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人文精神傳統文學
一、中國傳統文學對中國古典舞內容形式的影響
***一***託物言志
在我國的傳統文學作品中,眾多作者都喜歡“詠物”以表達自身的志向和高尚情操。比如周敦頤的《愛蓮說》,作者以蓮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品質表達自己雖身處黑暗官場,但又不同流合汙,充分表達了其對追逐名利的世態的鄙視和厭惡,這種品德是我國曆代文人所追求的。古典舞《愛蓮說》則將作者的語言文字轉換成更加形象的舞蹈語彙,編導採用民樂《沉魚》作為舞蹈的配樂,在琵琶、豎琴的音樂效果下,烘托出了古色古香的氣氛,尤其是在表現蓮花的“不染”、“不妖”的意境上捕捉得很到位。“不染”、“不妖”動作的處理既不能張揚,又不能嫵媚,也不能太小氣,亦不能太內斂。編導採用的主題動作“單腿跪地翹後腿下後腰,胸前小五花”將蓮花的形神表現得淋漓盡致,舞中採用了“圓場步”、“雲手”等動作,剛柔相濟、動靜結合、恰到好處。運用類似這種手法的古典舞很多,如《空谷幽蘭》、《梅》等。這就是古典舞蹈用形象的語彙、美妙的意境來巧妙地展示文學作品作家的“借詠物以言志”理想,觀之則不但給人以美的享受,又讓人頓生蕩氣迴腸之感。
***二***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古典文學中常用的表現手法之一,也常常是中國古典舞所表現的內容之一。舞蹈的特點之一就是“長於抒情而短於敘事”,古典舞以借景抒情所產生的“意境”最為深入人心。比如“第二屆CCTV舞蹈大賽”一等獎作品《扇舞丹青》,舞者通過道具摺扇,肢體動作以“擰、傾、圓、曲”為主,勾勒出一幅美麗的水墨丹青。一張一弛、時急時緩、強弱變換等動勢,時而是一幅絕美的山水畫,時而又是筆走龍蛇的狂草,時而又如文人在舞文弄墨,時而卻是舞蹈與武術合二為一,讓欣賞者覺得既置身於美麗山水之間,又穿越於古代。自然、山水、音樂、光影、時空和心靈頓時合而為一,真正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在整個的舞臺空間,塑造出一種古雅、端莊,充滿中國傳統舞蹈文化的體態形象,將古典舞與書法文化、扇文化、劍文化融為一體……營造了一個恬靜、雅緻、高遠的意境。”在中國古典舞中,類似這類的舞蹈很多,如表現良辰美景佳人的《春江花月夜》、“豐年人樂業,隴上踏歌行”的《踏歌》等。我國文人的“借景抒情”的文學表現方法,也在中國古典舞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自然、山水、音樂、光影、時空和心靈頓時合而為一,真正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三***憂患意識
但凡一個有良知的中國文人,都會有“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憂國憂民的情懷,這也是中國古代文學長頌不衰的永恆主題之一,中華民族雖飽經風雨卻依然屹立的民族精神的核心之一。舞蹈家也不例外,在八年抗戰時期,舞蹈家們和各地的文藝宣傳隊,就用舞蹈表現出人民對日本侵略者的憤怒與仇恨,對安居樂業生活的嚮往。舞蹈成為當時民族精神的“播種機”、“宣傳冊”。在古典舞中,也有很多表現憂國憂民情懷的舞蹈。如“第一屆全國舞蹈比賽”一等獎作品古典舞《金山戰鼓》,編導取材於古典文學《說岳全傳》中巾幗英雄梁紅玉帶領兩個兒子金山擂戰鼓、英勇抵抗金兵的光榮事蹟。舞蹈中大量運用肢體動作語言,充分表現了巾幗英雄的英勇氣概,讓人彷彿處於硝煙瀰漫的古戰場,戰鬥精神與毅力大增。同時,中國古典舞這種“豪放派”的表現方式和方法也為完善中國古典舞學院派教學體系作出了很大的貢獻。因此,如果沒有這些經典的傳統文學,就沒有那麼多不同題材的古典舞,也就沒有那麼多形式豐富的古典舞。文學的形式內容對古典舞蹈的形式內容有著深刻的影響。
