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精神傳統教育的黑板報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是世界上唯一從未中斷的文化體系,經過五千年的發展和積澱,中國傳統文化已經發展成為體系完整、內容豐富的一種文化模式,讓我們來做黑板報來宣傳傳統文化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圖片和資料,希望對大家有用。

  資料推薦一、傳統文化教育

  傳統熱已有時日,如何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嘗試,是當下人們繼續關心的問題。弘揚經典與接續傳統本無爭議,具體方式則出現了各種嘗試與討論,這些年來,粗製濫造的國學培訓,形式主義的誦讀、背詩等等,一度讓“國學”二字汙名化,致使傳統與現代被簡單對立,往往變成了非此即彼的關係。惟其如此,傳統文化引入基礎教育,走進課堂,具體方式就需要好好掂量,至少絕不能搞形式主義。

  說起來,我們的教育體系確實需要好好思索一番:傳統文化,用知識點、理論框架、分數評判根本無法捉摸,課堂裡怎麼去教?至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建立以來——不客氣地說,至考試教育發達以來,我們早已摸不到那種“鬱郁乎文哉”的古典氛圍,一門課,不去勾選擇題,如何教,怎麼學,估計老師們要犯難。編髮教材進行課堂教育,其實有很大考驗。

  其實任何一個國家的基礎教育,將本民族國家的傳統引入課堂,從國民身份到精神傳統去塑造一代代學生的心智,是普遍的教育方式。這種教育,不外乎我們今天所說的傳統文化進課堂,不稀奇。但正是這樣的教育,很多時候,體現於言行的濡染,體現於心性的薰陶,老師與學生的關係,不僅僅是兩個教育身份,更是兩個心靈有直接溝通的人——這種教育可沒有教學大綱。捫心而問,我們離這種教育方式有沒有距離?

  傳統進了課堂,就是民族精神譜系構建的開始。這是新課程試驗,與其說是試驗傳統文化通識教材好不好用,不如說是試驗新的教育方式——是那種耳聞目染才能習得一門“學問”的教育方式。確切地說,是我們的教育體系要試驗一種全新的“涵養”,傳統的輸入,確實需要摒棄很多功利化的考慮。

  目前看來,我們的教育界,已經初步形成了一種共識,即奠定堅實的傳統文化基礎。然而,教育前進的步伐著實不小,有很多教育思路需要變革。考慮傳統文化在我國各個教育階段中長期所處的狀況,一步到位是困難的,從試驗開始,也需要冷靜的觀察,切忌頭腦發熱。

  傳統文化教育的本意,絕非只是給學生增添一門應試科目,傳統文化本身也很難通過積極推廣來“速成”。很大程度上,其實是教育百年樹人功能的一個很好體現。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關乎一系列的價值追求和取向。通過傳統文化教育,讓現代人找到生活方式的文化依據,把本民族的優秀文化沉澱到一言一行中,這注定將是循序漸進的長期過程,考驗著我們的決心與耐心。

  圖片展示:

  圖(一)

  圖(二)

  圖(三)

  資料推薦二、走進國學

  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文化熱”開始,人們對傳統文化和傳統經典的態度和了解就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但總體來說,當代中國人對傳統經典普遍缺乏深入、全面的閱讀和了解。尤其近十幾年來逐步氾濫的讀圖、讀屏的淺閱讀之風和越來越快的生活節奏,使專注、靜心讀經典漸漸成為一種奢求。但如前所述,要讓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就必須想辦法讓傳統經典真正走進當代生活。

  第一,要深化教育改革,為傳統經典走進當代生活奠定教育基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幾次語文教育改革,傳統經典在國民教育中的地位和影響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深化改革的空間依然巨大。例如,內地中小學課文和中高考中的古典詩文所佔比例基本在30%以下,而臺灣地區一般佔到60%以上。在臺灣,“四書”是高中階段的必修課,高中三年,學生每週都至少有一小時學習“四書”課程。再有,西方特別是美國大學大都高度重視學生的通識教育,而通識教育課的主要內容就是指導學生閱讀傳統文化經典。一個美國大學生四年本科所閱讀的經典原著一般都有上百本。而反觀我國內地高校,僅有的一門以閱讀文學經典為主的人文必修課《大學語文》也普遍面臨被壓縮課時乃至被取消的境況,絕大多數大學生四年本科閱讀的經典原著只有個位數,部分學生甚至為零。一些導讀傳統經典的選修課常常因為選修人數不足而取消。年輕時代是人精神成長的關鍵期,這時閱讀的東西往往終生難忘。二十世紀上半葉出現的那些學貫中西的大師們都有青少年時代熟讀、背誦傳統經典的經歷。只有讓廣大青少年從小就把構成文明源頭和文化支柱的傳統經典牢記心中,未來的文化創新才會根深葉茂、枝幹參天。

  看過也看了以下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