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在路上的有關論文
教育在路上,作為教育者的一員,應該時而走在隊伍前面做引領者;時而伴在左右做行動的協同者;時而留後面做心靈的守護者。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在“探索教育”路上篤定前行》
【摘要】校長這個角色,應該時而走在隊伍前面做引領者;時而伴在左右做行動的協同者;時而留後面做心靈的守護者。校長心中應該有個夢,這個夢應該就是理想學校吧。
【關鍵詞】校園建設;文化建設;制度建設
校長這個角色,應該時而走在隊伍前面做引領者;時而伴在左右做行動的協同者;時而留後面做心靈的守護者。校長心中應該有個夢,這個夢應該就是理想學校吧。
2011年初,我同我的同事一起,平心靜氣地將惠特小學過去、現在、未來好好地挖掘、疏理、展望了一番,提出“探索教育”特色發展之路,描繪了讓孩子們揮灑天性的“詩意棲居”。診斷會上,苑力勇副局長、張青海主任等領導專家給予了可行性診斷與肯定,這讓我們更加堅定了自己的選擇。
春節後的兩天校本培訓,齊魯名師趙春鳳老師、教育中心楊聞生主任、教研室臧賢曉主任,分別從拓展“活動單導學”課堂新模式;推進“家庭實驗室”專案建設;做大做強“書香校園”;讓孩子們在體驗中提高實踐能力等四個重點領域高屋建瓴的與老師們進行了交流。
為深化“活動單導學”小組合作學習新課堂教學模式,3月16日,學校實驗教師一行16人到嶗山四中觀摩;5月13日嶗山區品社教學研討會,閻立璀副校長以合作學習的課堂模式向與會領導進行展示,得到一致好評;9月23日,學校赴膠州常州路小學、向陽小學學習,拓寬教師視野;11月“推進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十二五”課題立項;12月21日,學校舉行了十二五科研課題開題及區片教學研討會,董主任、王愛蓮老師及兄弟學校分管領導、骨幹教師參加了本次活動;2012年4月,實驗教師王雪峰充分利用“一二一”理念,以嶗山區第一名的優勢參加了青島市優質課比賽獲優異成績;5月蘇鑫老師在全區16人公開選拔中,以第一名的成績脫穎而出。
“小小家庭實驗室”是從2010年下半年開始籌劃,以班級和學校為單位交叉舉行“家庭實驗室成果”交流會,培養孩子們創造的激情。2010年科幻畫《我的家》獲得全國一等獎;2011年4月,科幻畫《愛心加工機》獲山東省一等;2012年科幻畫獲嶗山第一名、市、省一等獎,已推向全國;科學才藝研究型成果展示獲區第一名,市一等獎。
“海洋閱讀工作室”提供師生必讀書目,有計劃地開展學生讀書活動,開展中華經典誦讀、考級等活動。目前,學校師生已形成濃厚的讀書氛圍。
探索開展德育體驗活動,是讓師生在社會生活中去發現承載美德的社會現象,去體會與反思這類現象,內化為自己的優秀道德品質、外顯為自己的美德行為的過程。2012年舉行了“行在愛的路上”、“少年軍營行”等系列活動,贏得廣大師生和家長好評。
關於硬體建設,在上級領導的關懷下,學校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2011年投入670餘萬元校園完善校園工程、校舍加固、消防通道及設施、增設衛生間、擋土牆加固、校園文化和內設配套;2012年,政府加大投入近700萬元用於修建塑膠運動場、綠化、校舍維修、改建上下水、燈具及電路改造和校園文化等。
各社群、兄弟學校和昌隆達等友好單位盡最大努力為學校提供幫助,加強校園綠化、組建社團、支援教師外出考察等。
逐夢的路上我們在篤定前行……
一年半以來,我們著實想了很多,做了很多,應該說也成長了很多。可靜思過後,總感覺現實與夢想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陷入了新一輪的困惑與思考……直到此次校長彙報交流的主題一出,彷彿“啟用”了一般,為推進“探索教育”為主線的學校發展,我將我所有的思維都聚焦到了我的學生身上。
一、教育質量應該指的就是學校所培養的學生的質量,而決不僅僅是考試所呈現的質量。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只是在分數上表現自己,那麼就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他等於根本沒有表現自己,而我們的教育者,在人的這種片面表現的情況下,就根本算不得是教育者――我們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沒有看到整個花朵。”這進一步堅定了我們提出的“探索教育培養目標:有涵養,有個性,善創造,有競爭力,有國際視野的現代人。”可行性。
二、新的培養目標確定之後,我們便應該思考:我們用什麼來達成目標?
