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強人勵志創業史

  因為舉步維艱,因為四處碰壁,因為創業本身就是從苦澀中創造生活的經歷。看看女人創業的故事,感受她們的精神,堅定自己的創業決心。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阿波羅藝術網創始人兼CEO鄺苗

  出身於商業家庭的鄺苗很早就開始耳濡目染一些跟商業有關的東西。父親、爺爺兩代人都是商人。現在自己某種程度上也是一名商人。現在她身份是阿波羅藝術網創始人兼CEO。

  在英國讀高中時,有兩件事對自己現在做的事情產生了重要影響。一件事情倒騰手機殼生意,讓其賺取人生第一桶金,對商業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二是學習藝術歷史和畫畫。讓她明白畫畫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可以把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通過繪畫在紙張上呈現出來。傳達給別人。這個過程很美好。

  從高中讀書,到現在自己創業,鄺苗基本多以一個創業者自居。如果將鄺苗的商業生涯劃分兩個階段,前半段是小打小鬧體驗創業,就是高中賣手機殼,賺取第一桶金80萬元;後半段是和自己的先生真槍實彈的真正創業。在創立阿波羅藝術網之前,鄺苗就已創業過2次。一次在英國。一次在中國。兩次都是夫妻一起創業。在英國創業,最後將公司賣給競爭對手,在中國創業的公司,是一家B2B2C模式的餐飲雲服務平臺。一個解決餐飲配送服務平臺的創業公司易淘食。鄺苗的身份是聯合創始人兼總裁。後因公司發展過於迅速,需要在管理方式上做出改變。也就是改變夫妻老婆店管理方式。她選擇了離開。

  兩次創業經歷,讓鄺苗對網際網路、使用者、市場都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在創立阿波羅藝術網之前。她們調研了一組資料。調研資料顯示:目前在中國,每年的當代藝術品交易量達700億美元。未來潛在消費人群達4000萬,這個市場潛力達4至6萬億。使用者年齡段在25至40歲之間。這一年齡段使用者意味著優質人口紅利,而消費結構升級帶來的是風口來臨。看完這些,鄺苗說:自己非常興奮。

  一是認為自己對藝術品行業的判斷基本正確;二是裡邊潛藏著巨大機會。現在IT行業、金融行業白領有很多都是潛在收藏家。他們由原來追求物質享受開始過渡至追求精神享受。而藝術品是他們消費的重頭戲。

  在大學讀書期間,鄺苗主修數學專業。數學鍛鍊了她的邏輯思維能力,也讓自己變得更加理性。那時起,自己開始對藝術品產生濃厚興趣。收藏、參加畫展都是其在選修課程之外,必須要參與的一項活動。鄺苗坦陳:現在選擇藝術第電商,跟高中學習的藝術和大學參與藝術展有很大關聯。參加藝術展能讓你對藝術品有一種新的認識和思考。

  在鄺苗看來:藝術品收藏本質本質是文化傳承,是一種對文化的尊重,一種對社會的責任感。如果你擁有畢加索、梵高的藝術作品,那麼你不僅是收藏和欣賞作品,更多是一種社會責任感。對文化、對社會的責任感。讓藝術品價值一直傳承下去。找到真正屬於並且有保護它能力的藏家。

  鄺苗形容自己是一個集感性和理性於一體的女性創業者,有洞察力。鄺苗說:這種洞察力是源於女人天生的感性的一面來起作用的。在易淘食時期,其多次經歷生死邊緣,然後自己說服董事會、自己的先生做出企業轉型決策。現在回頭看,當初的選擇都是正確的。

  正是源於自己對收藏的愛好和對當代藝術品行業發展潛力的看好,他希望通過阿波羅藝術網將那些有需求的收藏家和畫家聚集起來。通過網際網路的方式更好的將收藏家和當代藝術家很好的對接起來。

  現在,阿波羅藝術網成立7個多月,員工10名。完成兩輪融資。估值2億元。簽約藝術家達300多人。收藏家達10000多人。每月有接近100個作品找到屬於它的藏家。鄺苗說:阿波羅藝術網是藝術電商行業平均員工貢獻估值最高創業公司。也是藝術電商這個慢行業裡的成長最“快”的創業公司。

  相比同行業競爭對手,阿波羅藝術網還有一段競爭距離要走。“我們的目標是通過網際網路方式,成為藝術品交易平臺的Number ONE”鄺苗說。藝術品電商是一個被教育5年多行業。在鄺苗看來,目前藝術品電商市場已經到了第一個收割期。她希望藉此收割機遇將阿波羅藝術網打造成行業裡第一家三維企業。何為三維?第一維度是資訊單項傳播,也就是平臺向用戶呈現藝術作品。第二維是交易過程出現的雙向互動。二維公司多數公司都已經實現。

  第三維是搭建行業標準和生態體系。鄺苗說:藝術品好與壞,目前沒有一個行業統一標準去衡量並告知使用者。使用者只能通過自己強關係圈子判斷。當這個圈子不存在時,就不會有購買決策。

