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等職業教育探析論文
日本高等職業教育體系是由短期大學、高等專門學校和專門學校三種類型化程度較高的教育機構綜合而成的有機整體。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日本高等職業教育的體系結構及其辦學啟示》
[摘要]日本高等職業教育體系是由短期大學、高等專門學校和專門學校三種類型化程度較高的教育機構綜合而成的有機整體。三類機構形成於不同的歷史時期,對應不同的社會產業和職業需求,實施多元化的性別及職域分工定位,在教育功能和專業設定上形成了相輔相成的優勢互補關係,其自由彈性的教育制度和靈活柔軟的辦學模式對於中國的高等職業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鑑意義。
[關鍵詞]日本高等職業教育 體系結構 功能定位 啟示
[作者簡介]葉磊***1982- ***,男,浙江衢州人,鹽城工學院人事處,講師,在讀博士,研究方向為日本高等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江蘇 鹽城 224051***
高等職業教育是在高等教育階段突出實踐教育環節以培養生產、管理一線的職業技術人才的學校教育。從構成上看,日本的高等職業教育主要包括短大教育、高專教育和專門學校教育三種類型。不同型別的教育機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合理市場定位,優化內部結構,形成錯位發展,為戰後日本經濟社會的發展培養了大批技能應用型人才,構建了職業導向型的多樣化職業教育模式。但長期以來,由於受到種種等級化偏見以及大學中心優勢的影響,加之階層性學歷社會的學術價值取向,導致日本國內高等職業教育領域的研究長期處於空白狀態。另外,中國學界對於這一領域的探索亦剛剛起步,已有成果大都以個案研究為主,未能從巨集觀角度充分剖析日本高等職業教育的規律特徵和市場化的改革動向。因此,系統考察戰後日本高等職業教育的體系變動,分析其功能定位與辦學特色,不僅有助於我們把握其發展脈絡和辦學規律,而且也切合當前“建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體系”的國內形勢,為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體系的全面構建提供十分重要的經驗借鑑。
一、日本高等職業教育體系的發展程序
***一***短期大學:高等職業教育體系的發端
戰前日本的高等教育體系主要由大學、大學預科、專門學校、高等學校和高等師範學校五類機構組成。由於上述機構彼此形態各異、學制不一,因而在辦學質量方面呈現出了二元等級式落差。加之教育制度層面上的等級性、階層性和封閉性特點,從而嚴重限制和阻礙了日本高等教育的擴大和發展。然而,戰後的日本在美國的主導下迅速迎來了根本性的高等教育改革。《教育基本法》和《學校教育法》的頒佈明確了日本民主主義教育改革的理念和方向,改複線型學制為“六三三四”單線型學制。與此同時,還實現了對舊制高等教育機構的合併與升格,統一戰前多種型別的高等教育機構為四年制大學。其中一部分不符合新制大學設定要求的專門學校則作為臨時性措施編入短期大學***1952***,成為日本高等職業教育的肇始。短期大學是戰後日本成立的第一類高等職業教育機構,它是在移植美國高等教育模式的程序中因種種失敗而尋求二次變革的結果。由於此類機構擴大了國民尤其是廣大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廣泛適應了國內民眾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因而在戰後得到了快速擴張。在發展巔峰時期,短期大學數量達到598所,佔全部高等院校的48%,在校生數530294人,佔全部高等院校在校生數的17%。
***二***高等專門學校:高等職業教育體系的壯大
高等專門學校是經濟高速發展期的日本為適應以製造業為主體的第二產業對於工業人才的需求而設立的政府“計劃”產物。這一時期,以實用主義、合理主義觀點改變單一化單線型學制的高等教育體制,成為日本政府教育政策的基本走向。加之同時期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導致實踐型工業技術人才供不應求,為高等專門學校的建立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和土壤,最終促使《學校教育法》於1961年部分修正,作為一種順應高等教育多樣化戰略的新型高等職業教育機構就此應運而生。高等專門學校的創立打破了戰後日本“大學一體化”的高等教育制度,標誌著日本高等職業教育體系的空前發展,體現了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實用與效率的教育價值。但值得注意的是,高等專門學校自創立之日起便始終保持著較小規模,在其峰值年份***1975***全國也僅有65所。
