓過程中,要注重培養教師的專業技能、自我評價,並強調提升教師的法制觀念。

  3、家長樹立正確教育理念

  在進入學校學習之前,家庭教育是學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徑,進入學校學習之後,學校教育是學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徑,但學校教育僅僅只是主要接受教育的途徑,家庭教育仍然擁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第一:身處小學教育階段的孩子是非判斷力不足,需要教師和家長的正確引導,但需要注意的是,是統一的教育理念,不能學校教育說是一,家長教育說是二;第二:家長應充分支援教師的教育工作,與學校教師的工作做到相互支援,但絕不是阿諛奉承;第三:家庭教育需要家長給予學生正確的引導,或是正確的榜樣作用,不能講社會上的不良風氣在孩子面前展現;第四,家長不能無視其他學生的享受教育的權利,要維護教育教學中的教育公平。

  4、學生擁有良好的求學心態

  小學教育絕不是單單指的是學校教育,最好的小學教育,是學校、家庭以及社會共同努力創造出來的教育環境,社會給予學校教育良好的指引方向,家庭良好的配合學校教育,學校制定積極的教學培養目標,教師提升教師素養,這樣,我們才能儘可能的縮小城市小學教育中的隱性不公平問題。但決不可忽視的主體是學生個人,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要有積極的表現欲,要勇於展現自己,要勇於鍛鍊自己,要勇於突破自己,勇於爭取或是維護自身利益。

  作者:熊欠欠 單位:湖南科技大學

  參考文獻:

  [2]郭喜永.教育公平內涵及相關問題研究綜述[J].現代教育科學,2008.***5***.36.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統計與規劃司.2004中國教育年鑑[Z].中國統計出版社,2004:158-161.

  [4]毛燕.當代中國教育公平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河北.河北師範大學,2012.

  [5]歐陽明.教師教育智慧的修煉[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

  [6]劉冬梅.關於學生隱性傷害的法律思考[J].中國教育學刊,2003.***10***.2.

  小學教育方面論文篇三

  《 小學教育與中學教育銜接問題研究 》

  摘要:“曾經的我一心向往著中學,現在卻很懷念小學,每天和同學開開心心地玩耍,現在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業,預習不完的功課……”在初一孩子的日記中,不乏有懷念小學,哭訴中學的痕跡。在許多人的眼中,小升初並沒有什麼,沒有問過孩子:是否能夠適應身邊的變化?殊不知,小學教育是中學教育的基礎,中學教育是小學教育的繼承與發展,小升初對於孩子的發展起著很大的關鍵作用,直接影響著孩子的身心發展以及學校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教育;中學教育;常見問題

  一、小學教育與中學教育在銜接上的常見問題

  1.學習時間與休息時間差異過大

  中學生呆在學校的時間比小學生長,這就意味著早上更早出門,晚上更晚回家,與爸媽呆的時間就短,有的孩子還不適應這種生活,剛入中學時難免會有想家的念頭。中學在讓孩子有歸屬感這方面卻非常薄弱,只一味強調學習,既沒有撫慰孩子的心靈,還給孩子施加了壓力。其次,小學生在午自習期間一般是休息時間,中學生在午自習期間多是被作業包圍著,且下午課間休息時間只有5分鐘,這就意味著中學生的活動時間較少。

  2.學習負擔差異嚴重

  小學階段,家長和老師都希望能給孩子創造一個快樂的童年,課程設定上主要以活動為主,學生的學習負擔自然就輕。而中學則比較重視孩子的升學率,學生的學習負擔自然大。為此,很多孩子在作文中寫道:外面漆黑一片,萬家燈火已熄滅,獨我一人與燈火為伴!在這樣的學習負擔下,學生如何才能健康成長,學習成績如何有效提升?

