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人文教育的相關論文

  現如今隨著素質教育的程序不斷推進,人文教育這一概念逐漸的深入人心。人文教育能夠有效提升課堂知識的吸收率,加強老師對於中學生的影響力。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淺談語文人文教育》

  【摘要】現如今隨著素質教育的程序不斷推進,人文教育這一概念逐漸的深入人心,成為當前語文教育的要點。人文教育能夠有效提升課堂知識的吸收率,加強老師對於中學生的影響力,同時更能夠督促中學生轉變思想,為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當前中國教育體系過分注重分數的提高和排榜名字,因此素質教育雖然成為中國教學的一部分,但是教育的現狀導致它並沒有真正的深入人心,也只還是一個評判的基準。人文教育是能夠提升老師與中學的互動,並且作為語文教育的重點加速語文教學框架的構建。本文通過介紹語文人文教育的含義和概念,將人文教育在語文學習活動中的應用展現出來,進而介紹如何將人文教育與語文相結合形成良好的教學課堂環境。

  【關鍵詞】語文課堂;人文教育;相互影響;感情傳遞

  1、語文人文教育的深層次的涵義

  1.1 人文教育的定義

  人文教育是指能夠提升受教育學生的精神水平,構建積極人格世界和實現個人與社會通感價值具有現實意義的教育行為,人文教育的核心是心理教育,目的培養健康的人生觀和高尚的情操。將廣泛的人文教育定義引入到中學生語文教育中來,它的最終目是通過針對中學生的身心現狀,結合中學生語文教學的特點,將積極樂觀的人生觀、價值觀灌輸給社會認知還不完善的中學生。中學生正處在身體和心理轉變的重要階段,在這一時期的學生往往具有叛逆心理,對他們進行面對面的教育和訓導通常無法達到目的,因此將人文教育糅合在語文學習中對中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能夠有效的保證思想傳遞的準確和韻味。語文教育好比是一個裝滿了精神財富的糧倉,而人文教育教育就像一扇敞開的門,將其中的養分供給嗷嗷待哺的中學生。

  1.2 語文人文教育的獨特性

  中學生在青春期這一特殊的階段,他們的思想、感情、行為都會伴隨著其青春期的出現而發生或多或少的變化,因此人文教育需要結合以上特點進行施教。首先人文教育需要針對學生不同的個性進行因材施教。中學生性格差異性較大,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的成長曆程和心理現狀,對於學生的心理個性有一個良好的把握。對於學生的個性老師應持有理解和關心的態度,如果對於學生個性中的弱點進行指責和埋怨,那麼這會對學生以後的教育起到負面的作用。為學生營造一個積極、樂觀、團結的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能夠有效的影響學生個性的形成,在有利的環境下,能夠有效的培養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性格,還可以改正以前的性格問題。承認學生學習素質和領悟力存在著差異,不會刻意的責備努力卻成績有問題的學生。老師需要正確的面對學生的學習成績,對於學習能力不足的學生,老師要有足夠的耐心針對他們的弱點加以輔導,同時採用科學的教學引導方式提高學生知識學習能力,加強學習效率。中學學生感情豐富,但是心裡還不成熟對於自己行為缺乏有效的控制。控制力差會致使他們做出不可理喻的行為,在發生以上的問題時,老師不能橫加指責,而是作為他們的感情指導,利用自身豐富的社會經驗和感情認知指引他們瞭解自身的感情,並且讓他們做自己情緒的主人。在中學時代,老師要疏導學生的負面情緒和教導他們掌控自己的感情。將人文教育融合在語文教學中,需要老師瞭解學生的個性、體諒他們領悟力的差別、教導他們掌握自身的情感。

  2、人文教育在語文學習中的作用

  2.1 人文教育和語文教學的關係

  語文教育具有自身的教育特點,它同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兩種特點,工具性是一般性學科共同特點。人們生活的時時刻刻都無法離開語文,它是人們生活、交流、工作的必備條件,同時它還是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雖然在語文課堂上語文表現為對於字句的分析和研究,以及整篇文學作品的賞析和分解,但是並不是說語文的應用程度僅限於此,如果單純一味的強調這些文字上的細節,那麼語文便喪失了學科自身的社會人文性,而語文是以其人文性為生存基點從而在社會中廣泛傳播的。語文課堂強調的人文教育,它不只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增加自身知識量的行為,而是利用語文學習這一平臺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和激發學習的想象力從而體會人生意義的心理感知。因此人文教育是語文課堂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老師和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積極的互動才是學習的關鍵。

  2.2 人文教育的承載體

  人文教育在語文課堂上狹義的載體是語文教學書。語文教學書是將人類生活各個角落和人類社會各個階段文章按一定順序的排列。這些內容來源於文學工作對於生活進行藝術化的加工,形成能夠引起人們共鳴的美感,從而吸引學生理解其中蘊含的豐富感情。《背影》通過社會和生活背景的鋪墊,最後畫龍點睛的將父親背影深刻的描繪了出來,雖然朱自清時代已經漸行漸遠,但是文章中傳達的深切父愛至今還深深震撼著學生的內心。語文課本作為人文情感的承載體讓學生有了更多的經歷和體會。

  3、如何在語文課堂上進行人文教育的施教

  3.1 老師與學生一起營造具有探索、平等精神的語文課堂

  人性化的語文課堂需要老師的營造和學生的維持。一個人性化的語文課堂理想的狀態是學生敢於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將自己學習的疑惑和問題呈現在大家面前。但是由於中國語文學習的現狀,語文課堂的主體並非受教的學生,而是施教的老師,學生已經懶於探索,已經成為單純的語文知識記錄者。想要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才是語文知識學習的關鍵“人物”,老師需要給予學生更多表現自己的空間,讓學生勇於提出的想法和意見。並且老師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和胸懷來容納那些不符合常理的理解和表達。由於個人的成長和認知存在個性化的差異,因此每一個人的領悟力和感情體會能力會有所差別,對於課堂上存在的不和諧的聲音,老師需要以廣闊心胸和包含它們。營造具有人文精神的語文課堂,尊重才是重點,不理解和指責都會降低語文課堂的人文性。

  3.2 將學生作為教學主體,激發他們的探知慾和想象力

  傳統的課堂教育模式已經難以符合當前語文人文教學的特點,因此如何改變語文課堂概念才是關鍵。傳統的“多積累、多考試、多檢驗”已經壓垮了一代學生,非常不利於學生髮散性思維和豐富想象力的拓展。因而進行新課堂模式的探索已經成為當前進行語文人文教育的重點,一切以學生為出發點,課程設計圍繞著學生進行能夠有效提升語文課堂人文教育的普及度。承認學生思維和探討的結果,將他們的意見和想法綜合,獲取到正確的結果,進而激發他們進行學習和思考的激情。把學生作為教育的中心點能夠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從而間接的加強語文的學習和探知。

  4、結論

  語文不但是傳遞知識和情感的載體,還是人類社會組成的一個縮影,因此加強語文課堂的學習不僅能夠增加學生的知識,還可以讓學生體悟人生百味。

  參考文獻:

  [1] 韋麗明;淺談在語文教學中創新精神的培養[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S1期

  [2] 潘為烈;略論語文課程的人文性、科學性和實踐性[J];教育探索;2003年06期