我認為,必須圍繞目標的達成,全方位的提供教育服務。這種服務應圍繞學生而不是家長,學校應該拉著家長一起來思考:我們能為孩子提供什麼樣的服務?
用什麼育人?怎麼育人?我們希望能夠通過四個方面的構建,為學生來實現全方位、全過程的服務。
第一,加強課程建設,建立一個適合並服務於學生髮展的課程資源系統,樹立課程的服務意識。
我們已經成立了“手風琴”、“小山鷹”舞蹈團、“小山鷹合唱團”、“興趣英語”、“快樂象棋”等多個社團,為儘可能地豐富學生的成長經歷,我們的想法是,課內外結合,學科教學與主題活動整合,將學校一切教育教學活動納入課程管理的範疇,與培養目標一一對應,進行系統構建。例如,“閱讀素養”的培養就必然關乎到課內外閱讀,語文***英語***課堂教學與主題讀書活動乃至文學社活動的開展,而且各個年級都應該有不同的標準與要求的設定。
第二,加強隊伍建設,建立一個樂於並善於幫助學生髮展的人力資源系統,提升教育者的服務水平。
人是學校最活躍的資源,是學校最大的生產力,擁有優秀的教師資源就等於擁有了優秀的學校,開發教師的潛能,普通的教師可以優秀起來,學校會因此具有魅力和生機。
課程必然需要教師來實施,課程重組後,根據系統構建的培養計劃,學科壁壘必然打破,教師角色必然需要多重扮演,這是其一;其二,我們認為,家長也是“第二教師”,所以,我們的隊伍建設應至少包括:班主任隊伍建設、學科教師隊伍建設、輔導員隊伍***含教師、家長和校外輔導員等***建設等。
要從海洋閱讀工程入手,用“學習共同體”的方式將隊伍“捆綁”起來,用同題閱讀、讀寫結合的方式來增強服務者的底蘊,底蘊足了,服務水平自然也就會有所提高。
第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建立一個能促進學生髮展的環境資源系統,挖掘課程“場”的服務功能。
學校環境是學校課程的“場”,既是物理的“場”,也是人際的“場”。我想,任何一所學校只要存在,那麼就必然存在它獨特的校園文化,無聲地以浸潤、瀰漫、薰陶、感染的方式影響人、教育人。
2012年初我們出臺了一份校園文化建設方案,分為兩大板塊進行了整理和更新,在方案徵集意見過程中,老師們也已開始“動”了起來,48歲的女教師孫玉娟格外活躍,找了好幾位教師論證“博弈園”的科學性,再向我提交建議。還有老師對我說:“校長,我們的辦公室、教室也養一些綠色植物吧,我……”“要是每天一早來到學校就能聽到一首配樂朗誦的詩歌或者散文,恐怕也是很能怡養性情的吧!我們……”
第四,加強制度建設,創設真正有利於實施“探索教育”的現代育人體系,實現全程服務的跟蹤指導。
我贊成“文化第一、制度第二、校長第三”的觀點,學校制度可以分為紅燈、黃燈和綠燈三級:紅燈級為規範類制度,規定著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黃燈級為評價類制度,評價做得怎麼樣;綠燈級為指導類制度,教師根據自己的選擇可“照著做”,也可超越制度做得更好。
新學年開始,我們希望能在綠燈級的指導類制度方面展開深入研究。因為學校目前呈現的狀況是:師與師之間差距較大,班與班之間發展很不平衡,僅以語文學科為例,同一個年級,有的老師不但能夠做到課本內容課堂完成***含背誦等***,還能展開每天半小時閱讀,每日一句積累,每節課前三分鐘口語交際訓練。於是,我們萌生了要具體地幫助我們的老師明瞭“課堂上提問的最佳時機”、“怎樣指導孩子有效的閱讀”、“怎樣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什麼樣的活動是有價值的?怎麼佈置、怎麼開展?”等等,並將這一綠燈級的指導類制度定義為“培養指導手冊”,這應該是幹部為師生的服務吧。
新的學年,我在“仰望星空”的同時,會更加腳踏實地抱定“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的宗旨,帶領我的同事“坦誠待人,激情做事、共享快樂”,開始新一輪追夢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