***三***專門學校:高等職業教育體系的完善
專門學校是1975年學校教育法二次修正後,從“各種學校”母體中分化出來的制度化的教育機構。專門學校的創立緣於20世紀70年代日本社會經濟模式轉型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變化。社會不僅需要大學培養各種高階專門人才,而且還需要多種實施職業教育與訓練的教育機構造就大量技能型人才,以適應旅遊、餐飲等第三產業的發展需求。加之高等教育持續擴張所引發的諸如學歷主義等社會現實問題,文部省由此逐步強化中等後教育和終身教育理念,從而最終實現了專門學校的制度化。專門學校的創辦標誌著日本高等職業教育體系的最終構建,它推動著傳統學歷延長型的高等教育制度向開放、靈活、多樣的制度方向轉型。
由於此類院校的辦學內容幾乎涉及經濟建設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因此受到了日本國內社會的普遍認可,其發展和擴張速度亦十分驚人。據統計,日本1976年時專門學校共設有893所,在校生數131492人;到1980年學校數目增長至2520所,在校生數432914人;1995年專門學校數量達到2902所,在校生數攀升至664562人。
二、日本高等職業教育的功能定位
***一***短期大學:以女子實務教育和終身教育為中心
《日本學校教育法》規定,短期大學是“以教授和研究高深專門學術知識,培養學生職業及實際生活的必要能力為目的”的高等教育機構。可見,它在成立早期就已明確了教育目的的職業志向和實用主義的價值取向,並逐步發展成為教養教育和專業教育相結合的女子實務教育機關。學校針對女性職業生涯的發展特點,合理定位,成功提煉出兩類不同的人才培養方向,包括培養職業型人才的技術教育和培養髮展型人才的通識教育。此外,學校還針對“社會人”的再教育需要,根據本地區實際而提供多樣的終身學習機會。可見,短期大學雖冠以“大學”之名,但在教育層次、教育目的和教育內容等方面卻與大學大相徑庭。短大的教育特色主要表現為“在教養教育基礎上滿足學習者廣泛多樣需求的實務教育和職業教育”,故而在學科設定方面重點突出了文祕、家政、教育等人文性學科的主體地位,同時,注重引導學習者取得教師、營養師等適合女性工作的從業資格。與大學相比,短期大學還具有門檻低、費用少、學制短、招生就業本地化等特點,對於日本女性就學者吸引力極大。
***二***高等專門學校:以實踐型技術人才培養為中心
與以女性學習者為主體的短期大學相比,高等專門學校則以培養男性實踐型技術人才為目標。如前所述,高專的產生突破了戰後日本“六三三四”的學制框架,通過義務教育後“五年一貫”***亦有七年和九年***的獨特學制完成了後期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過渡。高等專門學校以“教授高深專門學藝,培養職業所必要的能力”為教育目的,重視體驗型早期創造性教育,強調學科的專門性和職業技能的重要性。據統計,日本***2002***高等專門學校共設有機械、土木、建築等工業類學科專業261個,佔總學科數的97%。在課程教學方面,則根據社會需求和技術人才培養的質量規格,實施多種教育課程改革,突出實踐性課程的重要地位。例如,日本長岡工業高等專門學校每學年均設有實踐課程,五年間的實踐性課程學分比為2︰5︰10︰8.5︰11,總計學分數36.5,佔專業必修課總學分的51.1%。由此可見,高等專門學校在教育物件及教育內容等方面與短期大學完全錯位,通過這種兩性分化、優勢互補的職業教育模式,高專迅速成為日本高等職業教育中極具競爭力的教育機構。
***三***專門學校:以職業資格教育和應用能力培養為中心
專門學校是以私學為主導的高中後教育機構,它以“培養國民職業或實際生活所必需的能力和謀求提高教養水平”為目的,面向社會開放辦學,實行彈性學制,強調職業技術訓練,強化“壟斷型職業資格”教育,承擔起培養具有“即戰力”技術人才的重任,從而不斷補充和完善大學的教育制度。專門學校在辦學方面具有較大的自由度和機動性,與設定基準嚴格的短大、高專相比,其學科、專業、課程的構造與設定並不依據嚴格的學術分類,而是靈活應對勞動市場及教育市場的實際需求,注重課程與職業資格的對應性,體現職業資格教育的導向性。鑑於專門學校培養模式的獨特性,其招生規模和就業率已遠遠超過短大和高專,成為高等職業教育體系中規模和數量最大的教育機構。
三、借鑑與啟示
***一***開放辦學,建立靈活多元的投入機制
如前所述,日本的高等職業教育在中等後教育、終身教育等理念的指導下,逐步形成了一種市場調節、開放辦學的執行機制,並且依託多元的辦學主體來擴大辦學經費來源,從而充分調動了集體與個人的積極性。相比之下,中國的高等職業院校多為公辦,行政管理體制單一,辦學自主權小。單一的行政主導型辦學模式和單一的資金投入模式導致國內職業院校普遍缺乏辦學活力和辦學靈活性。日本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經驗告訴我們,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優化辦學主體配置。我們認為,關係到國家重要產業發展的職業教育可由國家繼續投資辦學;而直接面向第三產業且辦學條件要求相對較低的職業教育,則大可允許社會及個人參與辦學,或是完全依靠市場來調節運作。如此一來,不僅國家的財政負擔得以減輕,而且也有效增強了職業教育機構面對社會需求和市場變化的靈活性和適應性。