二、傳統文學對中國古典舞結構形式的影響
舞蹈與文學的相通之處實在很多,以下是文學與舞蹈中的幾種常見手法,這些手法對舞蹈的影響非常深。
***一***伏筆是文學寫作中常用的一種手法
對上下文起到一種暗示的作用。我國舞劇中也常採用這樣的伏筆手法來編創舞蹈,古典舞劇《大夢敦煌》中莫高的“飛天”畫稿和月牙的水壺,就是舞劇線索發展的一種暗示,為兩人從相識、相知、相戀到相守的感人愛情故事埋下伏筆。
***二***前呼後應
也是文學寫作手法中常用的一種手法之一,舞蹈中也常用這樣的表現手法,如男子獨舞《秦俑魂》,舞蹈一開始就在一片硝煙瀰漫中出現身著鎧甲的秦俑造型,隨著音樂的響起,秦俑“活”了,直到舞蹈結束,秦俑又“安靜”下來,這一由靜到動,再由動到靜的前呼後應,深化了舞蹈主題。
***三***起承轉合手法的借鑑
起承轉合是詩文寫作結構章法的術語。任何一部舞蹈作品,都離不開這樣的一種結構形式來表現舞蹈的“起因”、“發展”、“高潮”、“結尾”。如果少了任何一個環節,作品就一定是有缺陷的。這種手法在舞蹈中也有體現,體現得比較全面的應當屬舞蹈文學臺本。舞蹈文學臺本是根據舞劇藝術的基本特徵,按照舞蹈藝術形象思維的特點,為編導提供作品內容、情節結構、具體場景、人物行動及其他細節,以反映生活、塑造人物,揭示作品的主題思想。它是編導進行舞臺劇作和藝術想象的文學基礎。舞蹈文學臺本是對舞蹈作品的文學化描述,這種描述是為了強化舞蹈作品的“可舞性”。舞蹈文學臺本的結構不能不涵蓋作品的結構,其中對作品結構的考慮是舞蹈形象的典型化、編導的匠心獨運的關鍵點。
三、傳統文學對中國古典舞人文精神的影響
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學是集中表現人文精神的知識教育體系,它關注的是人類價值和精神表現。舞蹈帶給我們的是一種超民族的人文主義的精神撫慰,一種由生命本體建構的人類對美的嚮往和對自身的肯定。中國古典舞蹈與文學不一樣的是載體和表現方法,傳統文學能夠通過紙張和文字進行傳播和儲存,而舞蹈是活動著的文學,用肢體去“表達”文學,表現文字所不能傳達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妙”。
***一***天地之大美不言
莊子這種美的意境已經超越了我們認識的狹隘之美;它是人融入天地自然進而心靈妙悟之美,是“天人合一”之美。朱載堉說,學舞,以轉之一字,為眾妙之門,文學的美以字詞句表現,而舞蹈的美由“舞蹈動作”、“舞蹈語言”、“舞蹈語彙”構成。在“大美”上,追求的境界是一致的,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在中國古典舞中,除了內容形式的美,就是舞蹈演員傳達出的中國人特有的內斂含蓄的美。
***二***孔子在觀看樂舞
《大韶》後感慨其是至善至美的舞蹈。中國古典舞的善就是指的一種精神,通過舞蹈表達的一種被當今人們認可且被人們推崇的精神;古典舞表達中國人的善是最為準確到位的。就古典舞站姿子午相來說,此動作就如同古書中描述的挺拔堅韌的“站如鬆”,將中華民族那種含蓄內斂、堅韌向上、愛憎分明的氣節表現得很是到位,這是現代舞、民間舞、芭蕾舞所無法表達的。“中國藝術精神之傳統,強調以‘人’為核心,傾注對現實生活的強烈關注,表現出對人生理想的熱烈追求。那麼在藝術價值觀上,旨欲通過藝術的審美形象寓教於樂,教化人心,達到淳風淨俗之目的。”中國傳統文學已經深深紮根於藝術的各個領域,各類藝術通過各自特有的載體表現文學對其的影響。舞蹈只是各類藝術中的一個部分,本文僅單一地從文學的內容形式、結構形式及對舞蹈中反映的人文精神的影響三方面來闡釋文學對中國古典舞的影響,進一步理解了文學與舞蹈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