  3.學習方法的差異

  小學生的學習方法主要是:聽、說、讀、寫,孩子習慣於聽從老師指揮。中學在抽象思維的引導和成績的催促下,學校和老師主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學習能力,以期孩子養成自主學習的行為習慣。

  4.部分教學內容的缺失

  就語文而言,在新型教學的倡導下,為了避免知識的老舊,現在很多小學都忽視了拼音、筆順筆畫的重要性,從而導致學生在中學階段的基礎部分完成得非常差,分不清聲調、前後鼻音,不注重筆順筆畫。在這樣的基礎背景下,學生還要去補小學階段的基礎部分,無疑是給學生增加了學習量。

  5.行為習慣重視程度之差

  小學階段,老師和家長都非常注意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都會進行2—3周的入學教育。中學階段,學校缺乏這方面的意識和行動,沒有入學教育,只重視成績,忽視了行為習慣的重要性。以致孩子升入中學後突然失去了行為習慣的約束,易滋長惡習,阻礙孩子成長。

  二、原因分析

  1.小學學習“多元化”,中學學習單一化

  小學階段是促進學生智力發展、形成和諧個性、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好時機,於是就賦予小學教育最突出的特點“多元化”。活動多元6、7歲到12、13歲的學生正處於孩提時代,天真懵懂,活潑可愛,是天性使然。他們對身邊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和興趣,為此是培養孩子興趣的重要時期。同時他們整天精力充沛,學校都會開展各種活動滿足學生的興趣愛好。課程設定多元孩子在小學階段其學習能力比較強,且興趣廣泛,學校在課程設定上也儘可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重視孩子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教學方式多元心理學認為“注意是人在清醒意識狀態下的心理活動對一定物件的指向和集中,當人對某一事物發生高度注意時,就會對這一事物反應得更迅速清楚、深刻持久”。我們知道一節課40分鐘,半節課之後學生注意力就會減弱,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有經驗的教師都會依靠各種教學工具,如彩色卡片吸引學生的興趣。評價多元在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要求下,老師和家長對學生的評價比較多元,並不僅僅看成績,更多的是看到孩子的長處。與小學的多元化相比,中學則比較重視孩子的升學率,即成績,為此學校舉行的活動比較少;中學老師由於升學壓力,也會拔高學習任務;因為作業量太大,學生每天晚上都會熬夜做作業到很晚;在真實的評價過程中,評價的標準也似乎只有——成績。

  2.小學學習指導性強,中學學習自主性強

  小學階段的學習是一種在教師指導下的認知活動,這個階段的孩子主要是依靠教師和父母的監督和指導。而中學則注重孩子學習的自主性,教會孩子方法,鼓舞孩子獨立自主地完成一些學習任務。

  3.小學學習易而簡,中學學習難而繁

  首先是課程設定,小學以語文、數學、英語作為主科,其他學科僅作為興趣課程,為此小學生的學習就比較簡單、輕鬆。中學階段不止語文、數學和英語是主科,還有政治、地理、生物、歷史等學科,就意味著學生學習的課時數增多了,其學習內容就比較繁。其次是教學內容,小學的教材內容具有基礎性和趣味性,難度比較小。中學的教材內容則趨向於科學化、規範化,且概況性強,教學內容隨即增多,難度加大。如語文學科在識字與寫字板塊,小學要求學生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左右,在書寫中體會漢字的優美;中學要求學生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500個左右,臨摹名家書法,並能體會書法的審美價值。

  三、對策

  針對以上出現的問題及原因分析,必須靠多方努力,才能幫助孩子平穩渡過關鍵期,開啟嶄新的明天。首先,學校是承擔著學生學習的場所,為了幫助孩子平穩渡過關鍵期,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中學與小學應該多聯絡,多聯辦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加強小學生對中學的瞭解;制定合理的六年級和中學初期的生活作息制度;在中學初期做好小升初的入學準備和教育引導;多鼓勵並實行多元評價方法,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其次,老師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此小學高年級老師應該加強與中學一年級老師之間的交流;堅持培養孩子良好的自主學習行為習慣;接著熟悉並關心孩子,因材施教;同時給予孩子鼓勵式教育;還要善於發現每個孩子的閃光點,實行多元評價方法。再者,家長是孩子成長路上最堅強的後盾,家長要及時給予孩子關心和鼓勵;經常和老師進行溝通;在家督促孩子學習,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最後,學生是教學的主體,為了幫助自己平穩渡過關鍵期,學生要保持對中學學習殿堂的嚮往,不斷鼓勵自己;堅持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培養自己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及時向父母和老師傾訴自己內心的苦惱。

  作者:陳婷 單位:華東師範大學

  參考文獻:

  [1]王惠.淺談小學教育與中學教育的銜接[J].成長之路,2008年07期.

  [2]李克興.小學教育的三個特點:“小、活、樂”[C].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2013年11月11日.

  [3]許傳發.中學語文教育丟失了什麼[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6年35期.

  [4]林崇德.發展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有關小學教育方面論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