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高中美術教育的論文
美術課是高中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所設定的課程體系的一個重要部分。其目標是以審美教育為主線,以學生的智力和才能培養為核心,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高中美術教育新方法》
摘要:眾所周知,義務教育本質是加強對人格完善、知識豐富的素質教育。在義務教育中美術教育是審美教育的主渠道。美術課是高中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所設定的課程體系的一個重要部分。其目標是以審美教育為主線,以學生的智力和才能培養為核心,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關鍵詞:高中美術;教學方式;審美教育
我國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有理想、有道德、有紀律的一代新人,提高全民族的素質。美術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主要任務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作為一名高中美術教師,經過多年的研究,對於審美能力的培養的重要性有著深切的體會,在此表述,供同仁參考指正。
1.美術教學在創新教育中的作用
人的創新精神的造就和實踐能力的提高,是通過多方面綜合培養的結果。在中學階段,美術教育教學以其多方面得天獨厚的先決條件,以其學習藝術創造與實踐為基本內容的學科特點,對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創新人格的形成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美術教育屬於美育範疇,是美育的重要途徑之一。美育的目標是培養人感受美、認識美、創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形成完美的人格。
美具有情感性。審美主體由於歷史的、民族的、受教育的、修養的、心態與情緒的種種差別,對美的感受、認識和創造就產生了種種區別,決定了表現美的多樣性、豐富性以及審美創造的個性化特徵。
中學生美術學習的思維特點、實踐性和物化性特點,有利於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美術學習以形象思維為主的思維特點,和創新思維與創新想象有密切關係。理論研究指出:"所謂創新思維,是學生在創新學習活動中應該具有的思維方式,包括思維的獨特性、流暢性、敏銳性等;所謂創新想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形象思維的過程,中學生的創造力更多地表現為想象,包括想象的新穎性、獨立性和豐富性等。"形象思維又是發散思維的基礎,發散思維所具有的變通性、流暢性、獨特性特徵是創造力的主要組成部分。
2.教師要有一定的賞評能力
賞評中學生的審美實踐活動應包括聽、讀、說等等。比如,在學生初步感受了白石老人精美作品的基礎上,整理出白石老人的畫作,讓大家欣賞、分析、議論:"作品美在哪裡?為什麼那麼惹人喜愛?"學生們可以分組討論,教師以鼓勵為主讓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大家紛紛各抒己見。有的學生說,白石老人的畫與真的一樣,很好看,都是活生生的,充滿著生命和生機。
此時,教師應抓住機會加以點撥:這就是藝術家作品的動人之處,他把自然界中生物的形象同自己對大自然的感受和認識融為一體,抓住最能表現生命力的特徵而刪掉累贅的細節,把它的活力表現出來,這就是"妙在似與不似之間,但又形神兼備"。就以蝦來說吧,同學們都覺得像極了,蝦體透明,似乎活潑地在水裡遊動、在跳躍,但是與真的蝦相比較,可以看出,蝦的頭、頸、足等細部都經過了提煉和概括取捨,與真的蝦不一樣。白石老人通過長期的仔細觀察,按著自己的審美規律,進行誇張取捨,畫作給人以美的享受,同時激發著人們對生命的熱愛、對生活的嚮往,併產生強烈的共鳴。在這一環節中,通過師生合作培養了學生的社會意識,並轉變了教師為主體的傳統觀念,並在共同合作中發展了教學。
3.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在許多教師看來,美術評論應該是評論家的事,似乎與學生無關。其實不然,在欣賞美術名作時學生都會有一種初步的印象和感覺,因為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累積了一些初步的歷史文化知識。而教師抓住學生最初的感覺,可以作為深入作品的起點,積極引導學生對具體的美術作品進行欣賞。比如在欣賞徐悲鴻的《奔馬圖》時,我要求學生仔細觀察作品,用語言簡單地描述自己作品以後的心理感受,課堂呈現一片活躍、熱烈的氣氛。在充分肯定學生的回答後,我趁機簡單地介紹畫家的生平和創作這幅畫的時代背景,然後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深層次的分析。這時學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把馬的思想和畫家的思想聯絡了起來,而且把馬的精神上升到民族的精神,學生不知不覺中感受了一堂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課,同時也獲得了美的享受。實踐證明,這樣做的結果使學生增強了對理解新鮮事物的自信心,培養了他們主動學習的習慣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給學生以充分的表達自己的機會,使學生評論有序進行,避免出現隨意的現象。總之,在初中美術欣賞課教學中,教師應牢牢把握住審美教育這條線,切忌把教學變成"蜻蜓點水",不深不入。應把審美教育提到一定的高度,因為這關係到整個中華民族未來文化藝術素質的提高。
4.審美教育以掌握美術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為內容
審美教育不是專指藝術技巧的教育,而是按照美的規律施行的一切教育。不言而喻,中學美術課堂教學方法具有它的整體性和特殊性,其任務不是重受教育者的短期行為和區域性把握,而是注重在對受教育者的心靈從無社會特徵的人塑造成為社會所需要的個體品質高尚的世紀新人。這意味著它本身的倫理、知識、審美特徵與德育、智育和美育的緊密聯絡,最終使受教育的人格趨向真誠、善良、美好。在學校教育中,音樂、體育和美術是進行審美教育的主要課程。但光靠這幾門課是不夠的,這個任務的完成應該由各門課的教學來共同承擔。而音樂、體育、美術,特別是美術,應該有自己獨特的內容和措施,並主動配合學校教育的各方面,構成美育的統一的整體。高中階段的學生已開始步入青年時期。處於少年時期的初中生,是從童年到青年的過渡時期,在他們身上一方面保留了童年期富於幻想、可塑性強等特點,另一方面已出現了青年的某些年齡特點。他們身體的發育還不成熟,體力和意志還不太強,易於衝動,缺乏剋制能力,興趣廣泛而不穩定,好動而容易犯規,對於生活中的善惡美醜還缺乏辨別能力。這些身心特點,都說明了高中學生教育的艱鉅性。
總之,在中學階段的任務,是培養他們感受美、欣賞美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培養其鑑賞美和分辨美醜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確、健康的審美觀、審美理想和審美情趣,並輔之以初步的創造美的技能訓練,完成一定的低層次的美麗創造任務,以引導他們創造美好生活的願望和追求。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