***二***明確定位,彰顯個性鮮明的辦學特色
日本的高等職業教育體系結構合理、定位清晰、功能互補,不同的教育機構凸顯了不同的辦學特色,其中既包括面向市場需求設定學科專業、根據專業實際確定學制長短、立足實用原則編制課程內容等共性特色,亦包括兩性分化招生、學科錯位設定、職業資格導向等個性特色。這些特色鮮明、型別不一的高等職業教育機構長期以來互補發展,發揮出了“三位一體”的整體功能效應。反觀中國方面,其高等職業院校的型別化程度較低,學校均統一於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名稱之下,並且盲目追求大學教育的正規化、綜合化和高層次化,造成定位不明確、特色不明顯、社會不認可。對此,各級政府應下決心撤併一些規模小、效益低、辦學特色不明顯的高職院校,同時,強調特色立校和錯位發展,著力提升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實效性和教育資源的利用率。
***三***拓寬通道,搭建職業教育與本科教育的“立交橋”
日本高等職業教育在適應教育社會化和社會教育化的歷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個縱向銜接、橫向貫通的系統。就縱向系統而言,日本在中、高職接續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了高職與大學的銜接。具體來看,日本自1992年起就在高等專門學校中設定了專攻科***技術本科***,對符合條件者授予學士學位乃至研究生入學資格,從而成功克服了因雙軌制而造成的學生進路狹窄問題。中國的高等職業教育亦可借鑑日本模式,打造一個職業教育與本科教育相連貫的“立交橋”,形成一個相互銜接、相互支援的合理教育體系。具體來說,可在國家示範性高職院校中遴選部分辦學條件優越者升格為技術本科,打通職業教育的上升通道。
***四***面向社會,構築終身學習的社會體系
日本始終強調高等職業教育機構在終身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作為實踐,文部省賦予專門學校以培養失業、轉職者為中心的“迴歸教育”功能。此外,還在部分短期大學開設“地區綜合學科”,即與地方聯絡協作,為通過選拔的“社會人”提供職業資格所必需的知識技能、發展興趣等多樣目的的自選課程教育。我們認為,中國高職教育與社會人再教育***繼續教育***的銜接,應當充分利用現有高職院校的教育資源,發揮繼續教育、社會培訓等多重職能,使高職院校成為面向本地區乃至整個社會開放的教育機構,從而為我國終身學習社會體系的最終構建貢獻力量。
***五***校企聯合,促進高職院校與企業合作的制度化
校企合作、產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為日本高等職業院校所長期踐行,除了受到根深蒂固的校企同構文化影響外,校企合作法規的制定也為企業、行業的自覺參與提供了制度保障。“校企合作難”是我國職業技術教育的致命弱點,職校學生頂崗實習或流於形式,或難以落實,成為制約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瓶頸。《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第一次在國家層面上提出了制定校企合作法規的要求,這為高等職業院校的轉型與升級創造了條件。我們期待日後會有更多密切高職與企業聯絡的法規出臺,大力推進校企合作與產學交流的制度化,從而實現高等職業教育的跨越式發展。
[參考文獻]
[1]潘懋元.建立高等職業教育獨立體系芻議[J].教育研究,2005***5***.
[2]胡建華.百年回顧:20世紀的日本高等教育[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1***38***.
[3]***日***文部省生涯調查企畫課.文部科學統計要覽[R].東京:文部科學省,2003.
[4]張玉琴.日本高等專門學校的優勢特徵分析[J].外國教育研究,2006***12***.
[5]施雨丹.日本高等職業教育的課程結構及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04***4***.
[6]陳曦.日本專門學校在高等教育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J].日本問題研究,2003***2***.
[7]***日***田野鬱夫.日本的高等教育體系[M].東京:東京大學出版社,2003.
[8]***日***教育制度史料編委會.戰後教育制度史料整合[M].京都:三一書房,1983.
[9]周渠.中外職業技術教育比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10]張莉.日本職教發展經驗及啟示[J].教育與職業,2012***1***.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