  二

  張冬梅:大山深處養泥鰍年入百萬

  若不是回鄉看到老家變化不大,她也許不會選擇農村創業。她說,或許一家人還繼續留在外地,一家四口還繼續著聚少離多的生活。

  創業期間,為了流轉土地,她獨自一人上成都,下重慶,奔赴雲南昭通,輾轉貴州畢節,行程數千公里,簽下了19份土地流轉合同。

  目前,她養殖的泥鰍已經銷售了60多萬元,預計全年銷售額可達120萬餘元。122畝的泥鰍養殖基地,只有她和她的父母在管理和經營。她就是在南溪區仙臨鎮鑫豐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冬梅。

  回鄉創業

  張冬梅今年29歲,是南溪區仙臨鎮合眾村七組人,早年家貧,4歲那年,父母迫於生計舉家外遷,成為打工一族。特別是她大學的時光,一家四口長期三地分居。渴望能一家團聚的她,卻因為現實而無法實現這個願望。

  因為家裡經濟條件有限,張冬梅上大學後一直都在做兼職。手機促銷、發傳單、餐館服務員等等,基本上能合法掙到錢的兼職,張冬梅都願意去嘗試。從大二開始,每年的學費和生活費,她再也沒有問過家裡要一分錢。張冬梅粗略了算了一下,一年能為家裡省6000多元。

  2010年,張冬梅從山東經濟學院畢業後,在當地做了一份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每月工資幾千元。2011年,她又到重慶做財務管理,與此同時,她的父母正輾轉新疆、青海等地工作。一直想創業的張冬梅開始有些不甘平庸的生活。

  轉折出現在2013年,張冬梅一家回鄉省親。難得團聚的一家人有說不完的話,回到合眾村時,看到家鄉的樣貌和20多年前沒有太大的區別,張冬梅的心裡萌發了回鄉創業的想法,她把這個事情和父親一提,兩人一拍即合,準備在家鄉大幹一場。

  “爸爸懂得泥鰍的養殖,我們這裡山清水秀,還比較適合養殖。”張冬梅說,泥鰍的養殖效益短、平、快,寸苗成魚出水需要3—5個月,2000—3000斤/畝,每畝的收益在2.4—3.6萬元之間,一年可以收兩次,收入在4.8萬元到7.2萬元之間。市場前景也比較看好,說幹就幹,父女兩人當即決定回原單位辦理離職手續,回鄉創業。

  百畝基地

  2013年下半年,張冬梅和父親張修定回到了闊別20多年的家鄉,父女共同出資80萬元開始創業路程。當時,父女遇到的一個難題便是土地流轉,由於當地村民外出打工者較多,再加上對土地流轉概念的理解不到位,一家人陷入資金、技術到位,而場地未落實的尷尬境地。

  就在這時,張冬梅接到幾個電話,告知她可到對方所在地進行泥鰍養殖,可流轉300—500畝土地,每年每畝的單價只需要80元,租賃時間由張冬梅定。甚至還有免費出場地,讓張冬梅一家技術入股,年底五五分成。

  面對“誘惑”,張冬梅並未動搖回鄉創業的決心。既然有村民不願意,那她就一家家的跑,和對方談合作。當年,張冬梅開始蒐集外出打工人員的地址、電話等資訊,隻身一人前往成都、重慶、雲南昭通、貴州畢節等地,說服他們簽訂土地流轉合作協議。她一個個地找,一遍遍地查,歷時26天,行程數千公里,終於簽下了19份土地租賃意向協議,共租賃土地122畝,每畝585元。

  土地問題解決了,張冬梅便和父親開始著手養殖場的修建,從平場到挖坑等基礎活路,張冬梅都親力親為。養殖場辦起後,父女進行了分工,張修定負責技術管理,張冬梅負責養殖場運營。

  “如果按照新疆當地給我們的土地租金計算,我們可以節約100多萬元的成本。”說起為何堅持留在家鄉創業,張冬梅說,他父親當年是吃“百家飯”長大的,一來是想“羔羊跪乳”來報答鄉親的恩情,二來是想通過養殖帶動家鄉人民致富。

  年入百萬

  由於張修定掌握著一套熟練的泥鰍育苗、出苗、養殖技術,加上張冬梅一直在努力學習經營,鑫豐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辦起後,生意還不錯。截止目前,她家銷售水花、存苗、成魚的營業額已有60萬元。

  目前,該合作社主要從事泥鰍苗孵化、商品泥鰍養殖工作。在技術上,張冬梅一家還突破了傳統“靜水自然交配”孵化模式,將泥鰍的受精率提高到了95%以上。“目前,我們自助研發的活水孵化器‘U’型培育池技術正在申報發明專利。”張冬梅說,這個技術的創新,使泥鰍的成活率基本提高了40%左右。

  “我們生產水花的能力在1000萬尾/次、寸苗100萬尾/次,成魚年出水6—8萬噸,年收入可達到120萬元左右。”張冬梅說,按照目前養殖場的能力,在正常情況下每年的投入大概在30萬元左右除去一家三口的工資,一年的純利潤在90萬元左右。如此一來,她家今年就可以收回成本,到2015年就開始掙純利。

  張冬梅算了一筆賬,稻田和泥鰍種養配套,一畝可以產成魚1500斤左右,按照12元/斤計算,一年都要增收近2萬元。目前,已有20多戶農戶已經和她達成了意向性合作協議,準備進行泥鰍飼養。

  另外,張冬梅還準備新流轉200畝土地,配套種植梅花和特色水果,新建農家樂等,準備發展觀光農業和體驗農莊,帶動村民共同致富。

  >>>點選下頁進入更多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